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资讯

旗下栏目:

克赖斯特彻奇:世界花园城市的全民绿化之道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18-12-26 09:44:27

QQ截图20181226095346.jpg

克赖斯特彻奇是一个生态环境优越的花园城市。图为流经市中心的雅芳河。

12月中旬,是新西兰的盛夏,但南岛最大城市克赖斯特彻奇迎来了一场延绵的细雨,气温也降到11摄氏度左右。深圳特区报友城采访团队18日到达时正是最冷的凌晨,从亚热带的热浪中转场而来的我们顿时明白了为什么要在夏天穿棉袄。

天亮后再细看克赖斯特彻奇,才发现她是如此独特,自然与人文共生,宁静与活力并存,古典与现代辉映。经历了两次大地震后,这座“世界花园城市”并没有失去旧时的美丽,还在重建中养成了一分倔强的气质。

克赖斯特彻奇现有人口37万左右,相比起友城深圳2000多万的实际管理人口,这里显得特别安静。市议员吉米·陈对记者说:“我们在保护克赖斯特彻奇美好生态和宜居环境的同时,也在学习深圳速度,希望在创新产业方面寻找合作机会。”

宛如世外桃源的花园城市

即便来自中国的国家森林城市深圳,我们依然为克赖斯特彻奇“爆表”的城市绿化值感到震撼。

市中心的海格利公园面积超过165公顷,几乎占到市区的一半。主干道利卡敦大道横越公园,将这一片巨大的绿地分为南北两部,曲折的雅芳河潺潺流过,水面上野鸭游弋,与它们同行的,是静静划过的摇橹小船……

这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景象,是克赖斯特彻奇市民的生活日常。城市里有大大小小公园1005个,植被种类丰富得令人目不暇接,一棵接一棵的参天巨木,不少是五六个人合抱不过来的尺寸;玫瑰园里200余个品种争奇斗艳;每家每户的院子就是一个个色彩缤纷的私家花园;郊外一望无垠的私人牧场,天高云淡,牛羊成群……“新西兰的土壤肥沃,花草树木种子撒下去就长,还长得特别快、特别好。”接待我们的当地华人姜懿明笑称克赖斯特彻奇成为“世界花园城市”有其天然原因。

而更多的原因是当地政府和市民对自然生态的百般呵护。浏览市政厅的官网可以看到,“公园和花园”被作为一个主要条目单独呈现,里面全面展示市区里各大公园信息,并鼓励市民在公共区域、学校、私人住宅里进行绿化,甚至具体到告诉人们克赖斯特彻奇每个季节适合种哪些品种的花草,并在城市地图上标注哪些区域适合志愿者们前往植树种花。

这种全民动员的绿化意识已深入人心,不论是退休的老人、欢快的孩童,还是忙碌的上班族,都喜欢躬身花园。克赖斯特彻奇市政厅今年开展的一项针对环境保护的民意调查显示,97%的受访者非常同意或同意保护城市的天然植物、鸟类、动物,29%的受访者曾主动参与保护社区生态的志愿行动。

多元文化融合的人文城市

克赖斯特彻奇处处洋溢着浓厚的英伦气息。1850年起,英格兰人在此定居,留下了大量十九世纪的典雅建筑。其中最经典的是位于市中心的天主教堂,虽然在大地震中垮塌了一半,但古典气质魅力不减。博物馆、艺术馆,以及擦肩而过的有轨电车,都给城市打上了深刻的英伦烙印。

但这并不是城市文化的全部。多年来,克赖斯特彻奇始终致力于保护原住民的毛利文化。几乎所有的居民都能听懂蒂雷欧毛利语的常见短语,质朴的土著文化依然蓬勃发展。在克赖斯特彻奇市政厅工作人员杰克·钱尼的推荐下,记者来到坎特伯雷博物馆体会这座小城古老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从峭壁山洞中走出来的毛利人和欧洲移民的后代,在同一座城市里和谐共处,彼此尊重,并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的养料。

中国文化是众多外来文化的代表之一。杰克·钱尼是本地长大的欧裔,高中时在华裔同学的影响下来到中国旅游,深深爱上了中国文化,大学毕业后他到中国留学一年,现在普通话说得十分地道,从事的工作也是加强克赖斯特彻奇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他说,随着震后人口扩容,包括中国人在内的新移民不断涌入,给这座美丽小城注入了更多元的文化。

富有探索精神的创新城市

“探索,创造城市的未来。”克赖斯特彻奇喊出了这个口号。

这是一个悲情的城市,也是一个勇敢的城市。2010年9月4日,克赖斯特彻奇以西30公里处发生7.2级强震;5个多月后,克赖斯特彻奇东南10公里的利特尔顿再次发生6.3级地震,震源仅5公里,对城市造成了摧毁性的打击,曾在人们心中投下深深的阴影。

但克赖斯特彻奇迅速振作起来,政府出炉了震后恢复10年计划,重建工作陆续展开。居民们告诉记者,这几年,市中心不断有新的大楼、商店、餐厅落成和开张,一度离开的人口又逐渐回流。

“中文里有个词叫‘危机’,就是危险与机遇并存。我们意识到,大地震带来了创伤,但也带来了机会。”市议员吉米·陈向记者介绍,克赖斯特彻奇重建目标不只是恢复至震前样子,而是以最新的科学、自然和人文理念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城市,提升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水平。

吉米·陈说,2015年克赖斯特彻奇与深圳缔结友城以来,市长利恩·达尔齐尔女士多次造访深圳,对深圳的成就表示敬佩和羡慕。现在,克赖斯特彻奇也鼓励发展创新产业,“创新必然有失败的风险,不要害怕失败,我们提供宽松的创业环境,期待更多的优秀人士来这里定居,一起建设这个城市。”

