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资讯

旗下栏目:

关注浓盐水 把握海水淡化“双刃剑”

来源:中国海洋报 作者:金昶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2-15 12:25:43

1.jpg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凸显。中东、澳大利亚、中国以及欧美部分地区,已将海水及其他苦咸水淡化视为新的水源,并着力发展相关产业和技术。海水淡化对于节约陆地淡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但在海水淡化过程中产生的浓盐水,含有较高的盐度和化学残留物,这些浓盐水被倾倒入海洋或注入地下,将对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如何科学处理、利用浓盐水,是海水淡化领域应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的课题。

盐度大增 含多种化学物质和药剂

利用淡化技术,从海水中提取淡水后,留下的是浓盐水,其所含各类化学物质比例远高于普通海水。如果处理和排放不当,浓盐水将改变相关区域的海洋、土壤、河流环境,影响农作物和植被生长,改变水生生物体液及渗透压平衡,降低其生育能力,对于不能移动的底栖生物影响尤其显著。浓盐水还会腐蚀金属管道及相关设备,造成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

除海水中的固有成分外,浓盐水还含有淡化过程中添加的某些化学物质。例如采用多级闪蒸淡化技术,最高的盐水温度达到90℃~110℃,其排放已构成热污染。淡化过程中需要进行杀菌、脱碳、加缓蚀剂、加阻垢剂等工艺,残留的化学药剂将破坏海洋环境。膜法海水淡化技术的水回收率一般低于40%,浓盐水排放量很大。膜法海水淡化技术需要进行严格的杀菌、软化等预处理,其使用的化学药剂对于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有着重大影响。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每年因海水淡化产生多少浓盐水,还没有准确的测算。但有研究表明,每获取1吨海水淡化水,将产生1.6吨~1.8吨浓盐水。联合国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海水淡化过程产生的浓盐水的量,比最初的估值要高出50%左右。相关研究人员表示,这个数量的浓盐水足够每年以30厘米的深度覆盖整个佛罗里达了。”如果海水淡化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浓盐水对环境的威胁则是不容忽视的隐患。

制定相关标准 监测排放水体

为控制浓盐水的排放,我国正在制定相关标准。而其他国家在此方面也有多种尝试。

对于浓盐水中含有的各类元素,相关国家做出了具体规定,但标准各有异同。比如,排放水体中的铜离子,爱尔兰的限值为0.5毫克/升,而阿曼的标准为0.2毫克/升。再如,排放水中的铝含量,以色列《海水淡化浓盐水环境管理条例及影响》、阿曼《海洋排放物章程》、爱尔兰《排放工程规则》中设定限值都为5毫克/升。关于磷的排放,日本《水污染防治法》中规定的限值为8毫克/升,而日本《环境质量标准》对排海工程中磷含量限值规定为1毫克/升。我国相关机构在制定标准时,将参考各国条例,结合实际情况,尽量向高标准看齐。

据了解,美国、澳大利亚等一些国家采取了在放流管排放口处安装扩散装置的办法,用以加快排放的浓盐水的稀释与扩散。同时,排放位置应选择具有较大环流、水动力良好的海域。监测结果表明,采取适当措施,可有效控制排放口附近海域的盐度和温度。

但对于一些相对封闭、流动性较差的海域,排放问题更加突出。例如,阿拉伯海湾比较浅,陆上入海淡水量小,而这一区域海水淡化比较发达。据测算,现在该海湾的海水比一般海水要咸约25%,红海和地中海的海水也在变咸。盐度升高也使得海水淡化变得更加困难,成本更高。

利用浓盐水 变身化工原料

尽管浓盐水对生态环境构成了威胁,但其本身也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对浓盐水中各类元素的提取,可以创造新的经济效益。

据了解,环渤海地区的曹妃甸、渤海新区两个区域均依托盐化工产业基础,推进对浓盐水的综合利用。沧州盐业集团溴素有限公司重点接受当地海水淡化产生的浓盐水。“卤高一度,晒盐无数。”该公司负责人介绍,海水淡化过程可使普通海水的浓度由2.8%提高到4.3%,成为盐化工企业的理想原料,主产品除盐之外,还能从浓盐水中提炼溴、钾等化工产品。

在一项中国与捷克合作的海水淡化与浓盐水综合利用示范工程项目中,高浓度盐水经处理后排入盐滩内,不仅可缩短盐田蒸发时间,还提高了原盐产量。而随着原盐产量的提升,盐田中的老卤水排放量也相应增加,对于区域内盐化公司的溴产品生产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但也有专家指出,充分提取浓盐水中的各类元素成本比较高,技术上还不是完全成熟。应该说,海水淡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浓盐水利用,是未来最具发展空间的产业之一,而要在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实现平衡,还需要人们做出更多的探索和努力。

(逍遥客)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