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资讯

旗下栏目:

致命污水池:41例共147人遇难,他们为何无知者无畏,救人反丧命?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杨凯奇 于北辰 人气: 发布时间:2019-10-25 19:56:18

有限空间的作业风险并非广为人知。这些事故遇难者中,只有3起是意外掉落,2起是违规进入,有31起均是设备检修、清淤或管道疏通等日常工作,有的甚至只是为了捞起取杂物的漏勺。

2015-2019年发生的41起案例共导致147人遇难,平均一起案件约3.6人遇难,最高遇难8人,有26起明确通报有施救者遇难。

山西运城市银湖环境治理投资有限公司的4人遇难事故中,包括负责人在内的5名男子依次下去修水泵,第一个人下去发生意外,上面的人以为他“触电”,还依次下去查看情况。

1.jpg

2013年10月20日,济南,工人戴着防毒面罩在狭小的管道内清淤。在有限空间内作业要做好防护以防中毒窒息,但并未受到足够重视。 (视觉中国/图)

2019年10月11日是令人悲伤的一天,一对夫妻接连遇难,夺命的是陕西安康恒翔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的一个工业污水处理池。

妻子唐女士是恒翔生物化工的污水处理工。污水池在一个玻璃钢构筑的小房子里,与外界隔离,只有一个小门可以出入。当天下午1点11分,她如往常一样打开污水池的小门,探进半个身子查看池中的反应情况,忽然唐女士晕厥栽了下去。

为营救唐女士,同在这家公司上班的丈夫吕先生等5名男性也因中毒、窒息掉入污水池中,6人均经抢救无效遇难。

与起火、爆炸、危险化学品泄漏相比,污水池中的伤亡鲜为人知。但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与污水厂、污水管道、化粪池相关的安全事故中,2015-2019年共计发生41起,其中2019年就高达12起。

这41起案例共导致147人遇难,平均一起案件约3.6人遇难,最高遇难8人,有26起明确通报有施救者遇难。

2018年6月,国务院安委办通报了8起有限空间盲目施救导致伤亡扩大事故,措辞严厉:“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没有组织过有限空间作业的知识培训或培训质量不高……安全意识严重不足……缺乏监护救援知识和能力。无知者无畏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一氧化碳可致人窒息,硫化氢则有剧毒

目击者向南方周末记者转述了事情的经过。

唐女士掉入池中后,有个女职工看见了,立刻叫旁边的一位铲车司机救人。司机未加考虑直接冲进去了,再也没出来。惊慌中,女职工赶紧上报给工厂负责人,吕先生和4名同事在隔壁厂区赶忙前来。

救援者准备仓促,没有绳子,只带了一副梯子。他们把梯子在6米深的污水池中架起,一个接一个站在梯子上,准备把捞起的唐女士接力传递到污水池外。吕先生第一个冲下去,在最靠近水面的位置。没站稳,掉进池子里了。

在水中,吕先生全力将妻子举起,让处于接力第二棒位置的一名工人接住。没想到,他和其他接力救援的人纷纷从梯子上跌落。

据目击者称,唐女士已经送医院时,其他人还泡在池子里。消防队员已经到了,但还没进入,“他们说里面毒气浓度太高,在抽气之前进入就是送命。”据新京报报道,截至当日16时57分,6人先后被救出污水池,但经抢救无效遇难。

还有两人站在污水池小门口指挥救援,包括该厂区负责人。两人也因逸出的气体中毒被送往医院,所幸保住了性命。

究竟是什么气体夺命6条?

恒翔化工厂的前环保负责人黄正满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工厂主要生产皂素——一种基础药、消炎药的原料。

皂素的原料是黄姜,浸泡黄姜的工业废水中有硫酸。为了中和硫酸从而达标排放,要在污水处理池中添加双氧水、氢氧化钙,反应过程中会产生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混合气体,其中一氧化碳可致人窒息,硫化氢则有剧毒。“反应产生的气体多,有一些成分我们还检测不出来,反正人肯定是受不了的。”

“她已经在那个岗位上工作了十几年,很清楚那里面有毒气。”唐女士曾和亲友们说过,人一旦掉进那个池子里就出不来了,没想到一语成谶。

2019年10月11日晚9点,安康市恒口示范区官网发布事故通告,称安康市政府已经成立事故调查组,相关负责人已被依法控制。陕西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已经对该起事故查处实施挂牌督办,要求安康市自接到通知之日起60日内完成督办事项。

据新京报10月14日报道,恒口示范区管委会人士表示,“目前未发现涉事企业存在安全管理、安全教育方面的问题。”并且,该企业已于10月6日因原料短缺自行停产,唐女士和救援者都是工厂的值班人员。

关于该事件的更详细事实,还要等调查组的最终结论。

遇难人数以2-4人居多

和安康这起事故相似,污水池或管道中的有害气体是“看不见的杀手”,事故中往往因盲目救援而导致伤亡扩大,据南方周末记者统计,最高遇难者可达7-8人。

有时,家庭成员出事,没有专业救援能力的亲戚邻居都参与救援,死伤滚雪球般扩大。2019年6月,重庆石柱县桥头镇的一起事故中,7位村民在修理水池时遇难,年纪最大的死者60岁左右,最小的才十二三岁。

