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资讯

旗下栏目:

聚焦环境监测改革 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来源:环境生态网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18-12-14 15:52:06

近日,第二届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大会暨第十三次全国环境监测学术交流会召开,近百位资深专家和青年才俊就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热点问题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柏仇勇、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站长陈善荣、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高吉喜、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刘文清、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远航以及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向在大会作主旨报告。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柏仇勇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柏仇勇以“环境监测四十年经验与展望”为题作主旨报告。柏仇勇在报告中指出,环境监测事业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四个方面的经验:一是建立了系统的法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开展监测、发布信息、应用评价皆有法可依的良好局面;二是建立了适用的业务体系,紧密围绕环境管理和公众需求提供支撑,网络建设、技术服务、信息发布逐步健全,成为环境管理的“顶梁柱”;三是确立了规范的技术体系,以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手段、科学的标准支撑监测业务高效开展,确保监测数据“真、准、全”;四是建立了多元的供给体系,有序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带动了环境监测产业的繁荣发展。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的认识到,当前环境监测服务供给数量与质量、技术支撑的精细化水平与新时代生态环境管理需求和公共期待还有很大差距,亟需进一步改进完善。

在展望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时,柏仇勇指出,我们正面临着最难得的历史机遇,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以支撑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责为导向,以提升基于环境要素的生态环境监测、调查、评估能力为基础,建立健全环境监测法规标准、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业务网络和装备能力,全面建成与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相适应的现代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要以深入贯彻落实“五个统一”为抓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需求,遵循生态系统整体性规律,推动传统环境监测向生态环境监测拓展提升,实现部门、网络、市场、科技“四个融合”,提供点位更多、指标更广、频次更密、体系更全、评估更准的精细化支撑。

最后,柏仇勇讲到,监测人要有大国情怀,树立国际眼光和远大抱负,不断提升监测技术水平与服务管理能力,致力于打造享誉世界的环境监测中国品牌,积极融入环境保护与环境监测全球合作,为世界生态环境监测贡献中国方案。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站长陈善荣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站长陈善荣以“数说中国生态环境监测40年”为题作主旨报告,用详实的数据总结了四十年来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成就、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及未来努力的方向和任务。

陈善荣指出,环境监测事业伴随40年的改革开放和环境保护的政策发展稳步成长、快速发展、改革跃升,具体表现在九个方面:一是监测事业地位不断提高,实现了从最早“耳目、哨兵、标尺”到环境管理“顶梁柱”的角色转变;二是监测队伍不断壮大,现已形成6万余人的四级环境监测队伍,4万多人的行业部门监测队伍,拥有20万社会环境检测从业者;三是监测网络持续健全,向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方向迈进;四是业务领域不断拓展,从七十年代仅开展5个领域监测工作,拓展到今天的50余个重要领域(不完全统计);五是技术体系不断完善,环境监测指标、频次、手段、数据量、方法标准及技术路线等方面均有重大飞跃;六是质控体系不断深化,已建成由1个国家质控平台、6个区域质控中心、2000余个监测和运维机构组成的国家环境监测三级质控体系;七是能力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监测机构人员、业务用房仪器装备等能力均明显提升;八是报告体系日臻完善,从20世纪80年代每年1本环境质量报告书,发展到目前每年可发布近百种、2000余份各类环境质量报告,形成了由综合性报告、专项报告以及专题报告组成的环境监测报告体系;九是信息公开方式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报告、书籍、报纸、电视、互联网、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开展更便捷、亲民的信息公开。

在讲到40年来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时,陈善荣如数家珍: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趋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酸雨污染明显减轻、地表水水质稳中向好、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有所改善、生态状况逐渐变好。但是,环境质量整体形势依然严峻,环境挑战依然存在,主要在于空气质量超标仍然严重,部分地区重污染频发,复合型污染问题仍突出,区域性污染问题仍然较重,新型污染特征显现,臭氧问题突出;地表水水质总体仍处于污染状态,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夜间声环境质量总体下降,省会城市噪声污染问题凸显。

陈善荣指出,下一步总站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中办、国办的三个改革文件要求,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改革。他指出,改革任务非常重,总的来说要构建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网络,保证生态环境监测的独立性、权威性,确保数据的准确、全面、客观、真实;实现“五个打通”,要把握好“五个统一,一个加强”的重点任务,瞄准“五个新”的发展定位与前进方向。

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高吉喜

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高吉喜以《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监管》为题作主旨报告。

高吉喜介绍,生态红线划定是中央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的讲话中有14次提到生态红线的划定和保护,今后生态保护红线会是生态环境监测里面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希望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这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

高吉喜指出,对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首先要经过科学评估,到底哪片区域急需生态保护;其次要校验现有的保护地;第三要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生态红线监管的内容,主要是对人类活动类型及影响进行管控,采取遥感与地面相结合的手段来实施。

(编辑;Wendy)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