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资讯

旗下栏目:

亚太地区保护区增多森林覆盖率上升,生物多样性仍面临威胁

来源:生态话题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9-19 16:55:52


中国海南尖峰岭热带雨林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陈彬摄

不久前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并通过了联合国4大地理区域评估报告及其供决策者参考的摘要。报告由来自100多个国家的550多名专家撰写,科学评估了全球(除两极和公海外)所有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

美洲地区

报告显示,在美洲地区,大自然每年对人类的经济价值贡献超过24万亿美元,相当于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65%,不过其贡献率正在不断下降。导致下降的重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引起温度、降水变化和极端天气发生,同时生境退化、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和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的影响也日益加剧。未来威胁美洲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挑战将是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

目前,美洲丧失了近31%的乡土物种,按照现在的趋势测算,2050年将丧失40%的乡土物种。在美洲,受到保护的关键生物多样性地区面积在1970年-2010年间增长了17%,但保护率不到20%。报告认为,保护区和恢复项目只是有限的干预措施,应将重点放在战略层面,使人文景观更加有益于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将生物多样性和自然对人类的贡献纳入更广泛的经济和部门政策,如生态服务补偿和自愿生态认证,将获得更好的保护效果。其他可行措施包括行为转变、技术改进、科学研究、资金支持、提升教育和公众意识等。

非洲地区

非洲是地球上最后一个拥有各种大型哺乳动物的地区,但当前很多非洲植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大型哺乳动物正遭受到人为和各种自然因素的威胁。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非洲大陆的生物多样性将面临更大的压力。污染和气候变化是威胁非洲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

非洲极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到2100年,气候变化可能导致该地区丧失一半以上的鸟类和哺乳动物物种,导致湖泊生产力下降20%-30%,并致使植物物种大量丧失。此外,侵蚀、盐碱化和污染导致大自然对人类的贡献大大减少。约50万平方公里的非洲土地正在遭受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非洲各国政府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环境采取的措施,虽然有助于恢复受威胁的物种,但非洲生态系统价值仍被低估。在主要的生物多样性地区,应加强措施,包括建立并有效管理拥有野生动物走廊的保护区和网络,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控制外来入侵物种,重新引入野生动物。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在1990年-2010年间,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促进了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亚太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超过45亿人从中受益。总体而言,该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在下降,但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

过去25年来,亚太地区海洋保护区增加了近14%,陆地保护区增加了0.3%,森林覆盖率上升了2.5%。但亚太地区生物多样性仍然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包括极端天气事件、海平面上升、外来入侵物种、农业集约化以及废弃物和污染等。森林、高山生态系统、内陆淡水和湿地以及沿海系统是亚太地区受威胁最严重的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加,是该地区生态系统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最主要驱动因素之一。亚太地区的保护区特别是森林逐步恢复和扩大,但纯林导致了生物多样性损失。应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赋予当地社区决策权,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主要部门决策,鼓励私营部门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开展跨境合作,共同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

欧洲和中亚地区

集约化的农业和林业作业取代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欧洲和中亚地区生物多样性下降。人类充分发挥了大自然在提供食物和能源方面的作用,但忽略了授粉和土壤形成等的调节作用和非物质贡献。

欧洲和中亚地区的可再生自然资源消费量高于该地区生产量,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欧盟在评估物种和栖息地保护状况时发现,27%的物种和66%的栖息地显示出“不利的保护状态”。

农业、林业和自然资源开发部门为刺激生产增加补贴,往往会加剧土地使用冲突问题,影响传统土地利用者的可用土地。欧洲和中亚地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已经颁布了一系列治理方案,开展了政策管理和可持续利用实践,将生物多样性和大自然对人类的贡献纳入决策过程。

报告认为,为进一步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衡量国内生产总值以外的公共福利,通过使用综合性的政策工具来激励可持续发展,以增强治理效果;通过文书和能力建设,协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当地社区的关系;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研究、监测、教育和培训。

(编辑:Wendy)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