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资讯

旗下栏目:

生活严重塑料化的青藏高原,我们的水源地

来源:东西同异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9-17 14:57:14

我们一直深知青藏高原地区对整个中国生态的重要位置,那是我们的水源地。前后四次到青海,都是因为垃圾问题,不可降解的塑料等垃圾逐步威胁着青藏高原的生态。而最近的一次果洛州,从牧区的牧民家、水源地、到乡镇、和州县,跨越两县和多个乡镇,钻进牧民家帐篷和定居屋。被包装食品改变的牧区,生活严重塑料化,吃穿用充斥着塑料用品。亲眼见到一些河流里布满塑料等垃圾,看着流着垃圾汤的填埋场地,现代包装生活将青藏高原笼罩着无法抹去的塑料污染。也感动于牧民自发组织起来捡垃圾,清洁家园。

塑料化的牧民生活

夏季,走在无边的果洛州草原上,高山、流水,小溪汇成溪流,溪流成宽一些的河流,河流慢慢汇成湍急的大河。远处的雪山,让人对青藏高原心生敬畏。在大山深处,或者路边不远处的草场处,我们可以看到白色帐篷,或者独立的房子。牧民们靠山水而居,一望无际的草场,零星的牛羊,山上流下的泉水是牛羊和牧民们共同的水源地。但让人无法忽略的是,不管是在夏季草场帐篷里的牧民家,还是定居的房子里,还是路边移动的商店里,吃、穿、用都已经充斥着塑料,牧民的生活被塑料化了。

在牧民们的家里,从搭建帐篷的材料,到生活用品,和饮食,无处不见塑料的影子。帐篷的防雨措施已经被塑料替代,水桶、奶桶、板凳、油壶、水壶、洗涤剂、脸盆、发面用的保温塑料、孩子们的玩具、祭祀用品的包装,走进牧民家,看到的这些用品,都已经是塑料包装。十几岁的孩子们,从小都已经习惯了吃外面买来的零食,而这些包装无一不是塑料包装。在每家每户的茶几上,放着的零食无一例外的都是塑料包装。人们的衣服和鞋子也越来越多化纤制品,在果洛州和乡镇的商店里,我们发现,很多藏袍也都变成了化纤材料。废弃后的人造革鞋子,很多留在了草原上。在甘德县公路边的一个帐篷商店里,我们发现所有出售的零食,都是各种流行动画片人物,比如印有光头强的塑料包装。

牧民家中到处是塑料制品的生活。

除了塑料包装的用品和产品,牧区生活中还有一类垃圾就是塑料袋,和玻璃、铁、铝等禁塑包装。牧民们的生活在过去20年左右的时间里,越来越依靠外来购买,除了牛羊肉,他们的饮食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果蔬依靠外来购买,这些变化,是塑料等包装垃圾产生的源头。他们会定期去县镇或者州上的商店里买东西,而这些商店里的商品几乎都是塑料包装。除此以外,牧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多蔬菜和水果,这些都是要用塑料带回家的。而以前骑马时代使用牛皮制作的外出购物包装,已经慢慢被舍弃。

州县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充斥着塑料包装。

这些塑料零食包装和塑料袋等一次性用品的去处,除了草原和水系里,或者收集起来。在牧民家里,我们在他们炉灶旁的燃料容器里,都发现有塑料包装。还见到一些牧民随手将塑料包装扔进炉灶里。据他们讲述,这种情况非常普遍。

燃料,牛粪里的塑料包装,会随着牛粪一起被烧掉。

除了普通牧民家庭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寺庙里僧人居住的地方,同样出现了同样塑料化的情况。从吃、穿、住,各方面来看,僧人的生活也是充斥着塑料。他们的垃圾出路也没有不同,和牧民们的垃圾出路一样。

在果洛地区,近些年兴盛起来的还有牧家乐,在我们的走访过程中,碰到两个牧家乐在举办活动。蓝天白云下,所有食品放在塑料上,除了一些塑料包装食品、饮料和水果,大家使用的餐具都是一次性筷子和塑料碗。