检查井、污水池、管网、沟槽……这些“有限空间”在原国家安监总局《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中有明确定义:空间封闭、出入口狭小、未被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同时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

据南方周末记者统计,31起事故明确通报遇难者为中毒或窒息。“每起事故看起来都很像,就是在不断地重蹈覆辙。”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戚志强感到难过。

有限空间的作业风险并非广为人知。这些事故遇难者中,只有3起是意外掉落,2起是违规进入,有31起均是设备检修、清淤或管道疏通等日常工作,有的甚至只是为了捞起取杂物的漏勺。

2019年7月22日,河北省怀来县长城生物化学工程有限公司在组织清理厂区污水沉淀池时,发生有害气体中毒事故,造成5人遇难,4人受伤。一名伤者的儿子李金(化名)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的父亲与其他受害者对潜在的危险没有概念,“清理污水池,在他们的意识里就跟打扫卫生一样,不知道有没有毒,也不知道有毒会有什么后果”。

李金回忆,父亲在进入污水沉淀池作业前,只领了雨靴和口罩。“不是防毒口罩,是因为味道比较难闻,就给发了一个。当时他们戴没戴口罩也不知道。”

事发突然,忽视了危险的还有救援者。山西运城市银湖环境治理投资有限公司的4人遇难事故中,包括负责人在内的5名男子依次下去修水泵,第一个人下去发生意外,上面的人以为他“触电”,还依次下去查看情况。
安康事故的目击者记得,救援者“没有穿戴任何防护装备”。李金对救援的描述更为简略:“先下去清理的两个人窒息了,听说有情况后,负责人带着两个人下去救也窒息了,然后又过来四五个人,刚到池子旁边闻到气味就立马晕倒了。”

企业参与培训的热情不高

相比骇人的火灾、爆炸事故,有限空间作业事故救援看似要求低,其实非常复杂。戚志强介绍,救援队伍不仅要有氧气瓶等自呼吸设备,防止吸入事故现场气体,还要配齐三脚架、气体检测仪、照明、通讯、通风以及其他安全防护设施。

但救援的窗口期很短,“很少有企业能配齐。企业最好有专职的应急救援队伍,但目前来看,让企业养一支平时用不上的团队,不太现实。”戚志强坦言,相较于组建救援队伍,企业对此类事故的重视和到位的培训则更为重要。

黄正满2019年1月已从恒翔化工厂离职,他称自己任职期间制定了一系列防范措施:每日例行检测作业的人员必须两人一组,相互照应,穿戴防毒面具。作业之前要先打开小门通风,并由专门的抽气工打开污水池内的抽气阀,把气体排出来。“必须等气体浓度稀释以后才能进去,不然防毒面具都没用,面具只能抵挡少量毒气。”同时,作业过程中,负责人必须在场。

“我在的时候,每天上班都跟员工交代安全问题,(跟他们说)你惹祸就是给我惹祸,有3次违规就开除。”让他无奈的是,工厂找的工人绝大多数是附近的村民,普遍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听不懂有毒气体的成分,也就不知道有多大危害。

南方周末记者统计,对危害的忽视并非仅因为操作人员的教育水平低,这41起事故中,有37起的遇难者为工人,其中有4起明确通报为专业工人,参与施救而遇难的人员甚至包括企业高管。

戚志强了解到,除北京、上海外,全国其他地方还没有政府组织针对有限空间作业的强制培训,只有以企业自己培训为主。“很多企业自己都没有专门的安全员,谈何培训其他员工?”戚志强说,对小而散的工厂来说,这无疑是奢谈。

黄正满没有正面回答南方周末记者“恒翔化工厂是否有有限空间作业事故的应急预案,是否进行过应急演练”的问题。面对如何监管恒翔化工应急预案的问题,安康市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表示“一切等待调查结果出台”。

“相对其他显性事故,企业对有限空间事故重视不够,多数应急演练还是口头演练,专业的说法叫‘桌面演练’。”戚志强说,“也就是每个人将自己负责的流程口头表达一遍,记录在案,演练就算完成了。”

现实中,不同事故应急演练一直存在“差别对待”。贵州一家精密制造企业的综合管理部部长坦言,他所在的电镀车间对消防和机械伤害的演练是每年一次,而气体中毒的演练为“3-5年一次”,因为发生的概率不如前者高。

戚志强曾随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对园区企业进行有限空间识别, “有些企业听说自己有有限空间,很诧异。他们不会自己识别。”戚志强印象中,像苏州这样对企业有限空间进行识别的地方政府并不多见。目前,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已经有台账,并开办讲座培训。

但戚志强感到企业参与热情并不高,“400人的教室可能只坐了一两百人”。

(编辑:逍遥客)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