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甘肃

旗下栏目: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广东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辽宁 湖南

论万亩防护林的“消失”

来源:狐狸罐头 作者:杜虎 人气: 发布时间:2021-01-28 20:20:56

1.jpg

有关“三北防护林”的伟大功绩,是写进教科书,几代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人定胜天”的故事之一。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闪耀着治沙绿化的乐观情绪和显著成果,始终镌刻在国人的记忆里。 

但最近的“万亩生态林遭砍伐”风波,让我们看到在教科书版本之外,西北防护林的“骨感现实”与想象有很大差距。 

最早报道“万亩生态林遭砍伐”这一议题的是《经济参考报》,刊发日期是1月20日,它的标题是:《万亩沙漠防护林被毁,敦煌防沙最后屏障几近失守》。 

按照这个报道的说法,负责西北防护林最后一道防线的甘肃敦煌市国营阳关林场,“近十余年来持续遭遇大面积‘剃光头’式砍伐,万余亩公益防护林在刀砍锯伐中所剩无几,由此人为撕开一道宽约5公里的库姆塔格沙漠直通敦煌的通道。” 

这事可就大了。如果报道是真,阳关林场等于是放弃了治沙职责,西北防护林失守,沙漠将长驱直入。更为严重的指控是,媒体认为阳关林场砍伐防护林,并将林地租给商业公司种植葡萄园,实行所谓的“以果养林”转型策略。

1.jpg

砍伐的林地大多已完成起垄和整架,用于葡萄种植。图片来源:经济参考报

简单来说,舆论监督的口径是:敦煌阳关林场只顾经济效益,致使养护的13300亩防护林消失,严重破坏了西北防护林的社会效用。 

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国策下,“万亩防护林被毁”意味着什么,恐怕稍有理解力的人都知道,这对敦煌、对甘肃都是“无法承受之重”。 

1

阳关林场和敦煌市对舆论监督的回应基调是:第一没有破坏防护林,第二没有为了种葡萄而破坏防护林。 

据《经济参考报》最初的报道,阳关林场经营部部长刘汉江对记者说,近十几年来没有大面积林地砍伐,林场葡萄园面积没有增加,一直是2000年以前累计形成的3200多亩。记者追问林场原有2万亩防护林现在剩多少,刘汉江承认:“应该还有7000亩林地。” 

阳关林场场长魏海东也对记者坚称,林场现有1.3万亩防护林,葡萄面积为3704亩,从2006年至今没有变化,无新增葡萄园。 

敦煌市自然资源局局长马东洋对记者表示,阳关林场实施的是残次林改造,得到了批准,阳关林场在残次林改造中,不存在破坏防护林种葡萄的情况。

1.jpg

防护林被砍伐后残留的树桩。图片来源:经济参考报 

到底有没有万亩防护林被毁,只能有一个答案,要么有,要么没有。如果林场和敦煌市的说法成立,则《经济参考报》的报道就是虚假报道,这对媒体来说同样是严重的指控。 

到底是舆论监督,还是监督舆论,实事求是似乎是最好的办法。 

1月27日,新华社以“敦煌毁林案,有图有真相”为题,加入舆论监督的阵营,支持《经济参考报》,证明该报“万亩防护林被毁”的结论是确凿可信的。 

新华社拿出的证据,恰恰是酒泉市政府正式文书的内容,在这份2016年12月份公布的资料中,“阳关林场经营总面积25700亩,其中防护林13300亩”赫然在目。

1.jpg

图片2005年敦煌市林业局发布的阳关林场改制文件。 图片来源:新华社 

从这些数目字可以看出,阳关林场和酒泉市政府的数字出入很大,间接地证明至少有6000-13000亩林地“消失”了。 

这是舆论监督与酒泉市政府之间第一回合的“较量”,从数目字看,媒体指控确凿可信,防护林被毁坏至少在明面数字上是存在的。 

暂时判定媒体占了上风。 

2

因为涉及到西北防护林的存亡问题,林场、敦煌及酒泉市政府已经是“小角色”,甘肃省政府接过了话筒,对外发声。 

1月26日上午,甘肃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了“敦煌市阳关林场防护林被毁问题调查情况新闻发布会”。媒体报道刊出的当日下午,省政府分管副省长刘长根带领调查组立即抵达敦煌市进行调查核实。 

