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青海

旗下栏目: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广东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辽宁 湖南

在大江大河源头 构筑青海利国利民的水利网络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罗连军 人气: 发布时间:2018-12-07 14:00:28

1.jpg

坡改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2.jpg
中小河流治理亮点频显。
3.jpg
群众用上安全水。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孕育“江河摇篮”的青海,在改革开放的滚滚潮流中“因水而生、依水而兴”,蓬勃发展的水利事业,为“一江清水向东流”贡献着青海的力量。

40年白驹过隙,40年步稳蹄疾。

水利改革40年,是青海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加快转变的40年;是青海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水利建设成就令人瞩目,水利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跨越式提升的40年;是青海治水实践不断深入,对省情水情和治水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水利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治水思路不断丰富完善的40年。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水利不断翻开新的治水篇章,一个集防治水害减灾、农田灌溉、水力发电、供水保障、生态保护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水利网络已经形成。



思路决定出路。纵观青海40年波澜壮阔的水利发展进程,也是青海在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不断破解水资源瓶颈制约、不断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的过程中。

“解放前的青海,经济萧条、民生疲弊,简陋的水利设施破败不堪。”翻开《青海水利志》可以看到几乎空白的青海水利现状。

改革开放初期,青海根据中央水利工作方针,紧密结合省情水情,提出了“以中小型工程为主,大力搞好现有工程的挖潜配套,充分发挥效益”的治水思路。至此,青海踏上一波又一波的水利建设热潮。

据省水利厅厅长张世丰介绍,进入新世纪后,全省进一步明确了“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新路径。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秉持“治青方略,水为大政”的理念,确立了“东西部开源节流、南北部保护修复”的新时期水利发展思路,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系统治理,形成了“以水保生态、以水惠民生、以水促发展”治水格局。

进入新时代,青海按照中央“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略,全省将水利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不断丰富和拓展着水利工作的内涵和外延。

防洪工作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注重给洪水出路,实行综合防控、主动避让;水资源管理工作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注重水资源节约保护,建设节水型社会;水生态治理工作从就水论水向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转变,注重水陆并重、治理与自然修复结合,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水利建设工作从开发利用为主向开发保护并重转变,注重水利建设中的生态保护,推动水利绿色发展;水行政管理工作从依靠行政手段管理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科技手段转变,注重依法治水管水,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增强水安全保障能力。



40年来,青海省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支持青海等省藏区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机遇,建设了一大批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水利工程,极大提升了我省防灾减灾能力,优化了全省水资源配置格局,增强了水安全保障能力。

据统计,1978-2017年,全省水利投入达615亿元,是改革开放前28年的135倍。全省建成规模以上水利工程7800多项,初步构建了集防洪、供水、灌溉、水保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水利工程网络。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43亿立方米,较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1倍。

1996年9月,随着黑泉水库的开工建设,结束了全省无大型骨干控制性工程的历史,成为青海水利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也拉开了“引大济湟”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序幕。

2012年,青海省“引大济湟”工程三期项目西干渠建前工程在达坂山深处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青林乡奏响建设序曲,该工程的开工兴建,标志着“引大济湟”这一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三期项目开启了全面开工建设的新里程。

如今,“引大济湟”石头峡水库、调水总干渠、湟水北干渠一期工程干渠的建成运行,标志着引大通河水接济湟水河的世纪梦想变成了现实。目前,与之配套的引大济湟西干渠、湟水北干渠二期工程正在加紧实施。

2014年国务院又将我省10项重点项目列入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除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外,其余9项工程全部开工或基本建成,总投资规模达210.6亿元。

同时,全省统筹规划重点水源工程,先后建成了温泉、盘道、扎毛等69座水库,开工建设了蓄集峡、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和沿黄四大水库灌区,以及杨家、夕昌、哇沿等15座重点水源工程。

“从没想到这一辈子还能与城里人一样喝上这么甘甜的水!”2009年8月20日,青海省首家“斜管沉淀+气浮滤池”水处理工艺设备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古鄯水库水厂隆隆启动,一大早从10公里外的总堡乡赶来的李斌军老人仔细品味着一杯经过处理的水,脸上溢满了幸福。

“十二五”期间,全省先后实施了雨水集流、饮水解困、饮水安全等项目,到2015年末,全省累计解决了293.02万农牧民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基本实现了饮水安全工程全覆盖,特别是藏区六州农牧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实现大跨越。

