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内蒙古

旗下栏目: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广东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辽宁 湖南

库布其——两山理论实践西部样板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奇钨乐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1-11 10:16:41

库布其沙漠治理前后对比。

2018年12月15日,在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年会上,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库布其沙漠亿利生态示范区获评生态环境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30年艰苦治沙,凝聚出了“守望相助、百折不挠、科学创新、绿富同兴”的库布其精神。在库布其精神引领下,鄂尔多斯市的生态环境基本摆脱了长期以来恶化、治理、再恶化、再治理的恶性循环,实现了由严重恶化到整体遏制、大为改善的历史性转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鄂尔多斯生态模式。

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总面积约为1.86万平方公里,主体位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境内。30年前,库布其地区突出表现为“五缺、两少、一泛滥”(缺植被、缺公路、缺医疗、缺通讯、缺教育;农牧民收入少,降水少;沙尘暴泛滥),直接影响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劣的生态环境导致地区产业基础薄弱,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县,全旗财政收入不足400万元,沙区农牧民人均收入不足400元。

为改变恶劣的生态环境,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和民生工程来抓,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国家重点项目的支持下,在库布其当地各族干部群众以及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杭锦旗库布其地区植被覆盖度由1988年的5%增加到2018年的53%。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库布其人用实践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库布其沙漠开始向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转变,创造了巨大的生态财富,成为“世界治沙看中国,中国治沙看库布其”的样板。

创造了以政策支持为主的四轮驱动治理模式

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鄂尔多斯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切实担负起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政治责任,强化政策引导,以生态工程为抓手,以社会参与为重点,在全市组织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工程,重点在库布其沙漠实施了三北防护林、水土保持等项目,推行“掏钱买活树”“以补代造”“以奖代投”等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生态治理奖补机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引导民营企业进入防沙治沙领域,促进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沙漠治理开发集聚,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投资的新格局。

企业产业化经营。目前,已有亿利、伊泰、汉森等10多家企业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累计投入30多亿元,完成人工造林400多万亩,采取PPP模式,实施了沿黄高速两侧1万多亩的绿化工程,引导农牧民累计投入5000万元,完成林草种植20万亩。特别是亿利资源集团按照“绿起来与富起来相结合、生态与生存相结合、产业与扶贫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把库布其沙漠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过渡区、生态开发区,探索“治沙、生态、产业、扶贫”四轮平衡驱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农牧民市场化参与。在库布其治沙过程中,当地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让沙漠及周边地区农牧民以“沙地业主、产业股东、旅游小老板、民工联队长、产业工人、生态工人、新式农牧民”的七种新身份,成为库布其沙漠治理最大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一是沙地发包入股创收。农牧民把闲置的“荒沙闲地”转租给企业或以沙漠入股企业,取得固定发包或入股收入。二是生态建设创收。引导农牧民主动参与沙漠治理,先后组建232个治沙民工联队,5820人成为生态建设工人。三是产业带动创收。1303户农牧民发展起家庭旅馆、餐饮、民族手工业、沙漠越野等服务业;517户农牧民实行标准化养殖和规模化种植。

科技持续化创新。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库布其地区的企业和群众不断通过技术借鉴、总结、改良、创新等手段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一是科学谋划。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造林原则,提出“锁住四周、渗透腹部、以路划区、分块治理、科技支撑、产业拉动”的治沙方略,建设了240多公里防沙锁边林。二是技术革新。探索总结科学的造林技术,沙障再生、迎风坡甘草植苗、顶凌造林、容器苗造林、沟底挖穴造林等一大批新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大大提高了生态环境治理的质量。三是研发推广。收集研究库布其地区的沙柳、柠条、杨柴、花棒等1000多种耐寒、耐旱、耐盐碱的植物种子,建成了中国西部最大的沙生灌木及珍稀濒危植物种质资源库,创新了容器植树、甘草平移栽种等100多项沙漠生态技术成果。

“库布其”精神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骄傲

守望相助。库布其地区各族群众始终牢记国家领导人“守望相助”的殷殷嘱托,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齐心协力坚守自己的生产生活家园。早在1997年,杭锦旗委、旗政府历时3年,动员13万干部群众捐资出力,组织7次万人治沙大会战,终于在库布其沙漠腹地打通了第一条纵贯沙漠南北、全长115公里的穿沙公路,并在公路两侧建起了20万亩护路林带,被盛赞为大漠奇迹,“穿沙精神”享誉全国。

百折不挠。库布其地区各族干部群众始终弘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一次次夺取了沙漠治理的胜利。家住杭锦旗敖楞乌素嘎查的牧民莫日更道尔计,从一株红柳开始,经过15年不懈努力,种植沙柳、柠条、红柳的等多种耐旱、耐寒树木10000亩。像莫日更道尔计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都在库布其沙漠治理过程中实现着自己的绿色梦想。

科学创新。库布其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尊重自然、尊重规律,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提炼科学治沙方法,创新治沙技术,并进行大规模推广。比如,亿利沙漠生态事业部工程技术部总工程师张吉树,先后主持并参加多项国家级、自治区级及市级科研项目,取得国家、省级科技成果十余项,多次获得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科技进步奖,类似这样的科学创新成果还有很多。

绿富同兴。库布其地区各族群众既是沙漠治理的支持者、参与者,更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世代居住在库布其沙漠腹地的孟克达来一家,随着沙漠治理、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搬到了集中新建的牧民新村开起了牧家乐,搞起了沙漠旅游,年收入达到30多万元。

贡献了全球荒漠化防治的“中国智慧”

从不毛之地到绿色屏障,库布其沙漠的蜕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2007年创办的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六届。2013年这个论坛作为全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平台,写入了联合国决议,是世界各国学习借鉴、相互交流治沙经验和技术的重要平台。

2014年,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区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探索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机融合的模式,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样板、做出示范。201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巴黎气候大会发布了《中国库布其生态财富创造模式和成果报告》,认定“库布其沙漠生态财富创造模式”走出了一条立足中国、造福世界的沙漠综合治理道路。2017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鄂尔多斯市召开,将库布其作为中国防沙治沙的成功实践写入190多个国家代表共同起草的联合国宣言,成为全球防治荒漠化典范。

(逍遥客)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