牧家乐的饮食中以包装食品为主,餐具多是一次性用品。

包装文化消费进入牧区,是目前牧民生活中不能降解垃圾的主要问题。近二三十年的消费变化,由此产生的垃圾,完全超出他们对传统可降解废弃物处置的生活范畴。他们对面塑料等不可降解垃圾,既无奈,又无措。在没有组织收集垃圾的牧区里,这些不能降解的塑料、金属和玻璃等包装要么随意抛弃,最后进入水系,要么被露天焚烧。但也有牧区,开始组织起来,把垃圾收集起来,集中处理。

煨桑活动的塑料化

除了牧民家里的垃圾,公共活动场所的垃圾也越来越多塑料垃圾。藏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煨桑,在这个传统祭祀活动中所需的用品,经幡(风马旗)、青稞酒、隆达也越来越多塑料包装。

在很多风口,经常会见到大大小小的煨桑台,走进这些藏族生活重要地方,发现祭祀用品大量已经完全是塑料用品。在果洛州的一个煨桑台,除了周边散落的隆达,风中飘扬的经幡,还看到烧焦了的经幡和其他未烧尽的物品,连同灰烬遗留在旁边的草原上。走进后,发现这些经幡都已经是化纤制品,而不是传统中可以降解的材料。另外一项祭祀用品,青稞酒,都已经是塑料瓶。而隆达的包装,要么是塑料,要么是塑料加纸盒。但传统的祭祀用品,经幡是用布料或者毛料等材料做成,废弃后也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没有烧透的经幡。

走过一些煨桑台的旁边,这些包装垃圾和不用的经幡,要么被随意堆放在旁边,经过雨水,被冲到河流里;要么在旁边露天焚烧;还有的煨桑台旁边放着大的垃圾桶,祭祀的人会把这些包装垃圾投到垃圾桶里。在路过的两个煨桑台,垃圾桶都是满满的。

祭祀用品的塑料等包装。

祭祀用品的大量包装,也向我们展示着塑料包装在藏区生活中已经无孔不入。而这些无法降解的垃圾,最终都流入了环境里。

“现代化”的州府、乡镇和垃圾

牧民生活改变,以及由此产生的垃圾问题,主要通道是州、县或者乡镇上面的商店,他们销售的都是包装产品。随着越来越多水泥路在藏区的开通,内地的货物通过卡车源源不断的送入藏区。在果洛州和其所辖的县和乡镇的商店里,内地所见到的包装商品和各种包装食品在这里几乎都可以看到。但满眼望去,都是塑料包装。除了商店,在果蔬市场,同样内地运来的商品一应俱全。但他们都摆脱不了的是,各种形式的塑料包装,包括大量泡沫箱。

除了商店,州县的生活也和内地城市所差无几,界面上大量餐馆。在这些餐馆里,关于垃圾问题,不只是剩菜剩饭的问题,还有大量一次性餐具。毫无疑问,这些最后都成了垃圾。不同于大部分广阔的牧区,目前垃圾没有收集。果洛州的玛沁县和其所在的乡镇上的垃圾都有专门的队伍在收运。玛沁县的垃圾还是不落地的收集方式,就是街上没有垃圾桶,每天垃圾车出来收垃圾时,车铃就会响起来,每家商铺都提前把垃圾提出来,垃圾车到跟前,每户把自己的垃圾倒进垃圾车里。这些被收集的垃圾,最后被倒进各县和乡镇所属的填埋场里。

玛沁县街道上没有垃圾桶,每次垃圾车铃响起来,居民都出来倒垃圾。

州县上也有收废品的人家

我们国家目前生活垃圾的流向主要是两个,一条是混合垃圾的环卫收运和处理体系,另外一条就是可回收物,也就是再生资源,俗称废品回收体系,由市场驱动,民间回收主导。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多了,混合垃圾自然就少了,否则则相反。青海虽然地广人稀,但在人口密集度大一些的州县也有专门的废品回收体系。在果洛州的废品回收者,多以家庭为单位,这些家庭几乎都来自江苏徐州。有的家庭已经来果洛州回收废品有近20年,从果洛州县开始大规模建设开始就来到这里,已经完全适应了高原地区的生活,而且慢慢和当地藏民的生活慢慢融合在一起。

