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台湾

旗下栏目: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广东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辽宁 湖南

湿地×艺术×部落 交织生态与环境韧性的智慧

来源:环境资讯中心 作者:廖静蕙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9-11 16:30:04

从地底岩壁冒出来的涌泉清澈,真想挑给在田边辛苦工作的家人喝!从地底冒出来的水,有如一朵花,清澈凉爽。鲁碧‧司瓦那将儿时和家人在农事中的记忆,利用麻绳、宝特瓶等材料,创作「涌泉之花」,在台11线63K岩壁上开出朵朵花儿,铭记的那股清流带给家人的喜悦。

43791171194_828676cd8d_b.jpg

鲁碧‧司瓦那以涌泉之花诉说过去粮食生产的辛苦,以及凝聚的家庭动力。花莲林管处提供

那一段挑水走在田埂路上的儿时记忆

「2018森川里海湿地艺术季」8月26日在滂沱大雨中开幕,与今年的主题「流」所诠释的环境议题相互辉映。艺术家以此主题,诠释几崎、复兴、新社、港口等四个依傍着山海生活的部落,如何面对环境的挑战,又如何在传统生态知识中增加环境韧性。

此次有4位来自台内外驻地创作艺术家,与9位创意提案艺术家,分别于4部落、为期一个月的驻村创作,「涌泉之花」是其中一项创作。

Nem nem 在阿美族语代表从地底冒出来的水,也就是涌泉的意思。他还是小学生时,家里种田,插秧割稻非常辛苦,小孩能帮家人做的事情,就是用竹筒到田边裂隙处装水,他还记得装着水的竹筒重量,背着竹筒走在看似漫长的田埂上,这些辛苦都在大人收到挑来的水,发出的那一声whoy的欢呼声中遁形,那种愉悦的心情,化成岩壁的上的涌泉之花。

鲁碧‧司瓦那将这个概念连结到水稻梯田复育,也想表达过去清澈的涌泉是否依旧,以此引发观看者的共鸣。他所使用的素材包括废弃的宝特瓶所剪成的透明线条,平时不易发现,只有在阳光下依稀闪耀着光芒,有如不时提醒观看者,消费主义衍生的这些无法分解的废弃物,不会因为看不见而消失。

田里的稻子都收割了,那么就在田里建造一栋织布机工寮吧!中原大学设计学院原住民专班7位师生,两个多月住在港口部落,透过访谈耆老学习生活在港口的智慧,以及依据当地森林特色,一草一木在休耕的水梯田上搭建起达鲁岸(talo'an)。

一边看海编织心事

达鲁岸(talo'an)是阿美语的译音,意思是农田中供休憩或供农事使用的场所,在阿美族具重要象征。指导老师卢建铭说,这项创作以《地景织造 talo'an》为名,意图重新找回女性在达鲁岸的位置与角色,透过织布机将部落生活的景致,织入作品中,还原图腾原始意涵。
「talo'an是阿美族的地景,既然是地景,很多功能需重新定位。」

「这两个月观察到,田里工作的都是女性,女性在部落每件事都做、角色变得全面化,因此设计贴近女性所需的工寮。」卢建铭说,达鲁岸是家庭概念的延伸,而田里的生活也不见得都是生硬的劳动,它也可以是一个教育学习、生活的场域。因为强调女性的地位,因此以编织,田边照顾的生活为主轴。

43598722905_3cd777e79a_b.jpg

卢建铭作品《地景织造 talo'an》强调阿美族女性在象征地景中的角色。摄影:廖静蕙

「我们将家里常用的织布机搬过来,变成传统休息的地方,让一对夫妇和两个小孩可以活动的规模。」织布机放梁下,形成开放空间的隔间效果。梁柱的安排也都虑及不挡到织布时观看的视线,彷彿在开阔的树下看海。

两个月生活在港口部落的印象和经验,透过织布机言说。他们将稻米、红藜,这些当地作物织入布中,之后还会利用布绳,加上野生芦竹编织。这些编织夹织植物是有意涵的,织布到一个程度,会以几何化形成象征图形,就是所说的图腾。现在所做的,是还原回原始阶段,让学生体会象征符号背后的意义。

