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云南

旗下栏目: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广东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辽宁 湖南

让大自然生命与人类同生共荣——玉溪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纪实

来源:玉溪日报 作者:金宏森 邢定生 人气: 发布时间:2021-01-28 09:35:39

32.jpg

通过多年努力,玉溪市搭建起了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骨架。 郭建林 摄

曾经陷入不绝如缕境地的抗浪鱼,在抚仙湖重新恢复了鱼汛,濒临灭绝的大头鱼、星云白鱼、杞麓鲤、抚仙四须鲃(俗称海心马鱼)重新起死回生;业已消失多年的紫水鸡、彩鹮、黑翅长脚鹬、水雉、草鹭、池鹭、长嘴苍鹭、绿头鸭、凤头鸊鹈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在星云湖和杞麓湖湿地争相亮相;多年踪迹难觅的野狼,在新平和峨山间的连绵山脉中进行群体迁徙;秀山自然保护区内,野猪成群结队,让种植玉米等山地作物的农民纠结不已;绿孔雀、西黑冠长臂猿、黑熊等珍稀野生动物在深山幽谷频现身影……

经过多年努力,玉溪市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用心和坚持,结出了丰硕成果。

不把遗憾传后世

2011年,省农业农村厅举办云南“六大名鱼”评选认定活动,出产于抚仙湖的抗浪鱼和出产于星云湖的大头鱼从全省各地选送的几十种土著鱼类品种里脱颖而出,毫无悬念地入选。

其实,玉溪出产的这两种土著鱼可谓成名已久。历史上,抗浪鱼和大头鱼与滇池金线鱼、洱海弓鱼一起,并称为云南四大名鱼。有人曾戏称,抗浪鱼和大头鱼是玉溪独特的“鱼名片”。

每当春回大地,尤其是春雨落地后,抗浪鱼成群结队随波逐流,涌到湖岸产卵繁殖。

根据抗浪鱼习性,抚仙湖沿湖先辈创造出独特的车水捕鱼方式并沿袭至今。渔民用水车把泉水从绿树掩映的石洞里戽出,通过一段石沟缓缓流入湖中。由于泉水与湖水的温差和流速不同,前来产卵的抗浪鱼争先恐后逆流而上,钻入渔民预置在沟道的竹笼里。

在抚仙湖畔的明星村,鼎盛时,捕捞抗浪鱼的鱼洞多达七十余个。

资料显示,1983年,抚仙湖抗浪鱼产量为350吨至400吨。到1988年,距离抚仙湖首次发现银鱼五年后,抗浪鱼产量则降到了40吨至50吨。到2000年更是急转直下,产量已不足1吨。

据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鱼类专家陈银锐介绍,2004年,抗浪鱼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红皮书,被划定为稀有、濒危、灭绝三个级别中的濒危级别。

让无数游人流连在抚仙湖畔驻足观看的车水捕鱼几成绝响,品尝铜锅煮活鱼几成只能回味的美好记忆,鱼洞几成让众多人叹息伤怀的文物。

20世纪末,抗浪鱼的生存危机便已引起了玉溪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众多有识之士不约而同发声,绝不能坐视抗浪鱼走向灭绝,决不能把遗憾留给后代。

1999年4月,《抗浪鱼人工增殖技术和种群恢复研究项目》在玉溪启动。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玉溪市水产工作站共同承担,市抚仙湖管理局协作进行攻关。

课题组先在抚仙湖畔的明星、禄充、立昌、小凹等主要抗浪鱼产卵场收购鱼卵,随后经过四年左右的艰苦努力,突破了一系列的技术难关,终于使沿湖渔民眼中“见天就死”的抗浪鱼实现了在池塘“传宗接代”。

从2007年至今,抚仙湖抗浪鱼增殖放流行动已持续不断地坚持了14年,每年投放鱼苗80万尾至100万尾。20多年的努力,抗浪鱼得以绝处逢生,种群数量呈逐年增加之势。