在果洛州的玛沁县,我们调研时,发现有10多家废品回收家庭。他们回收的种类虽然不像内陆那么多,但高价值的废品,比如金属类,纸箱等纸类,塑料瓶都有回收。他们的废品来源主要是两个地方,一是州县上的商店和家庭产生的,还有就是从乡镇一级的产生者那里收来的。但到村一级,因为地处遥远,就没有回收渠道了。而他们回收后的废品,一般经过精细分类后,再运到西宁或者更远的地方再生利用。因为运输距离遥远,低价格的玻璃瓶,以及一些塑料和废旧衣物等都没有专门收集。

但从目前看到各县和乡镇的垃圾收集车里来看,还是有大量可以回收的废品没有回收回来,直接进入了混合垃圾系统。不管是生活在州县上的人们,还是藏区牧民们在生活,绝大部分人目前还没有参与到回收体系里,急需垃圾管理部门出面积极组织废品回收和再利用。

水源处的塑料之殇

果洛州山连着山,而山与山之间,或者很多高山中间,都有是水源地。而这些水源地,有的地方充斥着垃圾。这些垃圾在大雨后,很多都被冲到了下游,还有一些被牛羊误食,造成死亡。在我们调研玛沁县和甘德县的多个乡镇里,很多溪流了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垃圾。而溪流里的垃圾,大多为塑料垃圾。这些垃圾在被冲到下游的时候,被石块或者植被拦住的时候,发现大多为各种各样的塑料包装,一级易拉罐和啤酒瓶。塑料包装里多为零食和洗涤剂等铝塑包装,还有废旧衣物,泡沫塑料,甚至大件的垃圾,轮胎等。除了零星的垃圾,还有成堆垃圾出现在水源处的时候。而这些垃圾出现在的水源地地点,往往不是深山处的牧民区,而是距离公路较近的河流里。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大的原因,一是公路两旁的人流量较大,不管是当地牧民,还是游客都较多。二是,过去一些年的公路和高速路建设产生的垃圾问题。比如大件的铁皮,和一些建筑垃圾,都可以看出,是公路建设时遗留下来的。还有一些是附近填埋场里的塑料垃圾刮风后出来的。

溪流里的各种塑料垃圾。

这些垃圾的来源很多,有当地牧民产生的,在没有垃圾收集的牧区,也没有自发组织捡垃圾的地方,牧民的垃圾都扔在了水里。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游者产生的,比如到牧区游玩的游客,在中途休息或者驻足观光时,所产生的食品和饮料包装很多留在了公路边,或者挨着公路边的水源地。大件垃圾,非常明显,很多都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时产生的。在一些水源地,出现了大块铁板和泡沫塑料,可以看出是基础设施建设时使用的材料。而在甘德县一处公路旁,远处看,类似白雪一片的地方,走近看,发现是白色无纺布的覆盖的区域。据当地牧民介绍,这些无纺布是用来覆盖人工种植的草皮。因为公路修建时,周边草场破坏严重,人工修复的方式选用了种植草皮。但之后覆盖了一层无纺布,这些石化产品做出的无纺布,经过日晒雨淋,很多开始流入水源地。除了白皑皑的无纺布,还有公路两侧大面积覆盖的尼龙布,也是为了防风固沙,因为公路修建后两边的植被严重破坏。

被无纺布覆盖的草场,落入水里后,都成了细碎的塑料颗粒。

不管是包装文化进入牧区后带来的牧民生活方式改变,从而带来的包装垃圾目前无解,还是游客没有顾忌自己产生的垃圾对青海地区的环境破坏,没有做到无痕旅游,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塑料等垃圾,也成为目前果洛地区水源地垃圾的重要元凶。