29570691817_3d5119ce12_b.jpg

卢建铭让学生将环境外围的作物、原生植物夹织,是传承先人记录生活的方式。摄影:廖静蕙

部落整体环境基础是海蚀、岩壁、海阶、冲积扇,经过长期冲刷,留下的礁岩、悬崖,前卫植物如台湾芦竹先攀住岩石进驻,紧接着是蕨类植物,例如傅氏凤尾蕨、铁线蕨,当台湾芦竹的须根串联使得许多爬藤植物跟着攀上,也带来沾黏的泥土,所以棱果榕、台湾海枣、林投跟着攀升。织入芦竹,目的是提醒前卫植物的功能,短暂保护海峡之后,功成身退、不易得见,却十分重要。

talo'an:与森林共生的确据

除了织布功能,透过简易的楼梯,可以达到屋顶晒东西。构成楼梯的是花莲林管处提供的台湾杉疏伐木,达鲁岸的构造以构树、银合欢为基底。以芦竹属的茎杆做成的床,既耐用又凉快,足以耐受九个太阳发威;建筑物件的安排,都考虑阳光照射的角度,在不同时间都有遮荫之处。

卢建铭解释,学校的训练是让学生自己伐木,自己盖房子。伐木的过程才知道森林的样貌,怎么调整林相。例如,低海拔以樟楠群丛为主的林地,就取构树,让地表樟楠树苗得以更新、茁壮;私人农地废耕靠近路边的边缘地常有银合欢入驻,取材就以银合欢为主。就地取材并兼顾林相经营。

「搭建达鲁岸的过程,也象征着森林的经营。」他们在学校的土地,融合森林经营管理的概念,学生从草地开始经营,经过5~6年慢慢形成多样化的森林,在这过程也消弭人和自然的冲突,展现人与自然原本就相互依存的关系。

问及屋顶何以未如传统般使用茅草?卢建铭说,一方面是这个季节正值丰年祭,族人大量使用茅草之际,占用茅草资源一方面不合时宜,再方面,若不谈茅草的生态意义而用之,只是流于形式主义。茅草是裸露地的先驱植物,了解这些原理后,卢建铭认为,以自己的土地累积茅草,再用来搭屋顶,会更符合传统精神。

阿美族对于传统的诠释是指来自祖先的、老人讲的以及未来的,是往前走,但不能没有脉络,如何接续、遇到新处境该怎么以传统智慧面对,因此对于原生材料的取用,有很多讨论,辩论;即使是工业材料的使用,也是同样的态度,例如此次使用的布绳,它是成衣业剩下的布边,原本是废弃物,但是变成布绳之后,成为农渔村常常重复使用的工具。

无论达鲁岸或织布机的设计,都兼顾易于搬迁的特性,因此结构简易。若在此地使用状况良好,则考虑复制,而且卢建铭开放设计版权,欢迎族人复制,看看能不能因此形成人文地景。「达鲁岸的创作是视为地景的一部份。」

此次参与创作的原住民专班学生共有六位,卢建铭特别挑选阿美族学生参与,只有一位是布农族。他认为让阿美族的学生,跟着部落长辈学习,是最好的知识传递。其中一位学生,今年毕业后获聘到村落任教,继续与部落讨论达鲁岸的功能,恢复阿美族这个具象征性的地景。

艺术必然与环境共生共存

石梯坪海稻米秋收后启动的湿地艺术季,迈入第八年。今年除了传承阿美族「米粑流」互助而后美好的精神与文化,进一步思考《里山倡议》中的「森、川、里、海」的环境多样性,融入在艺术创作中。主办单位林务局花莲林区管理处表示,希望透过艺术的力量、当地人民的智慧以及社区的资源,共同振兴当地农村的面貌。

过往艺术季透过艺术创作,表现东海岸水梯田复耕与部落文化中山川壮阔之美。然而原住民文化与大自然共生依存的生产模式,是出自巧妙权衡自然资源与灾害控管的结果。如果不能理解自然界带来的挑战与威胁,我们无法充分认识现有湿地生态与生产的可贵,更有可能过度美化与简化共生模式的内涵。

《地景织造 talo'an》共同创作者:林冠诚 Kacaw、曾信毅 Kasirawi、戴念华 Piyaw、潘怡君 Kaying、哈拿崮 Hanako、胡季莛 Yoliko。

(本文字体已经过繁简转换,编辑:James)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