克赖斯特彻奇的勇气和创造力丝毫不需要怀疑,毕竟这里是人类探索南极无人之境的起点。一个多世纪以前,探险家罗伯特·斯科特和欧内斯特·沙克尔顿就是从这里出发,前往冰雪大陆。这是克赖斯特彻奇的骄傲,也融入了城市的精神血脉。

克赖斯特彻奇市议员吉米·陈:我们和深圳心心相“印”

1.jpg

克赖斯特彻奇市议员吉米·陈接受采访团专访。
2.jpg
吉米·陈题词: 祝愿深圳市民新年快乐,猪年行大运!祝愿克赖斯特彻奇和深圳市友谊长存!

“中国话说,心心相印。这枚印章一盖下去,就代表我们彼此关系再也断不了!”克赖斯特彻奇市的华人议员吉米·陈在接受深圳特区报友诚采访团送出的小礼物——一枚刻有“深圳特区”字样的印章时,脱口而出。

虽然友城之盟才短短3年,但克赖斯特彻奇与深圳间的联系却密切之极。

“我们市长访问过深圳好几次。每一次她回来,都会不断跟我们说起‘深圳奇迹’、‘深圳速度’。”吉米·陈受克赖斯特彻奇市长利恩·达尔齐尔委托,代表其接受我们的专访。他告诉我们,达尔齐尔市长对深圳颇为推崇,极力推动两座城市在科技创新、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实际上,虽然只有37万人口,克赖斯特彻奇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追求却并不亚于深圳。两地间最著名的一个高科技合作项目就是,深圳企业光启科学于2014年12月和总部位于克赖斯特彻奇的马丁公司签署投资并购协议,并于第二年合作推出了马丁飞行包。“我们还希望在信息产业、智慧城市建设以及电脑游戏产业与深圳进行更多层面的合作。”吉米·陈说。

吉米·陈9年前曾到过深圳,那时深圳的飞速发展和开放创新已经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而对克赖斯特彻奇,“开放”一词也是其城市关键词。“我们有一句口号:开放探索新观念,开放拥抱新人群,开放创造新天地。”吉米·陈介绍说,正在进行震后恢复的克赖斯特彻奇,并没有墨守成规,反而利用重建之机把这座城市变为机遇之城,鼓励人们在此进行各种创新探索。

作为世界花园城市,克赖斯特彻奇的城市管理者并不只重视经济发展,还把很大精力放在鼓励市民健康生活上。

“新西兰平均有12%的人会骑单车上班,而在我们这里却有23%的人这样做,足足多了近一倍!”吉米·陈非常骄傲地告诉我们,市中心有单独辟出的单车绿道,红绿灯有单车信号灯,甚至还能把单车挂在公交大巴上运输。“我们不希望高速发展的结果是把城市变成水泥丛林。我们希望这座城市平衡发展,成为一个安全创新、节能减碳、永续经营、多元包容的新兴城市。”

采访结束后,吉米·陈送给采访组一本书《路易·艾黎》作为回礼。这位1927年就来到中国的新西兰人,正是来自克赖斯特彻奇所在的坎特伯雷地区。“路易·艾黎是中新友谊的开拓者,希望借着这本书,祝愿我们和深圳的友谊永远常青!”

华人公益组织活跃在克赖斯特彻奇“老深圳”友城传播中国文化

爱德慈善基金会是一个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的华人公益组织,由3名中国妈妈发起,其中之一是21年前从深圳移民到克赖斯特彻奇的赵芳。“离开了很多年,但依然深爱祖国,热爱深圳。在这里做这个公益项目,就是为了让华人孩子永远记得自己的根。”

成立于2012年的爱德慈善基金会,最初只是教华人孩子武术课。随着活动的深入,赵芳认为这还不足以代表中国文化,便成立爱德华文传承与教育中心,参与到国侨办下属华文教育基金会主办的中国文化海外行活动中,从2014年至2018年连续5年协办在克赖斯特彻奇的有关活动。

每年七八月间,国内选拔的优秀老师来到这里,为当地青少年开设丰富的中国文化课程,书法、书画、戏剧、武术、折纸、民族乐器、民族舞蹈……这些活动不仅在华裔孩子心间播下学习祖国文化的种子,也将优秀的中国文化传统传播到克赖斯特彻奇本地的多族裔社区。随着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扩大,当地一些中小学还主动设立了“中国文化日”。

热心的华人社团成员为中国文化海外行活动而奔忙,出钱出力,乐此不疲。开旅行社的王吉雨哪怕放下生意,也要做好后勤服务。他还打算在自家农场建一个国际认证的自然科学教育基地,“唯一的目的就是想让孩子们快乐成长。”

“我们大多是兼职参加这些公益活动,但每个人都全身心投入。”马修也是多年前移民的“老深圳”,他说,有余力为华人社区做一点事,成为连接祖国和克赖斯特彻奇的桥梁,大家都很高兴。

谈到深圳,赵芳和马修充满感情。虽然离开多年,但随着深圳与克赖斯特彻奇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他们来往两地也越来越频繁。 “我在蛇口生活了8年,现在带着孩子回去,我会告诉他们,妈妈曾经在哪一栋楼里工作过、居住过。孩子们非常喜欢深圳现代化的城市气质。我也鼓励大女儿在大学毕业后回中国工作一段时间,因为那里是他们的祖国,是他们永远的家。”赵芳动情地说。


(逍遥客)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