流着汤水的填埋场

在调研果洛州玛沁县和甘德县州县和牧区的垃圾问题时,我们发现,一方面是严重的失控垃圾,没有得到收集,被露天焚烧或者进入水源。另外一面是,垃圾收集后的集中污染。在我们走访的玛沁县和甘德县县城,以及多个乡镇的垃圾流向时,发现每个县和乡镇都有自己的垃圾填埋场。也就是人口密集度大的州县和乡镇所在地的垃圾,集中收集后,都有集中的去处。这个去处,就是在草原上挖出来的填埋场。而在我们走访的5个垃圾填埋场里,无一例外的都发现了相似的问题。污染严重,还有大量可回收物出现,餐厨很多,选址不当。

虽然乡镇出现了垃圾收集,但集中倾倒的地方没有任何污染控制。

在调研中,我们走访了玛沁县、拉加镇、雪山乡、甘德县、青珍乡的垃圾填埋地。在这些填埋地,我们发现这些垃圾最终填埋的地方都没有污染控制措施,看不到填埋防渗膜,没有废水收集和处理,即使在两个县级填埋场看到了沼气收集管道,但也是直排,而没有处理。在甘德县和青珍乡的填埋场里,因为中间地势低洼,垃圾填埋后的渗滤液混合着雨水,把垃圾都泡了起来。而在玛沁县、拉加镇和雪山乡的填埋地,我们还发现了更严重的问题,大量塑料被风吹出后,流向了水源地,渗滤液也直接溢出。这几个填埋地因为都选在了山坳中的高处,也就是上风向。因为果洛地区水源众多,在玛沁县和拉加镇的填埋场地外,就流淌着溪流,从填埋场出来的塑料垃圾很多进入了水里。在玛沁县填埋场外面的溪流里,形成了几十米的塑料垃圾流,满眼望去都是白色污染。

除了没有做好污染控制,在这些填埋场里,大量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废品存在。易拉罐、塑料瓶、玻璃瓶大量出现,有的填埋场里,还有大量铁皮等金属类出现。这些可以回收的资源如果得以回收后的循环再利用,也会大大减少填埋量。

相比于内地填埋场,这里的可回收物还是超多。

州县中心城区的生活过去也大大改变,目前已有大量餐馆。所以在州县,以及繁华乡镇,比如拉加镇的填埋场里都出现了大量餐厨。这些餐厨垃圾不只是产生渗滤液的主要来源,污染水源,也成为大量乌鸦和苍蝇的招揽对象。同时因为餐饮和住宿行业的发展,大量一次性用品,像鞋店和牙刷等。

填埋场里的一次性用品和黑色袋子里的厨余。

从远处看,这些填埋场的存在和夏季绿色草原的景象出现了严重的冲突。他们不只是生态环境脆弱草原地区的毒瘤,也是流在草原上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痕。

行动起来的拉加镇、大五镇和雪山乡:寺庙的纽带作用

牧区的垃圾问题很严重,我们看到问题的时候,当地牧民们早已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在近两年里出现了自发组织的捡垃圾行动。玛沁县的拉加镇每月19号和20号集中收垃圾,雪山乡每月15号和30号捡垃圾,大武镇的牧民们都会定期组织捡草原观光区和路边的垃圾。这些自发组织的捡垃圾行动中,每户家庭都会出人、出车,全家老小一起出动。最后将捡的垃圾集中收集后,运送到起所在的乡镇填埋场。

雪山乡的牧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捡垃圾。

我们发现,在这些牧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捡垃圾的地方,水源处和公路两侧往往没有垃圾。和牧民们了解得知,最终促使牧区的人们行动起来,面对垃圾问题,有两个大的动因。一是,他们内心度环境和自然的敬畏,保护生态脆弱的草原。还有一个就是塑料等垃圾随意丢掉,会给牛羊造成严重影响。因为牛羊误食塑料等不可以消化的垃圾死掉后,他们在这些动物的肠胃里发现了塑料袋、塑料手套和汽车抹布等垃圾。牧民们自发每月捡垃圾,和寺庙一直以来的宣传也有关系。比如2010年开始,在法事活动上,拉加寺的一些僧人分享垃圾问题,发动组织一起清理垃圾。于是,拉加镇的牧民,每月19号,所有牧民把自己家的垃圾带到大路口,20号组织收运垃圾,每户家庭都参与。

