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资讯

旗下栏目:

中国海域的塑料垃圾真的是世界第一么?

来源:废塑料新观察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1-12 10:14:06

海洋塑料垃圾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各类相关消息不断出现,在道听途说中我们是否开始有些麻木了呢?推荐您阅读下文,希望能够起到正视听的作用,促进中国海洋塑料污染的治理工作。”

下文由地球知识局与《海洋世界》杂志联合制作,国内数据和部分科学内容来自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张微微高级工程师

塑料是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材料。但是在失去使用价值后,塑料不仅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什么便利,反而会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污染物。

塑料是人工合成的大分子聚合物,在环境中难以自然降解,随着人类的使用量的增加,废弃塑料物势必在环境中不断累积,如果处置不当,会对海洋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所以很多发达国家选择了出口

中国目前是最大塑料生产国和出口国,海洋塑料垃圾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美国和德国的调查甚至认为中国是海洋微塑料的主要输出国。

事情果真如此么?

真的是世界第一么?

所谓微塑料,顾名思义,也就是粒径非常小的塑料颗粒,国际上普遍将环境中小于5mm的塑料颗粒定义为微塑料。这种物质在自然界本来是不存在的,完全是人造的结果。

其中一种是初生来源。在生产和运输的过程中如果管理和保存不善,原料树脂颗粒可释放到环境中。在个人清洁用品里也会有塑料磨砂颗粒,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可随着污水处理系统进入环境,成为微塑料;

还有一种次生来源,即塑料废弃物在进入海洋环境后,受到风浪和紫外线的影响,逐渐破碎而形成的微小颗粒。

由于我国目前是最大的塑料生产国和出口国,近年关于中国塑料垃圾入海的报道特别多,混杂着或真或假的消息源,已经让人很难判断真伪。

2015年,《科学》期刊就有文章指出,全球192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是全球陆地进入海洋塑料垃圾的最大源头。被如此权威的期刊“点名批评”,即便内容不属实,也很让人忧心。

2017年,德国亥姆霍茨环境研究中心发布研究报告,认为全球海洋90%的塑料垃圾是通过10条河流进入的。这10条河流全部位于印度、非洲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我国的黄河、长江、海河、珠江位列其中。

长江一年要往海里排多少塑料?

但这只是发达国家对中国做出的判断,根据《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中的微塑料监测结果和近年我国学者在《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和《海洋污染通报》(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等学术期刊发表的结果来看,对比国际上已发表的研究结果,中国海水表面漂浮垃圾的密度,在全球范围内处于中低水平。

这两个矛盾的结论,实际上源于评估方法的不同。

美国和德国的两项研究,是以沿海人口的数量和产生废物的数量估算海洋垃圾的入海量。用来估算中国和印度这样人口密集的发展中国家,会出现偏高的现象。要了解真实的情况,还是应该以实测数据为准。

世界人口的重心所在

根据《2016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的数据,我国的渤海、东海、南海监测断面表层水体漂浮微塑料平均密度为0.29个/立方米,与地中海西北部、濑户内外海等处于同一水平。即使在密度最高的长江口近岸海域,微塑料密度也只为2.35个/立方米。

按照实际数据来看,中国的微塑料污染密度问题是现实存在的,但也没有大到世界第一这么夸张。

微塑料会危害人类健康吗?

