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绿色金融

旗下栏目: 循环经济 清洁能源 绿色金融

金融机构推动“一带一路”沿线气候投融资的现状与建议

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作者:刘慧心 洪睿晨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9-16 12:52:00

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金融机构积极投身项目建设,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深刻影响着“一带一路”气候投融资的发展方向。据测算,“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缺口每年将超过6000亿美元[1],如果在建设初期就考虑潜在气候风险,建设具有气候韧性的基础设施,那其产生的环境效益将非常可观且可持续。中国金融机构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气候投融资,为“一带一路”沿线的生态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中资银行和中国倡议发起的国际金融机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介绍中国推动“一带一路”气候投融资的主要金融机构和其贡献,分析当前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气候投融资中面对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greenfinance-bg_看图王.jpg

一、 中国推动“一带一路”气候投融资的主要金融机构

(一) 中资银行

1. 国家开发银行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国家开发银行积极发挥开发性金融机构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助力沿线国家实现中长期发展目标,推动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013年至2018年末,国家开发银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签署协议189份,涉及融资金融额1934亿美元[2];提供2500亿“一带一路”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用于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产能合作、金融合作等重点领域,服务项目中长期资金需求。2017年,国家开发银行成功发行首笔5亿美元和10亿欧元中国准主权国际绿色债券,债券募集资金用于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相关清洁交通、可再生能源和水资源保护等绿色产业项目。截至2019年,国开行已发行“大气污染防治”、“京津冀协同发展”、“绿色循环发展”、“长江经济带水资源保护”、“粤港澳大湾区清洁交通建设”等专题绿色金融债券合计250亿元,不断扩大绿色金融的社会效应。

2. 中国进出口银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进出口银行达成33项成果,数量占成果清单的1/9,其中签约的1300亿元专项贷款已全部完成,另外32项也取得积极成果[3]。截至2019年底,中国进出口银行“一带一路”贷款余额超过1.6万亿元;设立了3000亿元进口专项额度,支持扩大进口;自非洲进口贸易融资50亿美元专项资金已落实过半[4],为“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进出口银行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创新丰富绿色项目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2017年12月22日,中国进出口银行2017年第一期“债券通”绿色金融债券在上海发行,期限3年,金额20亿元人民币,发行利率4.68%。多家银行包括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及香港、欧洲等多家境外投资机构积极参与发行认购,参与认购金额5.2亿元,最终配售金额2.6亿元。该绿色债券募集资金将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清洁能源和环境改善项目,并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减排方面获得良好的环境效益。[5]

3. 中国银行

凭借着自身全球化和综合化的优势,中国银行密切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建设,并在“一带一路”沿线24个国家设立机构,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数量最多的中资银行。截至2019年末,中国银行共跟进“一带一路”重大项目逾600个,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超过1600亿美元的授信支持。[6]

2014年以来,中国银行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计划打造“一带一路”金融大动脉,并始终坚持高环保标准的绿色信贷原则,支持了多个促进当地绿色发展的投资项目,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绿色发展理念落地生根。中国银行还充分发挥集团优势,创新绿色金融服务。2016年以来,中国银行已在境外发行5期合计64亿等值美元绿色债券。2017年11月,中行在境外成功发行多币种气候债券,所募集资金用于对接两个风电项目和15个地铁项目,在项目的最终运营阶段每年可减少约274万吨二氧化碳排放。2018年5月,中行发行了30亿港币可持续发展债券,是中资银行境外首笔可持续发展债券,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清洁能源、清洁交通等绿色信贷项目,以及国家助学贷款等社会责任项目,吸引了众多知名绿色投资专业机构参与认购。[7]

4.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金融服务商之一。截至2019年,中国工商银行累计支持“走出去”和“一带一路”项目超过400个,合计承贷金额超过1000亿美元,在“一带一路”沿线21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29家分支机构。8工商银行境外机构承担着中老铁路、雅万高铁、中巴经济走廊全部项目等数十个项目的委托代理业务,涉及总投资922亿美元,支持项目涵盖基础设施、产能合作等领域,尤其是为多个“一带一路”重大项目提供了专业金融服务。[9]

在气候投融资产品创新上,中国工商银行卢森堡分行于2017年发行首笔“一带一路”气候债券,这只债券获得气候债券标准认证,并于卢森堡证券交易所的“环保金融交易所”专门板块挂牌上市。其后,工商银行又通过伦敦分行、工银亚洲发行了两笔美元欧元双币种的“一带一路”绿色债券,三笔发行量累计达到44.8亿美元,均得到了全球投资者的高度认可和超额认购。债券募集资金将投向于“一带一路”周边地区和国家可再生能源、低碳及低排放交通、能源效率和可持续水资源及废水管理等领域项目,有效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绿色可持续发展。[10]

(二) 中国倡议发起的金融机构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下简称亚投行)与丝路基金均是由中国倡议发起的、聚焦跨境基础设施投资的金融机构,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

1.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亚投行于2013年10月由国家主席习近平代表中国政府提议建立,并于2015年12月25日正式成立,总部位于北京。亚投行是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立志促进亚洲区域建设的互联互通化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亚投行注册资本为1000亿美元,截至2020年8月,共有103个成员国或潜在成员国,其中已经认缴股本的区域内成员国有45个,区域外成员国有37个,潜在成员国21个。

亚投行是支持亚洲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也是支持“一带一路”沿线众多亚洲国家发展的重要金融机构。截至2020年9月,亚投行共批准项目92个,分布于26个成员国,涉及投资金额199.8亿美元,获批项目分布于能源、金融机构、信息通讯科技、交通、水资源、城市等领域。按项目数量计,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能源、交通、水资源类项目分别占据总项目数量的23%、17%以及11%。[11]

