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青海

旗下栏目: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广东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辽宁 湖南

湟水河:水城相依入画来——青海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生动实践系列报道之一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宋明慧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7-16 10:27:13

青海是三江之源,被誉为“中华水塔”,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青海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扎实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聚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青海日报从今日起,将聚焦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诸多成就,以系列报道展现青海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生动实践和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主动作为,让青海探索生态优先、推进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时代“奋进曲”更加响亮。

res07_attpic_brief.jpg

自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境内的巴哈图山蜿蜒前行,一滴滴汇聚的雪山融水时而湍急时而平缓,在流经草原、山川后冲刷出适宜人类居住的谷地,养育了青海全境60%以上的人口,这条被誉为青海人民母亲河的湟水河,这条承载历史又见证发展的河流,在三江之源的怀抱中,如慈母般抚育了湟水两岸的河湟儿女、孕育了灿烂的河湟文化。

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青海在不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实践中,既要守护好三江源头,还要守护好黄河的重要支流,让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湟水河成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坐标,充分体现青海人民的“源头责任”和“干流担当”,让湟水河满载着青海人民守护“绿水青山”的初心涓涓向东、源远流长。

奏响湟水河治理“三部曲”

在青海,湟水河以宽广的胸襟拥抱着流域内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全省一半多人口。曾经,人类文明的进步伴随着城市发展骨架的拉升,粗放式发展未能让一块“蛋糕”实现均衡分配,非法采砂、污水直排,无序开发利用使得湟水河水量日益下降,昔日的湟水河不堪人类发展重负,变成了“黄水河”,一时间让“黄水河”变清成为了多少青海人的期盼和向往。

湟水河生态质量的变化引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作为一条承载重要发展意义的生态河流,实施湟水河系统性综合治理迫在眉睫。

群众的期盼就是努力的方向。2009年我省全面打响湟水流域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开启了以水促发展、以水惠民生、以水保生态的绿色发展新征程。2011年,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作出“早日还青海人民一条清澈的母亲河”的承诺,提出了推行污染物“全收集、全处理、全测控”的目标要求。

承诺声声入耳,行动铿锵有力。最严格的源头防控、最有效的工程处理、最强硬的综合监管,全力攻坚“表现在水里、问题在岸上、根子在理念上”的症结……青海省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湟水河由单一治理向综合系统治理转变,分阶段、有重点地推动湟水河污染治理。

多年来,我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采取“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层层推进”的措施,从针对城市建成区污水收集处理率低和河道乱采、垃圾乱倒等问题,到针对污水处理设施欠缺、处理能力低、标准低的瓶颈问题,再到针对河道水体自净能力弱、缺水性污染突出的问题,先后排查并整治排污口、实施污水处理厂扩能提标改造及企业废水深度治理工程、实施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建设、河道生态修复和中水回用等工程,奏响湟水河综合治理“三部曲”,推动湟水河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

现如今,西宁北山美丽园成为了很多市民休闲游憩的目的地之一,鲜花、绿树、清水成为了城市美景的构成元素。老西宁人都知道,这里曾经还是北山危岩体易发区,也是西宁城内脏、乱、差的代表地,不仅影响着城市景观,更对湟水河生态保护潜藏着隐患。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在先后几年的建设和打造中,这里迎来了“蝶变”。

不仅有西宁北山美丽园,园博园也即将迎来开放。当一点点的改变串联起今日湟水河水清岸绿景美的宜居环境,“黄水河”再度变清的背后承载着多少人的智慧与艰辛。今日,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湟水河终于回到了最初的模样,一处处亮眼的景观让单一的河道成为了扮靓河湟谷地的亮眼风景,“重生”的湟水河出落得更加美丽妖娆。

数据显示,目前湟水河流域干支和主要流水环境功能目标达标率为100%,28个监测断面中,优良水质占比达92.9%,水质总体状况优,出省境民和桥断面Ⅳ类水质达标率为100%,且Ⅲ类及以上水质占比稳步提升。

res10_attpic_brief.jpg

因河而生的湿地公园

伴着7月的柔风,走进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落日的余晖洒向清盈的水面,摇曳的芦苇荡里不时传出几声清脆的鸟鸣,岸上的行人感触着水清景美的惬意,孩童们嬉戏的笑声在山水间增添了几分轻盈。

不仅是在宁湖湿地,湟水河道上一处处湿地景观把湟水河装扮成了一条绿色廊道。无论从湟水桥上向东张望,还是从民和桥上向西凝视,一处处湿地景观造就出青海人最普惠的生态幸福。

水涵养着湿地,而湿地净化水质,两者相辅相成。现如今,作为我省着力打造的生态景观,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不仅成为了湟水河生态指标持续向好的“助力剂”,更是省会西宁的一处亮丽景观,从空中向下俯瞰,那充满生机的绿色填满了视线,生机盎然。