甘肃的新闻发布会披露,根据敦煌市2000年调查资料,当年阳关林场实有防护林面积6500亩左右。经过历年卫星遥感资料比对分析,2000年以来,未发现林地大面积减少情况。 

根据最新的卫星遥感数据测算,阳关林场区域内现有防护林面积6979亩。“2万多亩林地”实际上是林场经营管理面积,“1.3万亩生态林面积”实际上包括林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苗圃地、葡萄园地和部分未成林造林地,以及道路、水域、建设用地等林场生产生活用地。

1.jpg

甘肃省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现场。 图片来源:法治日报 

有意思的是,对于数目字,甘肃省用两种方式改变了酒泉市的说法。 

一种方式是,极大缩小了防护林的面积,从13300亩缩水为6500亩。另一种方式是,重新定义1.3万亩的含义,从“防护林”降格为“生态林”。 

继新华社用官方数据“打脸”甘肃省发布会的数据后,《法治日报》1月28日继续跟进。《法治日报》的报道没有继续围绕防护林面积纠缠于数目字,而是提供了林场商业化经营的背景信息,披露阳关林场15年前就将5000亩林地租赁给企业经营。 

“但在实际工作中,因承租方未严格履行林木管护责任,导致林木质量降低,阳关林场于2014年至2017年间,与3家承租企业先后解除承包合同。” 

按照这个说法,阳关林场反而成了它自身开启的商业模式的“受害者”,正在寻求摆脱资本的控制。 

甘肃省政府副秘书长郭春旺说,“近年来,飞天公司(注:租赁林场的企业之一)自身发展利益与群众利益以及生态保护要求的分歧越发突出,并出现矛盾纠纷,省、市多次组织工作组调查并指导问题整改和矛盾化解工作,但飞天公司诉求过高,导致矛盾无法彻底化解,问题仍未整改到位。” 

有些话甘肃省层面不好讲,但敦煌市政府有关负责人向《法治日报》记者透露,“这次媒体报道就是飞天公司在背后动作的结果,目的是向政府施压,以期获得更高补偿。” 

如果说,围绕防护林损毁面积而产生的指控与反指控,还只是信息真假之争;而依照敦煌市政府有关负责人的说法,等于直接否定这次舆论监督的正当性,不只是动机不纯,简直是可以兴师问罪了。 

就差一句话没说出来:新华社成为向地方政府施压的工具。 

话不能乱说。这是一个比信息真假要严重得多的指控。敦煌市政府负责人在公布这个论断时,依据是什么?如果没有扎实的证据,却要说新华社、《经济参考报》都是商业公司的“打手”,显然是无法忽略的信誉诽谤。 

甘肃省与舆论监督的第二回合,前者放出了令人惊讶的结论,原先名正言顺的舆论监督变成了资本的打手。 

西北防护林变成了道德的沼泽地,舆论监督与当地政府之间难分胜负。 

3

相比较于新华社“有图有真相”的证据展示,甘肃方面除了口头指控飞天公司背后运作以外,没有更为有力地解释两组数据之间为何差异巨大。1月28日,敦煌市有关负责人接受新京报的采访,试图补上这块缺漏。 

敦煌方面的基本立场是: 

“这次调查组通过高清遥感卫星测算、无人机飞测,是6979亩。从2000年到现在,防护林面积是大致稳定的。” 

“根据所了解的甘肃省、生态环境部、国家林业草原局的相关调查,阳关林场没有大片砍伐青壮年林木的情况。” 

“近年来,有关企业建设葡萄园时,敦煌市林业局对其实施方案的审批,确存在与发改部门立项不符的情况。” 

对于关键的数目字,敦煌市有关负责人的回答是—— 

“……酒泉市政府这份情况通报,过去也是自下而上报上去的,也没有经过认真核查。大家对1. 33万亩表述的理解,也是基层管理粗放、工作不严谨造成的。” 

“林场是一个基层单位,包括林场基层管理人员和主管部门,对土地的属性不是很清楚。实际上林场有这么几个数字:总的行政区域面积,也就是经营管理面积是2.57万亩……已经利用的土地就是1万3千多亩。” 

