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四川

旗下栏目: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广东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辽宁 湖南

成都高标准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王永林 人气: 发布时间:2021-12-08 09:47:13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面积1445平方公里,涉及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大邑县4个县(市),约占全市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60%,是邛崃山、岷山两大山系大熊猫种群基因交流的关键性走廊带枢纽,记录高等植物3000余种、陆生野生动物500余种,其中野生大熊猫73只。

1.jpg

红外监测相机拍摄的野生大熊猫

回顾:主动作为 构建大熊猫国家公园支撑体系

成都依托优渥自然资源禀赋,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为契机,加快理顺区域保护管理体制机制,统筹整合大熊猫生态文化资源,聚力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高地。科学整合原有的16个保护地及管理机构,组建1个管理分局、4个管护总站和28个管护站,详细划定了管护范围,构建“管理分局-管护总站-管护站”三级管理体系,有效解决了范围内原多种类型保护地管理机构权责不明、多头管理等问题。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成立后,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体系,组建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法庭,实现环境资源类案件指定管辖及统一审理,加大片区内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修复力度,启动编制片区保护与发展实施规划、入口示范社区规划等重点工作,积极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贡献成都智慧。

奋进:聚焦保护 加快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基础建设

强化理论支撑,提高保护能力。聚焦栖息地保护修复、碳达峰碳中和等重点领域,与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等机构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与英国湖区国家公园、世界自然基金会等达成全方位合作意向,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都动物园、成都市植物园等机构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在彭州、大邑等区域开展偶蹄类重点保护动物种群间关系调查、土壤动物群落调查、大熊猫等同域动物监测调查,进一步摸清范围内野生动植物资源情况。编制《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建设实施规划(2021-2025年)》,包装入库项目150余个,总投资逾30亿元,精准锚定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发展路径。编制大熊猫友好型生态产品基地培育指南及管护站标准化建设技术方案、生态智能监测网络体系建设方案,构建“1主+N辅”规划体系。

夯实生态本底,提升保护成效。严格落实分区管控措施,在崇州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确界定标试点,埋设界牌界桩122个,规范区分大熊猫国家公园边界及功能区界。采取日常巡护与联合巡护相结合的方式,在重点区域、重点时间节点开展巡护,共开展日常巡护1633次、专项行动52次,切实加强范围内人为活动管控。稳妥推进保护修复和生态搬迁,核心区迁出原住民11户52人,修复大熊猫栖息地5万亩,在都江堰试点动物人工补水点和人工洞穴建设,为野生大熊猫和其他动物提供生存补给和繁育场所。在重点区域设置监测网格(线路)178个(条),布设摄像头、红外相机300余个,拍摄野生动物有效照片18万余张,有效视频4.8万个,推动功能完善、标准统一、数据互动的生态智能监测系统建设。完成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内34个小水电整治退出工作,消失多年的小飞水、大飞水千年飞瀑奇观重现成都西岭雪山。

推动共建共享,促进社区发展。建立集体资源共管机制,与34个村(社区)签订集体林资源管护协议,管护面积占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非公益林集体林地和耕地总面积的98%。在社区成立大熊猫栖息地保护联盟5个、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小区1个,设置生态管护公益岗位46个,探索原住民参与生态保护的利益协调机制。指导编制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建设规划4个,“熊猫健康小镇”“熊猫香山”等“熊猫+旅游”“熊猫+文创”生态旅游场景有序呈现,初步实现“园内体验,园外服务”的保护发展模式。摸清4个县(市)35个村(社区)产业底数,培育有机竹笋生产地、青城道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大熊猫友好型产业基地4个,开展“川熊猫”竹笋、青城道茶等8个原生态产品认证,培育灵芝、赤松茸等大熊猫友好产品20余亩。在大邑打造“彩乐西岭”大熊猫主题消费场景,带动当地竹笋、杜仲、黄连等产品销售,销售额逾200万元,推动“大熊猫+”生态产业价值转化。

2.jpg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风景(都江堰龙池)

展望:未来可期 打造成都生物多样性保护样板区域

成都作为全球唯一具有野生大熊猫和圈养大熊猫资源的超大城市,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围绕建设大熊猫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高地、创新引领的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化展示窗口目标,推动国家公园建设平稳起步、创新发展,从“规范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对外展示”等方面作出示范。

建设规范管理样板区。加强支撑体系建设,制订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行动计划,全域开展生态空间评估和网格化分类,分类施策制定大熊猫栖息地生态修复技术方案。加快基层保护能力建设,编制巡护道路(含防火通道)建设规划,建成4个高标准基层管护站,构建天空地人一体化生态智能监测网络体系,布设生态智能监测点位500个以上。推进入口社区建设,打造4个入口示范社区,策划西岭雪山、湔江河谷主题公园等10个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旅游项目,引导入口社区形成一主多元的产业结构。

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样板区。突出科技引领,组建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监测中心,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本底资源调查和雪豹专项调查。启动建设大熊猫野化训练基地、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开展大熊猫疫源疫病监测,建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按照“人退猫进”原则,实施生态移民计划,推进核心区原住民搬迁,开展候鸟护飞、反盗猎等联合巡护,减少人为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计划2025年前完成大熊猫栖息地修复30万亩,将碎片化的栖息地串联成片。

建设对外展示样板区。借鉴引入国内外先进模式,联合国家级机构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题的大熊猫国际论坛永久会址。与英国湖区国家公园、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国外机构建立“保护、研究、发展”合作关系。策划打造国际科考、研学基地,设计野外科普探险和生态体验路线,常态化举办成都国际熊猫节等国际交流活动。

建设大熊猫品牌策源样板区。开展全球大熊猫形象标识创意作品征集活动,从大熊猫文化视觉形象识别、文化行为识别、文化品牌传播等方面,建立大熊猫文化品牌统一识别系统和系列文化形象符号,开发以大熊猫为核心的系列文创产品。至2025年,力争形成广泛认同、业态高端、优势显著的大熊猫文化品牌体系。

(作者系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专职副局长)

(编辑:逍遥客)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