近年来,青海省在西宁市相继实施了湟水河河道综合治理及滨水休闲绿道建设、北川河生态河道建设、宁湖景观改造、湟水河湿地海绵化改造及景观提升、城市绿道系统建设等项目,建成了海湖湿地、宁湖湿地和北川湿地三大片区,湿地公园面积从508.7公顷增长为599.06公顷,湿地面积从241.41公顷增长为374.57公顷,湿地率从47.5%提高到62.53%,湿地公园正成为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名片,2018年12月29日,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通过试点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

几年来,青海省多措并举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力度,完成湿地公园生态环境本底调查,建立湿地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体系,建成开放全省第一家湿地科普馆,实施湟水湿地恢复工程等,保护和恢复以河流和湖泊为主的湿地生态区,同时新建鸟类“生境岛”30多处。

目前,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初见成效,野生动植物资源不断丰富,分布有野生植物33科82属103种,湿地鸟类高达62种,猛禽9种,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7种,省级保护动物10种。

这幅美好的生态和谐画卷或许在十年前还只是期盼,但就在今天,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中,蓝图愿景终于成为了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

res04_attpic_brief.jpg

绿色耀眼的景观河

“高原水城、夏都花园、文化走廊”,西宁北川河湿地公园名副其实。从开园至今,一直是众多青海人打卡的“网红地”。山、水、城在这里交融共生,由远及近,山脉、大地、河流连接成城市中一颗闪亮的明珠,静静诉说着湟水谷地几千年的文化和历史。

走进西宁北川河湿地公园,绿树成荫、流水潺潺、游人如织,当我们在这里享受休闲之时,是否还记得曾经的模样:民房错落的村庄、自然形成的河道,还要满足城市发展和周边居民的生活需要。

作为湟水河的一级支流,对北川河实施系统治理迫在眉睫。2012年,西宁市开始规划北川河核心区生态水系及城市开发建设,结合多年治河经验,并聘请专业的技术团队,开始了将“生态水系治理、水综合管理及城市开发”融为一体的规划编制工作。

始终把生态保护优先理念摆在工作首位,在生态河道建设中充分考虑水质改善和自然河岸恢复的思路,扩大河床断面面积,形成大面积的水面湿地,并适当变化原有的水力坡度,形成生态河道与湿地湖泊相结合的连续生态水面。同时,在生态河岸景观设计中,充分考虑生态修复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恢复了较大面积的生态绿地,实现了“水综合管理”。

据了解,北川河核心段综合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化设计建设理念统筹考虑,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和自然湿地净化,使得年径流污染物削减率大于等于70%,构成多形态、丰富的水系格局,实现北川河“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目标。

清水盈盈、鸟鸣婉转、岸绿景美正是对此时湟水河最好的描述。当7月的暖阳洒向古城西宁,当人们行游或休憩的脚步停留在湟水河畔,这条穿城而过的河流正诉说着历史的悠久,也传递出人们追求美好生态环境的幸福向往。

相关新闻

一河清水向美行

“十年前,省委省政府作出了还青海人民一条清澈母亲河的庄严承诺,今天看来这个目标基本实现了,湟水河流域Ⅲ类及以上优良水质比例达到了92.9%,比十年前的35.3%提升了57.6个百分点。”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干部王雅贞指着眼前滔滔不息的湟水河说。

王雅贞自2010年参加工作以来,就一直奔忙在湟水河污染治理第一线,她亲眼见证了湟水河水质的变化,也对此有着更深刻的感触。在王雅贞的记忆里,湟水河在几十年前是清澈的,后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湟水河水体受到污染,湟水河污染治理成为新课题。

res01_attpic_brief.jpg

从王雅贞的工作经历来看,她也正好见证了湟水河一路的变化。2009年至2012年,湟水治污进入第一阶段,重点实施了截污纳管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在省政府的专项资金和西宁市、海东市、海北藏族自治州配套资金支持下,集中整治排污口730个,新建配套管网252公里,西宁市日供水能力70万吨的污水箱涵工程建成运行。同时从2009年以来,全省在沿湟流域先后共建16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实现了流域县县都有污水处理厂的目标。

2013年至2014年,湟水治污进入第二阶段。这一次,全省重点实施污水处理厂扩能提标改造及企业废水深度治理工程,西宁市、海东市等地的多个污水处理厂完成改造。随后,湟水治污进入第三阶段,我省重点实施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及流域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工程,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成为新的治理内容,并进一步提升了污水厂尾水水质,最大限度降低入河污染负荷,修复了水体水生态系统有力推动了“母亲河”水质稳定向好。

10年时间过去了,湟水河污染由重度变成中度、再到轻度,之后水质持续向优良改善。到2019年,全流域优良水质比例明显提升,民和桥出省断面水质也已达到优良。通过系统综合治理,沿湟城乡环境面貌得到很大改观,最直观的感受是,西宁城内的南川河、北川河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变成了绿色耀眼的景观河。

作为一名环保工作者,王雅贞已说不清有多少个夜晚和周末苦战在治“湟”一线。她和同事们经常到每一条支流上查看,在白沈沟、石惠沟、岗子沟留下忙碌的身影,当看到湟水河水质一天天好转,他们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编辑:逍遥客)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