13300亩修饰的主语从酒泉市的“防护林”,到甘肃省的“生态林”,再到敦煌市的“已利用土地”,一变再变,让人眼花缭乱。

1.jpg

在林场内被砍伐健壮树。图片来源:经济参考报 

西北防护林真相如何,生态环境部当然最有发言权。 

1月28日,在生态环境部举行的例行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回应称,现场调查工作已经基本结束,若存在失职失责问题,将依法依纪严肃问责。 

生态环境部一番假设性的回答,让这件事的真相越来越接近。 

这是好事。但是,经过这番大辩论,许多坏事也曝光了。

从13300亩到6000多亩,两组数据的差别真的只是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工作的不认真? 

13300究竟代表什么,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太大了。它不能被看作一个理解上的误差,一笑而过。实际上,这个数字涉及到国家对甘肃的林业补贴,涉及到甘肃对酒泉、酒泉对敦煌、敦煌对林场的一系列财政问题。 

好,现在防护林没被毁,那这些年来依照13300亩“防护林”给予的财政账单,是不是要公布下?假如,只说假如,阳关林场和敦煌、酒泉市政府以13300亩防护林名义申请财政补贴,是不是属于骗补? 

20多年来,阳关林场的防护林不增不减,尽管敦煌市有关负责人说,“现在林场主要的任务是更新、改造、管护的问题”,显然阳关林场这些任务都没做好,这算不算林业系统内部的尸位素餐呢? 

这不是乱说,证据都是敦煌市有关负责人提供的。请看—— 

20多年来,林场的管理人员和主管部门,没搞清楚林场的土地属性,这个说法很难让人信服。到底是什么复杂的“土地属性”,让林场花了20年也没弄明白?敦煌市林业部门搞不清楚,酒泉市主管部门也搞不清楚?甘肃省相关部门就是如此接受这个稀里糊涂的数据,然后年复一年地下拨财政资金?

1.jpg

林场内四处可见被砍伐的胡杨树。图片来源:经济参考报

按照敦煌市有关负责人的说法,阳关林场这么多年经营困难,从国家公益林下调为地方公益林,失去了国家财政补贴,日子不好过,所以才让企业承包林地搞经营。换言之,林场一心看顾防护林,在效益下滑的情况下,职工也要吃饭,所以2012年将林地承包给企业,搞沙漠森林公园,走上了“靠林吃林”的路子。 

问题是,“企业执行协议的过程和当时的立项还是有一点出入。400亩地种了葡萄,这在协议中是没有的。” 

涉及400亩葡萄园,这恐怕不是“一点出入”了吧?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敦煌市有关负责人在作出解释说明时,强调的是:防护林安全完整,种葡萄不影响水源,给葡萄浇水的时候反而也把林地给浇了,一举两得。砍的树木,也都是病树枯枝,必要砍伐也都有砍伐证,经过批准。总之是阳关林场拥有的防护林不用担忧,但林场养护存在一些小问题。 

这些小小的问题是什么呢? 

“客观地说,林场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抚育工作不够深入扎实的情况,是存在的。比如说,可能有一些没有及时落实的浇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工作,日常的巡查管护不到位。” 

这就是舆论监督在八天内的走向:从万亩防护林被毁坏,经过地方政府和林业主管系统的一系列说法,成了“没有毁林”“巡查不到位”。 

这样的结论能不能让酒泉以外的人信服,能不能说服林业系统之外的民众,只怕是打了个问号的。一个显而易见的疑惑是:如果阳关林场、敦煌和酒泉市政府至少20多年来都以1.3万亩防护林为名义来标榜自身的重要性,当现在这个数字缩水为一半之后,还要不要重新翻翻旧账?要对什么人、怎样翻旧账,甘肃省也没说,但所有人都清楚,这不是一个该被忽略的问题。 

没有剃头式砍伐,那就是数字化植树,而如果不是数字化植树,那肯定是废物型管理,逃不开这三个过错,无非是过大过小的问题。最终结论如何,还是等等看生态环境部的权威调查吧。

(编辑:逍遥客)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