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清洁能源

旗下栏目: 循环经济 清洁能源 绿色金融

中国核能国际化瞄准阿根廷市场

来源:中外对话 作者:白•莉莉 费尔明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6-11 15:04:46

中阿两国核能合作协议即将达成,而成本、排放和安全问题仍然待解决。

image.png

秦山核电站的控制室。图片来源:Petr Pavlicek/IAEA

虽然国内经济政治都不稳定,但阿根廷仍然选择在对华核电协议上双倍下注。得益于中国的技术和金融支持,这座位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的全新核电站将帮助弥合阿根廷的能源需求缺口。

中国希望加大核电出口,而不少国家也在寻求低碳电力资源,所以说阿根廷的这个项目也许将成为中国领导的核能产业复兴的开始。然而,针对核电成本和安全的担忧却一直阻碍着这项技术的推广。

达成协议

在建设协议正式签署四周年之后,阿根廷正在积极推动阿图查3号(Atucha III)核电站于2021年正式投入运营。

今年4月,阿根廷总统毛里西奥·马克里领导下的政府与中国国家能源局签订了一份意向书,并且将在未来几周签定合同。合同中将包括中国工商银行提供的一笔100亿美元的贷款,约占该核电站建设资金总额的85%。

而近日于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阿根廷外交部长豪尔赫·富里耶也证实了该项目的进展情况。

阿图查3号(Atucha III)项目是阿根廷前总统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基什内尔在2015年签署的一份协议的一部分。协议批准了两个核电站项目:一个是在阿根廷现有设备上利用加拿大技术进行升级改造,另外一个则是采用中国技术直接新建。

马克里上任后,出于对核能经济性的种种质疑,对这项协议进行了严格的核查,并最终批准了这个项目。但是,阿根廷经济危机导致其中一个项目被搁置,以缩小贷款规模。

卡内基核政策项目高级研究员马克·希布斯表示:“阿根廷正处于经济危机之中,资金紧张。核能建设是一项长期投资,但是中国可以为其国际用户提供资金补贴。”

“这样来看,中国的确比其他核能出口国更有优势。”

加强联系

这项核能协议是中阿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一部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是中国与为数不多的国家建立的具有较高外交等级的联盟关系。费尔南德斯·基什内尔总统任内,中阿两国共签署了20多项协议。

image.png

2015年,阿根廷前总统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德基什内尔参观阿图查2号核电站。图片来源:Presidencia de la Nación

去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办的G20峰会上,马克里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了一项两国未来五年的行动计划(2019-2023),但是习近平主席并未明确表示阿根廷能否获得中国“一带一路”技术设施建设倡议行动的正式背书。这个核电合作项目曾有望直接获批,但是相关谈判却陷入了僵局。

阿根廷现任政府将这个项目看作减少阿根廷能源短缺、促进对华关系发展的一个契机。阿根廷驻华大使盖铁戈近日表示:“这项协议说明了中阿战略关系已经走向成熟。”

阿根廷总统马克里已经同意采用中国技术建设核电站,这也是获得中国工商银行贷款的一个条件。

中国核工业集团最初计划与阿根廷国企Nucleoelectrica共同建设这个核电站。而前者出席了上月举行的中-阿核能领域投资合作意向书签字仪式也表明,其仍将参与该项目建设。

项目推进遭遇抵制

不过,这项核能协议却引来了几位前能源部长的批评。他们在去年11月发布的一篇新闻稿中表示,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的成本或许更低。

阿根廷前能源部长豪尔赫·拉佩尼亚表示:“任何能源项目都必须是国家长期能源规划的一部分,而目前阿根廷还没有这样的规划。此外,所有新的项目都应该具有经济竞争力,应该与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承诺相一致。”

认为应该优先发展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的环境保护组织也持同样观点。

环境与自然资源基金会(FARN)负责人安德烈·那波里说:“我们认为核能不是可再生能源,核反应堆和核废料会产生很多风险,不宜在阿根廷进行推广。”

他补充道:“新建核电站必须要进行风险和影响评估,但是我们现在一样也没看到。”

阿根廷核能发展回顾

阿根廷是拉丁美洲第一个采用核能资源的国家。阿根廷第一个核电项目——362兆瓦的阿图查1号(Atucha I)核电站于1974年正式投入运营。随后,阿根廷又在同一座设施内建了阿图查2号(Atucha II)核电站,并在内陆科尔多瓦省建设了恩巴尔斯(Embalse)核电站。

如今,这些项目约占阿根廷能源供应总量的3%。其中,享受补贴的碳氢化合物(化石燃料)仍是能源供应的主力军。随着该国147个总装机4466兆瓦的太阳能、风能项目先后招标完成,太阳能与风能在阿根廷能源结构中所占的份额也日渐增加。

