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内蒙古

旗下栏目: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广东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辽宁 湖南

触目惊心!被垃圾包围的农村,怎么治,谁来治?

来源:亚洲环保网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6-15 14:19:07

近期,新华社记者走访了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天义镇富家窝铺村发现,这个3100人的村庄,竟有6处以上较大的露天垃圾堆放点,有的堆成山,有的绵延三四百米,有的散落四处达四五百平方米……

但凡降水天气过后,村里就弥漫着酸臭味,村民说这是畜禽粪便等垃圾散发出来的气味。

垃圾长时间不清理

挡道熏人污染河水

在富家窝铺村村民倪淑娟家门前,有个超过400平方米的垃圾场,死猪、牛粪、塑料袋等各式垃圾一直堆到村中的主路上,触目惊心,令人作呕。

她说,这里原来是个坑,七八年前开始,垃圾越堆越多,从来没人清运,把道占了或者上面来检查,村民或村里就找来推土机往里推一推。

一到热天,臭气熏天,苍蝇扑面。她8岁的孙子袁宇奇对记者说:“在家门口待久了会头晕恶心,但我好想出去玩。”

记者走访近20个村庄发现,几乎每个村庄都在遭受垃圾围困,街道边、沟渠里、田埂旁不时可见大堆的垃圾,乡村“污颜秽色”毫无美丽可言,一些村民见到记者主动大倒苦水。

西辽河上游的老哈河是当地的母亲河,竟也沦为一些村庄的垃圾场。在天义镇岗岗营子村村口一个大垃圾场赫然入目,乌鸦在其间飞落,浑黄的老哈河水携着垃圾穿流而过。

一位海姓村民骑着电三轮来倒垃圾。“谁会在意对河的污染?”他说,十里八村包括县城的一些垃圾都往这里倒,特别是一有大检查,外村的垃圾就偷偷转移来了。

有村干部表示,无钱清理是垃圾围村的主因。

富家窝铺村村支书王凤山无奈地说,村里没有集体经济,外债欠下30多万元,上面有检查或者严重影响生活了才找人清理一下。去年全村清理垃圾费用共4.5万元,但只付了1万余元。大明镇一棵树村村支书马文廷说,垃圾清理费是目前村里最大的开支,去年上半年清理了一次,费用1.3万元,一分也给不了,“垃圾成了村里最头疼的事”。

地膜“上天入地”

田野“非黑即白”

在宁城,春耕前的广阔田野基本被地膜所覆盖,白色或黑色的残破地膜或伏在地上或吊挂树梢。

一些村干部和群众反映,宁城县近年大力推广覆膜种植,提高了产量,但也留下了污染。风一吹哪哪都是,污染环境;埋到地里难降解,土壤肥力下降;点燃焚烧,污染空气,甚至引发过火灾。

经营粮油、农资的姜玉山担忧地说,近几年地膜越用越普遍,不少水浇地也用上了地膜,你到地里看看,一眼望去,不是黑的,就是白的。

在大明镇哈达村村口,记者看到一辆旋耕机正在春耕作业,所过之处地膜被切碎连同秸秆茬搅拌进土壤。“年年覆膜,不旋进地里没法种地。”村民彭景惠说,他家15亩地已使用了8年地膜,土壤里的碎地膜越积越多,碎地膜包裹住种子导致发不了芽的情况也越来越常见。

而在他家地旁,另一户农民则把地膜和秸秆茬归拢后一点了之,浓烟弥漫,几公里外都能瞭见。

记者采访发现,由于种地效益低、清膜有成本,多数农民对地膜的危害关注不够,处置不当。汐子镇丛家窝铺村村民康广军说,清理地膜不得花钱?另外,清不清理,清理完怎么无害化处理,这还事关农民的教育问题,咱农民哪有这方面的知识啊。

农村垃圾归何处

多措并举除障碍

宁城县的“垃圾围村”现象是我国不少农村的一个缩影。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环境治理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看来,我国农村环境治理之难,与我国传统农村环境治理机制的固有缺陷密切相关。

首先,农村环境治理主体单一。在传统的农村环境治理机制中,政府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承担了农村环境治理的大部分责任。

在村民方面,很多村民意识不到环境保护与自身相关,加之目前我国对于村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导致农村村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十分缺乏。

在农业企业方面,一些农业企业基于追逐效益的目的,漠视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规定,加之有些地方政府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执法不严,给一些农业企业违法经营提供了可乘之机,给当地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其次,农村环境治理缺乏区域合作机制。农村环境污染转移是当前我国环境治理中常见的问题,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农村污染在不同行政村之间转移都是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转移的显著特征。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环境保护意识、环保政策又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依靠某一个地方政府的能力,难以解决由其他地方污染源引发的环境问题,导致目前我国农村环境的跨区域污染较为严重,呈现出区域性连片污染的态势。

最后,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机制缺乏。目前我国很多行政村都还没有建立统一的垃圾回收站,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较为随意。这就使得很多行政村产生了生活垃圾,对农村水源、农村土地都造成了较大的污染。

这种对农村环境的污染是根本性的,即便后期采取一定的环保手段,也很难将农村生态环境恢复原貌。因此,农村环境治理需要构建综合性的机制,切实将“预防为主”的观念贯彻下来。

那么,化解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困境的出路在哪儿?

01首先,多主体参与,实现农村环境治理的多元共治。政府的作用毕竟有限,仅仅依靠政府的作用,难以确保农村环境的“绿水青山”。因此,应打破过去政府为单一主体的农村环境治理机制,重构以政府为主导、农业企业、村民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新型农村环境治理机制。

在具体的功能定位上,政府是农村环境治理的主导力量,在农村环境治理中应发挥主导性的作用,承担农村环境治理的主要责任,负责协调各项农村环境治理资源的合理投入与配置。

村民是农村环境治理的基础力量,需要通过构建有效的激励制度,激发村民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的动力,及时就各种农村环境污染或破坏行为向政府部门举报,提升农村环境监管的效率。

02其次,多地区联合,实现农村环境治理的协同合作。

一方面,要形成制度化的农村环境治理合作体系。区域合作涉及到的地方政府相对较多,因此需要在省政府的牵头之下,构建农村环境治理区域合作制度体系,明确各地政府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合作的方式、职能定位、权限配置等等,以确保各级政府有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的法律依据和政策指引。

另一方面,构建农村环境治理协调机制。一是构建信息共享机制,将每个行政村的农村环境污染信息向相邻的地方政府进行通报,以加强区域之间的环境污染预防,有效地降低农村环境治理成本。二是构建区域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依据“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确定不同区域在农村生态环境中的利益受损情况和补偿方式,如此可以激发不同区域的政府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的动力。

03最后,多方位举措,实现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

一是转变各级政府的经济发展理念,将农村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各级政府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盲目地引进有污染或环境评估不达标的企业,及时关闭对农村环境有较大污染的企业,做好农村环境污染预防工作。

二是加强宣传教育,提升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意识决定行动,村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较为薄弱,就需要通过宣传教育的形式,不断提升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是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当前农村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还比较缺乏,需要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在各个行政村统一配置垃圾箱、垃圾回收站、污水处理点,并由专门的人员负责对垃圾和污水进行集中式处理,避免农村生态环境受到污染。与此同时,还需要建立农村环境监测站,积极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测,以实现对农村环境的动态监控。  


(编辑:Athena)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