但在距离果洛州政府远一点的甘德县牧区,虽然牧民们也会自发组织起来捡垃圾,但通常是一年一两次,所以效果并不明显。在甘德县青珍乡的公路两旁,垃圾还是非常明显。

牧民们自发的各种捡垃圾活动,解决了公众参与治理的问题。而这正是垃圾治理中最需要的环节,只有民众对垃圾问题的意识提升,才会带来行动的改变。

我们可以行动起来,解决上面的问题

从目前观察到的青海果洛地区的垃圾问题,我们并不是无解,根据目前的问题,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也需要果洛州垃圾管理部门从整体上做出规划和调整。

目前没有垃圾收集的牧区:

对于牧区目前没有垃圾收运和管理的情况,果洛州政府要制定定期的垃圾捡拾和收集办法,可以类似目前玛沁县拉加镇河雪山乡,牧民自发组织起来捡垃圾的情况。从州到县到县镇和村,都设置垃圾管理员,负责召集每月的垃圾收集行动。收集过程中,应该应该注意实行分类收集,组织牧民在家里实行可回收和其他垃圾的分类。回收后的可回收物,在进城买东西的时候,集中运到州县的废品回收市场。厨余和骨头等可以直接就地处理。同时做好垃圾分类教育工作,对于不能降解的塑料垃圾,不能再焚烧处理。

避免垃圾进入水源和露天焚烧。同时组织广大牧民们,重拾传统的包装容器,再现重复使用的物质循环社会。

人口密集度大的州县:

对于目前人口密度较大,餐饮和住宿等较多地州县和乡镇。首先要源头禁止餐饮和住宿行业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对于产生的垃圾,不能再重复目前的混合垃圾收运模式,要充分利用目前玛沁县垃圾不落地的收集模式,实行定时定点分类收集,将餐厨垃圾,这类填埋场渗滤液主要产生者要实行源头分类收集,分类处理。利用州县有废品回收的有利条件,将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废品分类收集后,交由先有的回收人群处理。对于不能回收再利用的塑料包装等垃圾,可以建立零售商收集的模式,由生产企业承担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费用。

煨桑台、寺庙和旅游区等:

为了营造垃圾分类收集和治理的方式,在所有公共场所都要设置垃圾治理的相关引导信息。寺庙里集中活动的时候,可以通过僧人向牧民传播垃圾分类收集的信息和知识,让广大牧民参与到垃圾分类治理中。在煨桑台设置垃圾分类桶,树立禁止焚烧垃圾的信息,实现分类收集。在牧家乐和景区等人口聚集的地方,定期实行垃圾分类投放引导。

填埋场地的治理

要改变目前州县和乡镇垃圾填埋场的污染现状,首先要实行垃圾分类治理,将目前填埋场里出现的大量可回收物和餐厨垃圾,实行源头分类,禁止进入填埋场。最终填埋的垃圾只能是不能回收再利用的垃圾。同时实行防渗和渗滤液收集等污染控制措施的建设,结束目前裸露填埋的场面。

当下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挑战就是塑料污染,各大洋流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塑料污染,这些塑料已经通过海洋生物和食盐等进入到人类食物链。塑料包装在使用几十年后,造成的污染,以及由此产生的环境和健康影响愈加明显。青海地区作为中华水塔,每条流淌的溪流都可能存在着被塑料等垃圾污染的风险。作为水源地的青海地区的垃圾治理不仅关系着青海的环境和生态,也和所有内陆地区的饮水安全息息相关。除了动员广大牧民和在地人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在包装文化在青海地区盛行的时候,让产品生产者履行相应的责任,设计一套可以实现塑料等包装物分类收集,将包装物通过现有的运输系统运回生产地处理,是我们在设计青海地区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理要思考的问题。

(编辑:Wendy)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