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清洁能源

旗下栏目: 循环经济 清洁能源 绿色金融

氢能发展驶入快车道,诸多瓶颈仍需突破

来源:中国能源报 作者:苏南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8-19 12:11:28

微信图片_20200819114712.jpg

“我国氢能产业尚处于开发初期”“氢能产业多个环节仍有“卡脖子技术”“亟需自主技术突破”,这是记者从8月1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成立大会暨“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展望研讨会上听到的。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我国氢能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科技攻关和核心技术突破,需要制定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引导,需要重视高端设备制造,探讨市场化发展路径和模式,需要政府、协会、产学研密切合作。

氢能发展驶入快车道

2020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首次提到氢能,氢能已被列入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重点任务,相关部委还将示范城市鼓励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发展。如今,氢能发展的政策性利好正在释放,我国目前有约40个地区出台了氢能相关规划。

“我国最近几年的氢能产业政策逐渐清晰,各级地方政府发展氢能的积极性也比较高。”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表示,目前全国除西藏自治区外,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已经有氢能相关的政策或产业布局,部分区域的基础设施网络已具备雏形。截止到2019年底,我国已建成超过60座加氢站,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超过6000辆,预计到2030年,我国加氢站总量将超过1000座,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氢能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中都将扮演关键角色,未来将广泛应用于交通、工业、建筑供热等领域。”

与会专家表示,本轮氢能热总体上呈持续上升趋势,全球主要国家都高度重视氢能产业的发展;同时,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安全对氢能产生了更加强烈的需求,更有紧迫性。“国家电投已将氢能产业推进和发展纳入集团“2035一流战略”中,进行总体安排部署。”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连荣表示。

诸多瓶颈亟待突破

虽然氢能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但产业实现突破仍需时日。在业内人士们看来,我国氢能产业尚处于开发初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氢能发展有一定差距。

李连荣指出,目前,国家级氢能顶层规划尚未正式发布,行业大方向和节奏尚未完全统一,行业目标尚不完全明朗;行业规范未建立,针对氢能源特征的标准尚未完全成体系,行业发展仍然处在无序状态;同时,技术积累不够,产业链也没有完全形成。

“由于我国氢能产业当前力量分散、科技研发力量不足、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不平衡、重复低效投资等问题的存在,迫切需要国家政策引导和产、学、研、用各环节有效协同,需要科技攻关创新和示范推广应用,需要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平衡发展,也需要有具体的政策支持和有规模的市场拉动。”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产业分会会长魏锁直言,亟需建立一个高效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为我国氢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彭苏萍指出,氢能产业链条长,技术密集,涉及制氢、储氢、运氢、加氢,以及氢的各种应用场景。尽管我国氢能产业链上关键技术取得积极进展,装备国产化进程明显加快,但我国氢能产业多个环节仍有“卡脖子”技术。以燃料电池为例,其涉及到氢的终端应用,是氢能产业的核心技术环节,也是亟需技术突破的环节之一。2018年以前,市场上燃料电池电堆产品以国外技术产品为主,2019年,国产膜电极、双极板、燃料电池电堆生产企业逐步增多,国内自主技术产品开始占据主要市场份额。“但其中的核心材料——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碳纸的开发和生产企业较少,技术较国际先进水平也有差距,需要鼓励国内自主技术的快速迭代和提升。”

主要任务是打通自主产业链

李连荣认为,“十四五”期间,我国氢能行业的主要任务在于形成自主的研发体系和自主品牌,以自主技术为基础支撑产业发展;打通自主产业链,行业进入有序状态,实现氢能产业的完整、高效;同时促进氢能产业规模发展,在自主技术和自主产业链的基础上,推动我国氢能经济快速形成规模。

面对我国氢能产业未来发展任务,浙江省宁波市能源局副局长王力平建议,首先要明确氢气的能源属性,明确氢能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定位;其次,应建立氢能产业领导及协调机制,确定氢能产业相关部门分工;同时,还要建立氢能全产业链清单,适时发布自主核心技术及产业化突破成果。

魏锁透露,氢能分会成立后,将会组织开展调查研究,摸清氢能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了解各团队和企业的实际困难与需求。组织行业内相关团队形成政策研究和行业规划咨询能力,为各级政府编制氢能规划、发展氢能产业提供准确的支撑。

(编辑:逍遥客)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