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资讯

旗下栏目:

数字化低碳生活,在中国可能是什么样?

来源:美国环保协会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19-11-01 18:56:02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国在区块链领域拥有良好基础,要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积极推进区块链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更多阅读:第四波环境浪潮 | EDF报告:77%高管认为区块链可改善企业对环境的影响)。

共享出行、移动支付、在线阅读……这些已经融入多数中国人生活的行为,深刻得益于互联网技术。而习总书记强调推动的“区块链技术”,预计将进一步实现互联网的价值传递,推进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10月25日,绿色消费国际研讨会暨中国环境标志25年主题活动在苏州举行,期间,还举行了“绿色消费国际研讨会”,就“绿色消费与数字化低碳新生活”作专题讨论。参加专题讨论的代表分别从“碳普惠机制” 和“个人低碳消费”等角度,勾勒了数字化低碳生活的图景。

从顶层设计层面完善相关制度,是数字化低碳生活的基础。中国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副主任马爱民表示,生活及消费已成为中国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他建议,通过增强公众意识、公开相关信息、尝试建立鼓励公众参与机制——碳普惠(编者注:碳普惠是指以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绿色低碳行为作为基础,通过自愿参与、行为记录、量化核证、精神/物质激励,引导全社会参与绿色低碳发展并获益的机制),提升低碳生活的公众关注度。马爱民指出,北京、广东、贵州、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建立的碳普惠试点和相关数据平台,充分表现了地方政府的创造性,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长期推广碳普惠制度提供经验和参考。

如何在完善相关制度的基础上,推动个人低碳消费?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总经理刘汉武以“低碳军运”为例,分享了基于大型活动推动个人消费低碳转型的经验。他介绍,于10月18日在武汉开幕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有着独特的低碳转型方式。其核心机制是,将民众个人的低碳行为进行数字量化和收集,并捐献给军运会组委会,抵消军运会办赛过程中部分碳排放;个人将获得线上积分,并从参与减碳活动的企业中得到消费优惠等“奖励”,形成公众、企业、政府共同参与的长效机制。

此外,来自气候工作基金会的王韬为“数字时代的低碳生活方式”提供了潜在方案——鼓励消费行为方式的改变;全球环境标志网络主席卡尔·比约恩-埃里克·隆恩分享了“北欧经验”——大力推广环境标志认证。兴业研究绿色金融高级专家钱丽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中国可持续城市项目主任潘支明,行业专家曹原,滴滴出行企业社会责任经理李依风也围绕“数字化生活助推绿色消费”这一话题,分别分享了各自的经验和看法。

“绿色消费与数字化低碳新生活”专题讨论主持人,美国环保协会中国首席代表张建宇说:“互联网、手机等媒介的出现,使数字化生活成为可能。数字化不仅可以使我们的消费行为得以量化,同时也可以量化消费行为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如果能够设计适当的政策机制,辅助以相应的平台(例如区块链技术),数字化最终可以促进消费行为的可持续性改变。”

微信图片_20191101185942.jpg

左起:国合会外方首席顾问魏仲加、美国环保协会中国首席代表张建宇、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主任任勇、瑞典驻华使馆科学创新参赞南南·伦丁参加讨论。

移动互联网已在中国掀起低碳生活的热潮。中国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在8月27日发布的《互联网平台背景下公众低碳生活方式研究报告》显示,互联网背景下,公众在低碳出行、绿色消费、绿色租赁、绿色办公、旧物回收领域的绿色低碳行为践行度呈上升趋势,其中,5亿人坚持“手机种树”,7亿人是“共享一族”。

关于“绿色消费国际研讨会暨中国环境标志25年主题活动”

“绿色消费国际研讨会暨中国环境标志25年主题活动”由中国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主办,中环联合认证中心承办,并得到了苏州市人民政府、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CCICED)会秘书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驻华代表处、美国环保协会(EDF)、全球环境标志网络(GEN)和国际绿色采购网络(IGPN)的大力支持。主题活动旨在交流国内外绿色消费优秀实践经验,研讨“十四五”绿色消费的战略、任务与措施;总结回顾中国环境标志计划发展25年来的心路历程和丰硕成果,研讨全面深入推进的举措;对推动和践行绿色消费的利益相关者发挥宣传引导作用。

活动期间还发布了《中国环境标志产品环境绩效评估报告(2019版)》。该报告显示,环境标志认证对中国生态环境改善产生了积极影响。

(编辑:逍遥客)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