“抗浪鱼回来了!”2008年,这样的消息就曾从抚仙湖西岸明星鱼洞传出。2009年,抚仙湖抗浪鱼年产量接近3吨。市抚仙湖管理局资源科负责人业永春告诉记者,到2018年,抚仙湖抗浪鱼产量达10吨,2019年增至12吨,2020年抗浪鱼产量保持稳定增长,达到13吨左右。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鱼类专家陈小勇曾评价说,玉溪为国内最早开展土著鱼类人工扩繁行动的地方之一,玉溪的经验给省内外众多徘徊于灭绝边缘的土著鱼类找出了一种新活法。

2000年,旨在通过人工增殖技术改变大头鱼灭绝命运的江川大头鱼原种站建立;次年,大头鱼人工繁殖成功;2005年,江川星云白鱼种群恢复试验站建成,时过两年,星云白鱼人工繁殖成功,这里成为玉溪土著鱼类种质保护基地,抚仙湖五种土著鱼和星云湖两种土著鱼先后在这里安家,生生不息地繁衍。

2005年雨季来临时,江川水产站站长张四春和玉溪市古生态抗浪鱼科研保护中心主任杨崇保不约而同在做同样的事——寻觅土著鱼。张四春在星云湖畔的跳鱼沟苦苦守候两个多月,终于捕捞到了87条星云白鱼;杨崇保则一天天环湖而行,找寻传说中的海心马鱼,通过大海捞针般的寻觅,终于如愿以偿,并花高价收购到四五尾抚仙四须鲃。

这些鱼后来成了实施人工增殖的母本,挽救了两个濒临灭绝的水生物种。多年后,两人都庆幸不已,因为如果错过了那一年,就极可能永远错过了。毕竟从那年以后,无论是在抚仙湖沿岸,还是星云湖畔的跳鱼沟,再也无人见过这两种鱼类的踪影。

经过近二十年努力,抗浪鱼、大头鱼、星云白鱼、云南倒刺鲃、抚仙四须鲃、花鲈鲤、杞麓鲤、抚仙金线鲃、元江鲤等多种珍稀濒危土著鱼种通过人工繁育,改变了走向消亡的命运,留住了根脉。

竭力抢救和保护土著鱼类,是玉溪多年来致力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努力的一个缩影。

不负天地载育恩

“天地生万物。人与动物的关系就像多米诺骨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学会尊重自然,保护好与我们相生相伴的每一个物种。”玉溪市水产站站长夏黎亮告诉记者,因为水生态环境恶化、过度捕捞、外来生物入侵等原因,闻名遐迩的抗浪鱼和大头鱼两大土著鱼类先后步入濒临灭绝的生存危机,让众多人痛彻心扉;而挽救和保护土著鱼所付出的高昂代价,引发了玉溪人的反思。

随着生态立市战略实施,玉溪生态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在步步升级。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开始执行严格的封湖禁渔制度,禁渔期逐步延长到半年。从2020年起,星云湖封湖禁渔期延长至两年。

2004年8月26日零时起,除科研、执法、救援机动船外,275条机动渔船和其他营运机动船从抚仙湖全部退出。

2006年,抚仙湖全面取缔电力拖捕和大漂网捕捞,取而代之的是更生态的刺网捕捞方式。

生态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逐步由“水”向“山”延伸。

据市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科科长杨清华介绍,经过多年建设,玉溪共拥有各类自然保护地27个,总面积22.6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5.13%。全市有自然保护区15个,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平段)和云南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澄江动物化石群省级自然保护区)、市级自然保护区2个(玉溪市红塔山自然保护区、玉溪市玉白顶自然保护区)。此外,还有国家湿地公园3个(通海杞麓湖国家湿地公园、澄江抚仙湖国家湿地公园、江川星云湖国家湿地公园)、世界自然遗产1项(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

几年来,各个自然保护区和各类生态型公园内,大规模的退田还湖、退地还林及截污治污工程先后实施。资料显示,2003年以来,玉溪市全面实施“四退三还”工程,在抚仙湖投入13.9亿元资金,实施了环湖截污治污、环湖面源污染控制、环湖生态建设、入湖河道环境综合治理、湖泊内源污染控制、环湖环境监管能力建设6大类80多个工程项目。“十三五”期间,“三湖”实施流域治理和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共86项,总投资159.75亿元。