按照最初协议,中国还将在阿根廷建设第4座(阿图查3号)和第5座(阿图查4号)核电站,新增发电能力1700兆瓦。其中阿图查3号核电站将为该国增加745兆瓦的发电能力。

image.png

虽然阿根廷一直都在引进核反应堆技术,但是该国同样也拥有先进的核研究能力。

成立于40年前的阿根廷国有INVAP公司就可以为全球市场提供核反应堆开发服务。就在最近,INVAP还向荷兰、沙河阿拉伯和巴西出口了较为简单的在低温环境下运转的研究型核反应堆,但是该公司目前还没有能力出口电厂级别的核电技术。

阿根廷核监管机构前负责人迭戈·赫尔塔多说:“阿根廷只能在全球范围内参与少数几个领域的竞争,而研究用核反应堆的开发就是其中之一。”

“一带一路”上的缺口

就在阿根廷等国还在探讨是否值得发展核电的时候,中国已经崛起为这一领域的全球领军力量。受国内大气污染、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因素的推动下,中国如今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核能项目国家。

过去,中国也依赖技术进口。但近几年来,中国已经生产出了自己的核反应堆,其中就包括阿根廷即将使用的“华龙一号”反应堆(HPR1000)。根据中国政府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国计划更多地采用国内技术,将中国核工业打造成全球的龙头力量。

此次阿根廷项目也是中国核能产业首次出海的一个成功案例。自2000年以来,俄罗斯一直主导着国际核能市场,占到全球总装机的45%。中国目前是第五大核能出口国,仅占全球总装机的9%。目前,中国在海外建设的唯一一座核反应堆在巴基斯坦。

除了与阿根廷和巴基斯坦已经签订的协议外,我们还不清楚中国核反应堆能否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找到市场。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华(音译)以个人身份对“中拉对话”表示:“福岛核电站事故后,全球核电需求已经不那么强劲了,而美国、德国、韩国等国正开始逐步淘汰核电。”

张华补充道:“南非、土耳其、阿根廷等国的核电需求也没有预想的那么高。所以说,目前中国核电出口的前景并不乐观。”

中国能源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姜克隽指出,中国计划出口的是第三代核反应堆,其技术安全性比福岛核电站那个时候的更加可靠。

2014年,中国的“华龙一号”反应堆通过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安全审查,目前正在接受欧洲相关机构的评估。

除此之外,中国核能出口的经济竞争力也是影响其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因为与其他低价能源相比,核能已经没有那么有竞争力了。

美国的核电站数量在全球首屈一指。目前,该国已经开始提前淘汰无法与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等低价能源竞争的核电设备。“华龙一号”副总设计师告诉《南华早报》,中国反应堆的价格是可以和法国、美国技术相抗衡的。

姜克隽表示,随着中国国内核能建设提速,核反应堆的成本很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大幅下降。虽然中国还面临着俄罗斯等老牌核能出口国的激烈竞争,但是核能出口应该还是会受益于国内核能的发展。

姜克隽指出:“如果我们能打造一个核能产业标杆,我相信全球核工业还会复苏。”|

“忧思科学家联盟”核能安全项目代理负责人艾德温·莱曼表示:“如果HPR1000的确能够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安全性,那将成为核能设计领域的巨大进步。但是在安全性得到证实之前,必须要累积大量的实际运营经验。”

核能可以解决气候危机吗?

2018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简称IPCC)发布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报告指出,大多数情境下,要想实现全球升温不超过1.5摄氏度的温控目标,都要加大核能的比重。

核能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平衡风能、太阳能等可变能源的非碳能源。能源模型研究显示,采用核能的同时,在化石燃料电厂开展碳捕获与封存(CCS)技术,其电网去碳化的成本比实现100%可再生能源转型还要低廉。

但是从全球范围来看,核电机组的建设速度远远赶不上淘汰速度,这就意味着零碳电力的一个关键来源正在日渐减少。

核电供应不足,各国将不得不更加依赖电池存储、高效输电网和碳捕获与封存(CCS)等方法,从而平衡逐渐实现100%可再生能源供电后,电网的电力供应波动和排放。

平衡风险

即便是在气候危机日益严峻的今天,各国仍然会出于安全和成本顾虑而拒绝使用核能。

虽然第三代核反应堆的安全性有所提高,但是核电仍存在大量的风险,比如铀矿开采带来的核辐射,类似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堆芯熔毁风险,以及利用核技术制造核武器等。

核电支持者认为,即便是存在堆芯熔毁和事故风险,核电的单位电力致死率仍远远低于煤电和天然气发电。

地缘政治紧张可能也会影响中国核能出口规划的实施。中广核集团通过投资核电厂已经在英国取得了一席之地,并计划在英国建设一座“华龙一号”反应堆。但是批评人士却对中国参与建设如此敏感的基础设施表示了担忧。

研究人员还警告称,新开辟的核能市场国家目前的监管环境可能还不够成熟,无法对新建的中国核电站进行评估和安全管理。

阿根廷的一些民间社会团体反对核能。里奥内格罗省已经通过了禁核法案。

中-阿核电建设协议将在几周内达成,这也是一个检验的机会,看看人们为了获得长期的零碳电力供应,对核能风险和新能源出口方的技术到底有大的接受能力。

翻译:Estelle

(编辑:Wendy)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