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资讯

旗下栏目:

新华网专访阳卫国:以"水"破题让绿色成为株洲发展底色

来源:株洲环保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18-10-31 14:33:06

问:株洲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如何从规划上以水破题,实现以水定城、水城共融?

阳卫国:株洲是全国唯一以“洲”命名的城市,境内河川纵横,溪沟密布,水系发达,河网平均密度0.44公里/平方公里,形成了“万塘千库百河两水汇一江”的水网格局。近年来,株洲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对全市主要江河流域的治理、开发和保护进行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规划和部署,着力提高流域综合防洪减灾、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管理能力,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利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株洲以创建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城市为契机,以水定城、水城共融,统筹规划水、路、港、岸、产、城和生物、湿地、环境等多个方面,确定了“一轴三区、三网六城、一江两岸三山十港”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总体布局。“一轴三区”,即以“株炎城镇发展轴”为轴,轴端的市区为水生态修复区,轴中的株洲县、醴陵市、攸县为水生态治理区,轴末的茶陵县、炎陵县为水生态保护区,“三区”分别发挥水生态文明核心区、重点区、辐射区作用。“三网六城”,即建设湘江株洲段、?水、渌水三大健康水网,打造株洲市区加所辖五个县城等六大水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一江两岸三山十港”,即核心区以湘江“一江为轴”,围绕“两岸同绿”推进城市公园和“口袋公园”新建与改造,打造星罗棋布、玉珠点缀的水生态亮点,以九郎山、五云峰、柏岭山“三山为脉”筑牢生态屏障,修复治理白石港、建宁港等十条城市内河水生态环境,建设云龙新城、湘江新城等十大新城,最终实现“十港筑城”、碧水穿城的生态株洲。

问: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株洲市积极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上探索路子、创造经验、提供示范,请问在做活水文章方面,株洲取得了哪些经验和成就?

阳卫国:近年来,株洲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设中国动力谷,奋力打造“一带一部”开放发展先行区、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和城乡统筹发展幸福区,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全面完成全国第一批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和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任务,打造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株洲样板”。总结回顾株洲水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历程,主要破解以下三个方面难题。

一是以水求变,着力破解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难题。株洲市是国家“一五”“二五”时期重点布局建设的老工业城市,曾在共和国历史上创造了200多项工业第一。但是长期以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诸多问题。近年来,株洲抢抓国家“两型社会”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机遇,出台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精准防污、铁腕治污,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致力将株洲打造成为“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清水塘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为突破口,以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勇气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区企业关停并转,三年共关停企业255家,剩下的株冶、昊华等6家也将在今年全部关停。扎实推进霞湾港、清水湖等污染综合治理工程,进一步修复被污染的水生态水资源,湘江株洲霞湾断面从国家三类升为二类,区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提升。株洲逐步走出一条以水求变、以水定产的绿色发展之路。

二是以水为基,着力破解城乡融合发展难题。试点期间,株洲先后投资200多亿元,为城乡居民提供良好的水生态、水环境产品供给,为城乡二元共生融合发展提供了驱动力。在市区及5县市城区,大力实施湘江保护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开展“蓝天碧水净土”行动,筑牢湘江流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以“一江两水”为纽带,推进亲水生态岸线建设,恢复河湖水域岸线生态功能,建设了集防洪、休闲、旅游于一体的防洪景观带。全力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翠塘、西湖、天鹅湖已完成整治,枫溪港、凿石港、陈埠港有序推进,建宁港将在2019年年底前完工。积极推进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和“一江八港”截污干管建设工程,投资近10亿元建成5座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8.5万吨/天。在农村,积极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突出抓好45.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水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以中小河流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为切入点,加快建设“一村一水景”“一村一水韵”,炎陵黄桃、茶陵杨梅等乡村美丽山水风景孕育出多姿多彩的“美丽经济”。全面落实河长制,实施“一河一策、一湖一策”,2000多名河长共同发力守护“一江碧水”,湘江株洲段、?水草市段长期稳定在Ⅱ类水质,渌水入湘江断面稳定达到Ⅲ类水质,县级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株洲逐步走出一条保证水安全、保护水资源、维护(建设)水工程、发展水生态的融合发展之路。

三是以水为韵,着力破解水文化保护利用难题。水是株洲最大特色,名胜古迹、红色资源遍布湘江、渌江、?水之滨。株洲把“水”作为提升城市品位的关键要素,完善了湘江风光带、慧科生态园等现代水景观,维修了攸县禹王宫、茶陵铁犀等水景点,修复了朱子码头、杜甫亭等水文化遗址,重建了?江、?泉、渌江等古代书院,修建了一批广布城乡的近水、亲水、戏水、乐水平台。同时,株洲将“火车头”城市精神、红色资源等历史文化传统和现代文化元素融入水利工程,以水为线索展示城市发展历程,讲好“株洲水故事”。株洲逐步走出一条发掘水底蕴、打造水景观、传承水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互动之路。

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绝非零和博弈。株洲作为老工业基地,是如何将治水管水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的,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阳卫国:近年来,株洲市委、市政府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治水管水兴水与产业转型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中国动力谷,新旧动能接续有序,产业发展换档升级,走出了一条老工业基地向水生态文明城市转型的绿色发展之路。

一是遏制水污染源头,全力推动旧产能退出。结合“一江两水”治理,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坚决淘汰不符合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企业和生产线,近三年共关停企业1300多家,影响产值500多亿元,以局部一时的“伤筋动骨”换取整体长远的“脱胎换骨”。以截污控源为突破,大力化解过剩产能,全市立窑水泥全部关停,钢铁行业基本退出,炼铅生产线全部淘汰,基础化工全部关闭,煤炭、花炮行业过剩产能化解进展顺利,株洲产业结构更加绿色、产业业态更加低碳。 

二是严格水资源管理,倒逼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全面落实“工业十二条”,持续落实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坚持以水定产,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引导企业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技改节能节水增效,推动着化工、建材、硬质合金、陶瓷、服饰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17年,株洲市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80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45立方米,较2014年分别下降了25%和27%。

三是优化水生态环境,筑巢引凤集聚新兴产业。立足“一江两水三山十港”,规划建设“五城四基地”(轨道交通城、汽车城、航空城、服饰城、陶瓷城;中药现代化和健康食品产业基地、有色金属新材料精深加工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信息产业基地),加快建设中国动力谷,大力培育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15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成功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2017年,中国动力谷“3+5+2”产业实现总产值2207亿元,轨道交通产业迈上千亿台阶,全景式动力产业集聚区初具雏形,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扩大。  

四是筑牢水安全屏障,防灾减灾推动绿色发展。坚守城乡发展水生态红线,着力提升水管理水平、水利用效率、水安全保障能力。市区4个防洪保护圈全面闭合,达到“百年一遇”设防标准,5县城全部达到20年一遇设防标准。有了牢靠的水安全保障屏障,各地商贾放心到株洲投资创业,株洲获评“全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吸引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和高精尖人才落户株洲。

编辑:蓝枫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