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资讯

旗下栏目:

海参养殖如何实现绿色发展

来源:中国海洋报 作者:梅宏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1-07 14:44:58

2018年夏季,海滨高温肆虐之际,辽宁等地的围堰养殖海参在高温、高湿气候的影响下大量死亡。是天气原因导致的难以避免的后果吗?有关企业增殖、养殖海参的方式是否符合海参生长的自然规律,是否对环境友好?海参增养殖如何实现绿色发展?作者循着这些问题,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得出了阶段性研究结论。

围堰造圈不能承受的“闷热”风险

海参的健康生长对海水温度要求高。海参养殖最适宜的温度为12℃~24℃,温度过冷或过热都会使海参生长缓慢,严重的会导致海参死亡。

2018年7月底至8月中旬,持续高温天气比往年提前,而且时间长。这对于那些水深2 米~4米,由虾池改造而成的海参圈影响很大。由于虾池都在潮间带,海水退潮时滩面暴露在阳光直射下,滩面的温度很高。部分虾池以及潮间带的围堰通过引水的槽沟将海水引进来,水比较浅,水温较高,导致海参养殖圈的水温过高,有的甚至达到35 ℃。再加上涨潮上水的距离长、速度慢,这一过程相当于给水加热。闷热天气下,海参明显不适。

海参有一个特性,当水温超过27℃时就会转移至岩礁缝隙中或潜藏于石底夏眠,不吃不动。而礁石下面又是一个高密度环境,容易导致局部缺氧。虾池、围堰池塘里的刚毛藻则因光照强烈生长迅速,甚至在高温下腐败,加剧了缺氧。两方面原因,导致海参在高温天气下因缺氧而大规模死亡。于此情形下,养殖户采取加冰块、搭建遮阳罩等方法挽救损失,实际效果甚微。

不同增养殖方式的环境条件及影响

目前我国海参养殖已形成多元化养殖格局,以池塘养殖和潮间带垒石养殖为主,围堰养殖、人工控温工厂化养殖、海上筏式养殖、海底沉笼养殖、浅海网箱养殖以及放流增殖为辅。不同的海参增养殖方式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亦不同。近海环境对养殖海参的成活率、质量、产量构成影响,海参养殖本身又对海域环境造成影响,导致环境压力日趋严重。

池(圈)养海参所需的环境条件及其环境影响。人工开挖池塘,建成海参圈,是对海岸的强制改造,潮间带的生境和生物多样性均会受到严重影响。池养海参及棚养海参大都建在海边,投料容易生长快,但是受环境因素、气象条件影响大。高温、缺氧、雨水少、溶氧量低等因素,是导致池塘养殖海参死亡的主要因素。圈养海参的养殖户靠经验养殖,靠天吃饭,没有太多的抗风险能力。尽管后期改善圈池条件(开拓水深、换水)、改良底质,一些硬性条件仍无法改变。随着养殖密度逐年增加,养殖面积迅速扩大,养殖池中水质败坏、疾病频发。基于风险评价,圈池养殖海参应予转型。

围堰养殖海参所需的环境条件及其环境影响。围堰养殖是结合岩礁走向和湾口特点筑堤围堰,利用潮汐实现与外界海水交换。这种养殖方式成本更高,水体利用率低,更换水的频率低,在换水过程中泥沙不能被充分带走,逐渐使海底松软,时间久了就需要人工清理围堰池的底泥。此外,大规模的围堰养殖侵占了海洋生物的产卵、繁殖、索饵、栖息场所,破坏了水域生物物种多样性,对海域生态环境的平衡也构成潜在的危害。围堰养殖海参的短期投入较低,集约化单产高,故推广迅速。采取这种养殖方式的企业环境责任意识不足,往往超容量养殖单一品种。

陆基工厂化养殖方式的环境条件及其环境影响。海参陆基工厂化养殖是利用海水鱼的工厂化养殖设备,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经过10个~12个月的养殖周期,将每头3克~10克规格的海参苗种养成每头100克左右规格的商品参。陆基工厂化模式能较好地解决海参的夏眠和冬季半休眠问题,缩短海参的养殖周期,有效利用海水工厂化养殖设备,对养殖海域的污染较小,故而被认为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海参养殖方式。但是,其对苗种、育苗技术、饵料质量、饵料投喂技术、养殖设施要求较高。虽然符合绿色发展理念,却并非适合所有地区。

深海底播增殖海参所需的环境条件及其环境影响。底播海参增殖是最接近野生海参的增养殖方式。由于大型海藻是刺参的优质饲料源, 大型海藻能够吸收养殖系统中的氮、磷, 刺参与大型海藻的套养模式在减少海洋富营养化的同时, 可有效修复被损的海洋生态系统。底播海参不仅对环境影响小,其受环境的影响也小,符合绿色发展理念。因为水深,故而温度对深水底播增殖的影响不是特别大。

值得借鉴的经验与技术

目前,海参市场竞争惨烈、鱼龙混杂,“劣参驱逐良参”现象并不少见,影响了高品质底播海参销量。此外,底播海参对海参苗种的选择、捕捞等技术有严格要求,没有足够的技术、市场和资金,难以顺利完成底播海参增殖。底播海参增殖需要适宜海参生长的海底底质或进行底质改造,前期投入成本大。盲目的发展底播增殖因对海底底质的不合理改造会对海底环境造成破坏。

业界倡导建设海洋牧场、发展海参底播增殖,但尚未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部分区域推行底播增殖后相应的管理不到位,政策法规不完善,亦无法发挥海洋牧场中底播增殖的真正效益。

经过调研,笔者发现,为了养护天然海参资源,有些企业建立的管理规范值得借鉴:为保证海参繁殖,上半年不采捕野生海参;下半年采捕时,对于野生区域采用配额管理方式,且只在大雪时节采捕,这时候品质最好。

还可以采用套养技术,实现一种养殖生物的代谢废物成为另外一种养殖生物的营养来源,由此构建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可以考虑在底播时做海珍品礁,为海参、海胆、海螺等营造海洋牧场。适量扇贝的滤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水体中的有机物含量,改善参池中的微生态环境,调节参池中浮游植物的种类构成,有利于海参生长。不过,套养海参对放苗有严格的技术要求,放苗密度不能过大,苗种不能太小,种类不能过多。具体如何套养,取决于经营者对生态和食物链的理解。

海参增养殖要实现绿色发展,就要督促中小企业、养殖户尽快终止不合理、高密度、高污染的海参养殖方式,压减低端养殖产量。重视海参产业的科学规划,避免无序开发、盲目跟进,造成海参养殖水域污染。

(作者单位系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

(逍遥客)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