“像对待兄弟一样对待野生动物。”种种措施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拓展和优化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

2019年7月25日,玉溪市森林公安局将所查获的野生动物和群众救助收容的1头赤麂、80只画眉鸟、5只白颊噪鹛和7只斑鸠等野生动物在红塔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集中放归大自然。

多年来,玉溪严厉打击非法猎捕、贩卖、运输、经营、食用野生动物行为,为大自然的人类近邻撑起了强有力的“保护伞”。

不惜“断臂”换绿色  

“你想住在火星上吗?没有动物,没有植物。”一百多年前,恩格斯的诘问,至今依然振聋发聩。

哪怕忍受“断臂”之痛,也要为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铺路,让玉溪“驶上”绿色发展的快车道。 2003年以来,禁采矿、关企业、取缔机动船和水上飞机营运……另外,市、县抚仙湖管理部门强化了抚仙湖渔政执法,没收燃油机头和电机1862个,避免掠夺性的捕捞对抗浪鱼产生毁灭性的打击。严厉的综合行政专项执法行动和严格的日常监管,为水生动物的繁衍生息撑起了一片祥和天地。

近年来,抚仙湖一级保护区16户私营企业全部退出;一次性启动环湖剩余2.2万余人生态移民搬迁。星云湖一级保护区剩余1576.2亩农田已全部完成退出。杞麓湖一级保护区已完成征地6600亩,兑付资金2.9亿元。

据市农业农村局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市先后关停生态敏感区内畜禽养殖场1507个,共减少存栏生猪4.18万头、牛2123头、肉鸡和禽类296.58万只、羊2.35万只。

十余年前,玉溪农业部门在全省率先开展了生物多样性种植探索和试验,“蔬菜+豆类”、山地玉米套种豆类等一系列试种植模式的探索,有效拓展了种植空间。农作物跨品种间的相协共生,不仅提高了种植效益,还保护了地力,展示了生物多样性应用的广阔前景。

近年来,为有效削减农业面源污染,澄江市在抚仙湖径流区投资11.43亿元,实施了坝区耕地休耕轮作及产业结构调整,对径流区常年种植蔬菜的5.8万亩坝区耕地实施休耕轮作,取缔高水耗、高肥耗、高药耗的蔬菜种植,发展烤烟、蓝莓、香根草、景观苗木、经果林等新兴产业,种植水稻、荷藕等具有湿地净化功能的水生作物,推动农业与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融合发展。

2018年至2020年,我市还开展“森林抚仙湖”工程,抚仙湖径流区完成15.17万亩林业生态修复,包括澄江抚仙湖径流区植被恢复治理工程PPP项目10.35万亩和抚仙湖径流区林业生态修复建设森林抚仙湖项目4.82万亩两个子项目。到2028年,抚仙湖径流区森林覆盖率将提高到65.84%,林木绿化率将提高到76.23%。

美丽的抚仙湖畔,形成了红色、绿色、金色、粉白色、粉红色、蓝色、紫色为主的“七彩·森林抚仙湖”,并以“生态+”的发展模式,集植被修复、环境保护、景观打造、经济产业发展、森林康养、观光休闲等功能于一体,书写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玉溪篇章。

“十三五”期间,玉溪市完成了第二次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调查、第二次陆生野生重点保护动物资源调查及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三项重要的生物资源基础调查工作。调查显示,玉溪市境内生存有陆生野生动物资源73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74种,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研究价值的“三有”陆生野生动物407种,绿孔雀、西黑冠长臂猿、黑熊等重要野生动物数量增多;玉溪市境内有野生植物资源239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5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25种、极小种群物种4种。

通过生态治理和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严格的生物多样性监督执法,我市自然保护地体系日趋完善,典型地带性生态系统类型得到有效保护,退化生态系统得到修复,石漠化、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减少。鸟翔天空、兽鸣深涧、鱼游水底的景致随处可见。

多年来,通过坚持不懈努力,我市搭建起了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骨架,为未来玉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筑牢了根底。

(编辑:逍遥客)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