据估计,亚投行于2019年提供气候融资约17亿美元,对应总项目投资额的39%,其中8.06亿美元投资于减缓气候变化类项目,占气候项目投资总额的46%;3.87亿美元投资于适应气候变化类项目,占22%;5.49亿美元投资于同时具有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效果的项目,占32%,项目主要涉及可再生能源以及绿色交通等领域(见图4-6)。[12]

微信图片_20200916125247.png

图1 亚投行2019年气候投融资项目类型划分、项目总金额和占比

2. 丝路基金

丝路基金于2014年12月29日在北京成立,重点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能合作和金融合作等。丝路基金以股权投资模式为主,债权、基金、贷款等多种投融资方式相结合,也与国际开发机构、境内外金融机构等发起设立共同投资基金,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投融资服务。丝路基金的注册资本400亿美元,并在2017年获增资本1000亿元人民币,其中外汇储备、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的出资比例分别为65%、15%、15%和5%。

微信图片_20200916125252.png

图2  丝路基金投资方出资比例表

丝路基金自2014年成立以来,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沿线项目建设中,截至目前,已签约项目34个,承诺投资额约123亿美元,[13]其中人民币签约投资额达到180亿元,同时还承诺出资20亿美元成立中哈产能合作基金。[14]从丝路基金的投资项目看,现有气候投资主要为清洁能源类项目,包括水电、天然气、清洁燃煤发电、光伏发电项目。丝路基金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也注重对项目所在地环境的保护,将项目对当地生态系统和生物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采用先进和严格的生产技术标准,并在施工环节中采取相应保护措施,使项目满足当地碳排放标准。

二、 金融机构“一带一路”气候投融资面临的问题

1. 缺少国际合作所需要的气候投融资标准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气候类项目风险高、盈利弱,一般的金融机构或私营资本投资积极性不高,项目更多地需要寻求看重其气候贡献的国际开发金融机构或环境类基金组织的资金支持。国际社会已然普遍地制定了各自的气候投资标准则,然而,中国的气候投融资标准尚未出台,气候项目认定和评估的准则也尚未明确,这导致中国没有准确的标准来指导“一带一路”气候投融资的行为,更不用提与国际机构的投资标准相适应。标准的缺失一方面增大气候资金与项目错配风险,另一方面可能导致项目的气候属性打折扣,降低国际机构与中国在“一带一路”气候投融资领域进行有效合作的可能性。

2. 信息统计系统尚未健全

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项目投融资制度不够开放透明、信息统计体系不够规范是西方各界长期诟病的焦点。由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至今仅有7年,在前期的建设中,中国更多侧重于软规则的搭建,以达到“一带一路”国家的统一合作共识。而外界人士所强调的更加透明的信息统计和披露体系,则要在更多硬规则搭建完善的基础上形成,这需要更广泛的磋商和实践。信息透明程度的不足,一方面不便于投资者以及金融机构对项目展开尽职调查,另一方面则不利于国际合作方对“一带一路”项目的参与,影响“一带一路”气候投融资合作共赢氛围的建设。

3. 金融机构面对较高融资风险

“一带一路”气候投融资项目本身具有相对较高的风险。在“一带一路”国家中,很多国家属于中低收入或低收入国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一些国家债务负担重,财政收入不足,造成主权信用评级较低。气候项目由于其在项目前期有限的盈利能力,不健康的财政状态和较高的负债压力导致“一带一路”沿线的气候项目丧失偿付能力的可能性增加,为参与 “一带一路”气候投融资的金融机构造成了较大的风险。当前,中资银行依旧是中国企业进行“一带一路”气候投融资的主要资金来源,然而在投资风险评估和保护机制尚不健全的背景下,企业对外投资存在较大失败概率,为中国金融机构遗留了较高的融资风险。

三、 对于金融机构的建议

1. 继续推进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金融机构对于“一带一路”基础建设的融资是指引“一带一路”基础建设的重要方向。金融机构应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有利于气候变化的建设项目,通过对绿色和气候类项目提供优惠政策,对非环境友好型项目进行限制和拒绝,逐步改善“一带一路”沿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一带一路”气候投融资过程中,初期阶段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条件,重点开发项目收益稳定性较高,同时又带有优质环境效益的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蕴含体量巨大的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潮汐能等,开发空间巨大,建议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可再生能源投资,在保证环境友好的同时,也可解决沿线国家能源供应不足的问题。

2. 推动投融资模式创新

现阶段,中国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项目普遍为清洁交通类基础设施建设和清洁能源类项目。这些项目建设周期较长,投资回报周期也较长,如果采用传统的股权投资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投资收益。因此探索新的融资模式,在保证投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获得最大化长期和短期收益结合的投资组合,是吸引更多投资者投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有效措施。融资过程中,中国金融机构可充分利用国际多边金融机构贷款改善项目信用水平,同时可采用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对项目风险进行分散和管理。中国金融机构还需积极开发各类金融衍生品,以帮助企业规避潜在的市场风险,提高资产的安全性。

3. 加强对于“一带一路”气候投融资的风险管控

“一带一路”项目风险各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面临较大风险,金融机构要始终牢固风险意识,改变项目包揽的传统思维,创新运用风险分担理念,完善风险管控和危机应对机制。建议中资金融机构深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了解,丰富项目融资经验。可在项目当地增设分支机构,配备专业的融资团队,以密切监测和评估项目风险,并加强对环境风险的评估。另外,在海外项目的进行过程中,可以积极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国际商业保险等手段缓释风险,并建议相关保险机构开发针对气候性项目的商业保险。

(编辑:Nicola)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