其实人们关注微塑料在自然界中的分布状况,一方面是关心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还关心人体的自身健康。喜欢吃海鲜的人很多,难免让人对海产品食用安全产生忧虑。科学界也很急于证明微塑料的危害,以敦促各国政府立法解决这个问题。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充足的证据表明,微塑料对人体健康会产生影响。

悬浮在水体里的微塑料颗粒能够从水中吸附其他的污染物,然后被微生物和海藻这样的低等生物盯上,依附其上。而这些低等生物死亡后,会释放出二甲基硫醚等物质,这是海鸟用来追踪食物磷虾的生物信号素。闻味而动的海鸟把塑料颗粒当成虾大口吞食,全然不顾这些人造颗粒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什么伤害。

但有研究证明,微塑料可被不同营养级的海洋生物摄食,包括人类最常食用的鱼类、贝类。

海豚这样的生物食用微塑料是因为它们被微塑料本身的形状给迷惑了。海豚用来观察世界的工具是声纳系统,而声纳辨别食物的轮廓有余,看清细节则不可能,因此海豚经常会将塑料薄膜当成水母吃下肚,还以为自己是找到食物了。

而一旦微塑料被这些生物摄入,造成的伤害可就很大了。它们能划伤动物的消化道,或者填满动物的肠胃产生饱腹感,让动物停止进食,逐渐因为营养不良而死亡。附着在微塑料上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则可能会导致动物的其他疾病。

根据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2016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受到海洋塑料危害的海洋生物种群数量已经达到了817种。

但是微塑料还不至于进入于鱼、贝类的循环系统,而是大量停留在它们的消化道中,人是不会食用这些部分的。根据世界粮农组织(FAO)去年发布的《渔业和水产养殖中的微塑料》,人类从海产品中摄取的微塑料估计为每天1颗到30颗。例如,食用225克贝类后,暴露于人体的微塑料最高量估计为7微克。考虑到已有报道的微塑料中最高浓度的添加剂含量或吸附的污染物含量,假设微塑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完全在人体内被释放,据估算,微塑料携带的有毒有害物质占这些化合物总膳食摄入量的比例不到0.1%。其暴露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放任自流了。塑料在海洋水体中的存在,也许会在未来的某一个时间点让我们付出惨重的代价。

我们都有罪

塑料对于地球最大的伤害,其实就在于其不可降解性。

学过中学生物课的人一定都记得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这个生态链条。生产者从太阳能和土壤、水中获得养料,形成生物质,然后被消费者食用,而生产者和消费者死亡之后的尸体又被分解者分解回无机营养物的状态。

地球自然界中的一切,正是由于这个循环才能永续运转。这些环节中如果有一个失灵,比如分解者无法再分解动植物了,那死去动植物的尸体就会不停堆叠在地球上,挤占活着的生物的生存空间。

如果把塑料这种从石油中精炼出来的产品视为远古动物的尸体,那它们由于难以被细菌分解,已经确实造成对现有生物的生存挤压了。人类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我们确实通过工业化的方式像上帝一样让一些东西跳出了自然循环,且也同样让自己付出了代价。

仅以海水中出现的废弃物来说,目前全球海洋塑料垃圾约占全部垃圾的60%至80%,在一些地区塑料比例可达90%至95%,已经达到了5亿件,至少250,000吨。而且由于大多数塑料的密度比水要低,塑料废弃物会漂浮在水面上,随着洋流在全球各地巡回,从观感上就已经很直观地让人意识到塑料的不可分解了。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中,或多或少地都能找到塑料的身影。

来看看日常生活中有可能产生塑料颗粒的用品吧:汽车轮胎脱落的橡胶颗粒、合成衣物清洗过程中掉落的纤维、烟蒂、湿巾、油漆、外卖饮料杯……有哪一件是我们没用过的呢?

所以,海洋被污染至此,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

事已至此,对于普通人来说,要参与到已有微塑料废物的治理过程中是很困难的,我们只能从源头做起,尽量减少新塑料废弃物进入自然界的机会。比如尽量不要使用带有塑料微珠的个人护理品和清洁用品,个护品嘛,能洗干净自己就行了,没必要追求那种不环保的新潮;再比如把回收废弃材料制成新的物品,减少废物积累和原材料的生产压力。

还有,如果在海岸边旅游和生活,看到有人在非法倾倒塑料垃圾,一定要及时制止,并且通知当地环保部门前来查处。


(编辑:Wendy)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