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国际资讯

旗下栏目:

环保大数据:全球1/3碳排放 来自这20家公司

来源:环境资讯中心 作者:姜唯 林大利 人气: 发布时间:2019-10-18 10:26:15

英国《卫报》近日揭露,现今全世界所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三分之一,与20家开发全球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化石燃料公司直接相关。

美国气候问责研究所(Climate Accountability Institute)的新资料说明了这些国营和跨国公司如何导致气候危机,威胁人类未来,而且明知道该产业有灾难性影响力,仍继续扩大他们的事业。

48906394153_938e572fe6_b.jpg

卫报“污染者项目”与气候问责研究所合作推出调查报道。截图自报道画面。

气候问责研究所是研究大型石油公司与气候危机的权威机构。来自该机构的学者希德(Richard Heede)评估了自1965年以来,全球公司开采化石燃料以及这些燃料随后造成的排放。选择1965年为起点的原因是,此时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已为业界领袖和政界人士所知。

1965年起,排名前20名的公司贡献了全球能源相关二氧化碳和甲烷的35%,总计4,80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GtCO2e)。

20间公司包括私营企业,如雪佛龙、埃克森美孚,英国石油和壳牌等家喻户晓的公司,和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等国营企业。

雪佛龙在八间私营企业中位居第一,紧追在后的是埃克森美孚、英国石油和壳牌。自1965年以来,这四间公司全球业务的总碳排占全球碳排的10%以上。

20间公司中12间是国营企业,开采量占同期排放总量的20%。领先的国营企业是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光这一间的碳排就占全球总量的4.38%。

全球顶尖的气候科学家之一曼恩(Michael Mann)表示,这些资料显示化石燃料公司的影响力,他呼吁政界人士在12月智利气候谈判上用紧急手段来控制其活动。“气候危机带来的巨大悲剧是,70.5亿人必须承受地球劣化的苦果,让几十个制造污染的财团继续赚取破纪录的利润。我们允许这种情况发生,就是政治制度的重大道德失败。”

这份全球污染者清单使用公司报告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年产量,并计算从开采到最终使用的整个供应链,这些燃料共排放多少碳和甲烷到大气中。

研究发现,前20名气候污染者的排放量中,有90%来自其产品的使用,如汽油、喷射燃料、天然气和动力煤。10%来自开采、精炼和运输成品燃料。

48906904436_60d8a4d290_b.jpg

一家营运中的燃煤电厂。照片来源:Emilian Robert Vicol/Pixabay免费图库

《卫报》联系污染者名单所列出的20间公司,只有7间回答问题。有些公司认为他们不应直接对消费者使用石油、天然气或煤炭的方式负责。有些公司不认同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最早可追溯到1950年代末,或不认为产业有合力要拖延气候行动。

最明确的说法包括他们接受大气科学的结论,有些企业声称支持《巴黎协定》设定的目标,减少排放并将全球温度上升保持在比工业化前水平高1.5℃。

所有回应都表示他们正在努力投资再生或低碳能源,而且化石燃料公司在因应气候危机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石油(PetroChina)表示,该公司与前身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China National Petroleum)是不同公司,因此无法影响其历史排放量,也不对此承担任何责任。这里有各公司的完整回复。

化石燃料公司生产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排放影响巨大。根据美国忧思科学家联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弗鲁姆霍夫(Peter Frumhoff)在2017年发表的研究,1880年至2010年全球升温幅度的一半和海平面上升幅度的三分之一,来自全球90大工业碳生产商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量。

1965年11月,时任美国总统约翰逊(Lyndon Johnson)发布了一份由总统科学咨询委员会环境污染小组撰写的报告,其中列出了持续生产化石燃料对全球暖化的可能影响。

同年,美国石油学会(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主席在年度聚会上说:“(总统报告)最重要预测之一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燃烧正在排放二氧化碳到地球大气中。照这个速度,到了2000年,热量平衡将被修改,可能引起气候变迁,超出地方甚至国家所能控制的范围。”

希德说:“自1950年代后期以来,这些公司和产业协会明知道继续使用他们的产品会带来气候变迁的威胁,却刻意忽略这个问题。”

这份研究的目的是追究那些对碳排放应负最大责任的公司,并使公众和政治辩论不再只关注个人责任。联合国曾于2018年发出警告,全世界只有12年的时间来避免全球暖化失控的最严重后果,并将升温控制在1.5℃。

研究显示,许多榜上有名的公司是全球家喻户晓的私人企业,他们花费数十亿英镑游说政府,并自称对环境负责。

(编辑:Nicola)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