进入“十三五”,全省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及时启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已有131.5万农牧区群众饮水标准进一步提高。目前全省农牧区集中供水率74.6%、自来水普及率61.1%、供水保证率86.6%。

先后实施了湟水流域、黄河谷地、海南台地、柴达木绿洲4个大型打捆灌区和22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以及一大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县和草原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基本建成了蓄、引、提、调结合,大、中、小、微并举的农田灌溉网络。

截至2017年底,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6万公顷,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以每年1.06万公顷的速度递增,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4965。



11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9条重要支流、73条中小河流综合治理,特别是黄河干流防洪工程建成堤防、护岸1599.9公里,大大降低了防洪保护区内128万人口、5.4万公顷耕地、重要基础设施和工矿企业的防洪安全风险。

40年来,全省水利系统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目前,全省已建立健全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和应急处置机制,建成了连接国家、省、市(州)防汛抗旱可视会商系统和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覆盖省、8个市(州)、29个县(市、区)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有效提高了防汛指挥调度能力。

据统计,全省干旱灾害损失率由1986-2005年间的年均8.16‰降为2006-2017年间的1.0‰,洪涝灾害损失率由年均9.26‰降为2.05‰。

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实现了省、州(市)、县(市、区)三级行政区全覆盖,全面完成国家下达全省“三条红线”目标任务。

目前,全省统筹推进农业、工业、城镇生活等领域节水,发展管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87万公顷;西宁、格尔木、德令哈三市被命名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全省用水总量过快增长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35提高到0.4965,用水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

2017年底,青海省在全面建立了河长制基础上,2018年又在境内常年水面面积1平方公里及以上的天然湖泊和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一并实施湖长制。目前,全省5925名河湖长全部“上岗”,其中河长5629人,湖长296人。

从持续开展7个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实施了黑泉水库等28处城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到全省46个重要水功能区监测覆盖率达100%,71个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监测实现全覆盖。2011-2017年,省内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率由75.8%提高到86.4%。由单一财政预算内拨款,逐渐转变为财政拨款、国债、水利建设基金、以工代赈、政策性贷款、利用外资等多种形式,初步形成了以政府投资为主导、金融和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利投资新格局。

累计投入水土保持资金24.3亿元,实施了小流域治理、坡耕地改造、淤地坝建设等一批水土保持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222.04平方公里,是改革开放初期治理面积的6.19倍。

全省5555项应改工程全部明晰了产权,98.1%的工程明确了管护主体。

当前,“引黄济宁”、“三滩”引水生态治理、柴达木盆地水资源配置、“引通济柴”等重大工程前期工作正加快实施,全省水资源调控能力弱的“瓶颈”制约正在得到有效缓解。

肩负重大责任,重塑青海价值。作为我国乃至东南亚重要的淡水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安全屏障区的青海,为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全省齐心协力大做水利文章,一幅水生态和谐画卷徐徐展开。


水韵华章 逐梦江源

4.jpg

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隧洞全线贯通,大伙儿喜笑颜开庆完工。

兴水治水,水利工程是基础支撑。

过去,青海底子薄,水利投资小,结构单一,水利工作只能保障民生最基本的需求,重在防洪、灌溉和人畜饮水方面的小工程。谈不上大项目,大手笔,更谈不上水生态文明之美,水的高级形态只是一个梦。

40年过去,随着青海水利改革发展的水平和总量不断提档升级,内涵和层次也不断丰富,水利工作在青海绿色发展及“中国梦”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日益凸显。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东西部开源节流、南北部保护修复”以水保生态、以水惠民生、以水促发展的治水实践,使人民群众获得更多实惠。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等重点地区水土保持、水文监测得到加强,水土治理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水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

现在的青海,水利投资劲力沉稳,“引大济湟”等一批补短板、强后劲的水利重大工程加快建设,“三滩引水”“引通济柴”“引黄济宁”等一批新项目正“应运而生”“脱颖而出”。

现在的青海,河道成了水生态文明风景线;大型水利工程积蓄着发展的巨大能量;节水灌溉设施星罗棋布,遍及乡间田野;良好的水资源保障使河湟两岸城市群繁荣发展。

现在的青海,安全饮水工程,惠及农牧区百万群众;水利风景区,缀满三江大地;五大生态版块,水土保持绿色绵延;河湖长制给了每条河流一个清澈的承诺;水科技、水文化正翻开新的篇章。

(逍遥客)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