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台湾

旗下栏目: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广东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辽宁 湖南

沙氏变色蜥入侵18年 抓数百万只仍不够 公民科学家入阵协力

来源:环境资讯中心 作者:廖静蕙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9-18 15:11:58

外来入侵种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沙氏变色蜥入台已达18年,陆续攻占嘉义、花莲以及新竹原生蜥蜴栖地。嘉义县政府以收购制度,奖励民众移除,10年耗资1049万,移除160多万只沙蜥,但数量远低于实际入侵数量。最近召开的全国农业会议也将目光聚焦于外来入侵种防治,和台湾处境相似的日本学者也认为,入侵种防范需跨部会整合、全民有共识。

30879417258_cf6673ed6e_b.jpg

沙氏变色蜥蜴辨识雌雄的关键在于喉囊。摄影:廖静蕙

移除外来种:一场持续的抗争

沙氏变色蜥(Anolis sagrei)原产于古巴、巴哈马等中美洲岛屿地区,2000年进入台湾,首站嘉义县水上乡的三界埔,2008年于花莲七星潭地区也发现野外族群2014年在新竹也发现沙蜥的踪迹。

9月初,东华大学两栖保育研究室团队带着来自嘉义、台北,以及日本学者专家,前往七星潭工业区周围一处次生林里,现场观察沙蜥族群。下车没多久,就有沙蜥跳到车上雨刷上,几位专家随手就抓到数只,显示当地族群密度高,对人没有戒心。

研究人员展示在此设置的陷阱,每周收一次,大约捕捉到2只沙蜥,甚少有原生蜥蜴。2008年七星潭发现沙蜥,2011年启动监测,因此未能比较入侵前生物相,这几年监测结果,原生蜥蜴数量确实减少。2011年调查,原生蜥蜴种类还很多,现在只剩下3种。

来自琉球的角田羊平(Yohei Kadota)是日本环境省合作厂商,业务项目是移除日本法定的入侵种。他拿出计算过长度的胶带,沾黏于树枝上,不多久就黏到沙蜥。黏胶性质是黏鼠板黏剂原理,在日本常用来对付入侵的绿变色蜥(Anolis carolinensis)。不过这类的陷阱,担心黏到非标的物种,如石龙子、攀蜥,只是此处已经很少有原生蜥蜴。

10年1049万 沙蜥扩张挡不住

嘉义长年来以回收奖励移除沙蜥。真理大学讲师庄孟宪多年来与林务局合作移除控制入侵种沙蜥经验,他统计2008年到2017年十年间,奖励移除的结果,共移除1,618,588只、10,494,075元,平均每只移除成本6.5元。

44750197361_3fc31eca1f_b.jpg

沙蜥奖励移除成效。资料来源:农委会林务局

今年承接计划的嘉义大学生物资源学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陈宣汶指出,嘉义回收奖励花了很多经费,几年评估下来,若要有效移除,一年要移除上百万只、约1/3。

庄孟宪依据国际评估外来种发展阶段指标,认为嘉义公园处于第四阶段「外来种呈现广泛性分布但仍属不常见;或族群丰度(或密度)占优势但仍处侷部性分布」1,因此围城在原地是重点,不要有机会溢出。他建议比照日本,将每年奖励移除的经费,转为劳力外包。

陈宣汶指出,嘉义沙蜥分布的核心地区,完全移除的机率不高,而以包围不让它扩散为主;控制移除策略包括民众通报,尤其针对新发现地点采取根除。因此若以数量计价来评估移除成效,核心区因子量密集,相对于新兴地区密度低却需掌握实时根除来得容易,却无法反映现况的迫切性。

另一方面,沙蜥往外扩张的管道必须彻地清查阻绝。初步推论苗圃土壤因沙蜥产卵、枯枝落叶中无意间夹带隐藏的沙蜥,都可能随着园艺需求移动2。研究团队进行了苗圃区域族群复查。去(2017)年在中埔乡45个区域进行调查,20处发现沙蜥,占比约四成。今年重复相同的实验,总共调查60处、23处发现,也约占四成,其中3处密度较高,其他呈现零星、跳岛性分布。

研究人员尝试不同的移除实验,例如可弹射橡皮筋的枪、徒手捕捉、使用黏鼠板黏胶陷阱。结果显示橡皮筋枪移除效率虽好,但人力成本高;黏胶陷阱未见明显下降效果。另外,在树干上涂抹黏胶或以插有黏胶的竹竿,抓到的大多为雄性个体,因为牠们会爬上树干展示自身。

42940017220_2bec5ac534_b (1).jpg

以橡皮筋打昏沙蜥后捕捉,效果虽好,人力成果相对高。摄影:廖静蕙

移除人力借重于志工系统,结合公民科学概念,嘉义公园是移除重点区域,在这里族群已经不像一开始高,而且越来越难察觉,因为沙蜥对于人类的警觉增加了,只要看到人靠近就会躲开。

借助志工人力 群策群力防沙蜥

陈宣汶建议,外来种移除活动可考虑夜间举办。白天沙氏变色蜥活动能力强,没有足够工具和一定技术难以捕捉。夜间较容易找到休息中的沙蜥,趁着公园运动人口多,顺便介绍夜间生态,让民众了解市区公园也能有很丰富的生态环境。除此之外,配合大学部入侵生物学、保育生物学等,高中生物研究社团等,事先对有兴趣学生进行较充足的行前训练。

庄孟宪在脸书上成立「群策群力防沙蜥」社团,期借助网络社群力量,经营伙伴关系,增加帮手。经营至今找出一些点位,但并非每个点都会扩张族群。

此外,他也针对不同社群盘点,例如嘉义县教师研习,除了授课也会设计调查方法,实际的物种辨识,并因此能设计到课程中,很多老师是受派参加,认为自己学校没有,但上过课不久都回报发现。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童,不只教怎么抓,还加入科学观点。过程牵涉到生命权的议题,生命权是否因外来种的身分而操之在手上,这部分就必须加入环境伦理的价值,说明外来种对于原生物种的影响。中学生则透过网格的设计以及控制密度,进行试验研究,让他们统计,了解其差异。这在台湾义务教育显得珍贵,因为甚少有机会实际操作科学理论。

苗圃业者担忧背负外来入侵种的污名,但多数苗圃业者表示,若能提供方便有效的方式,愿意配合。

移除外来种并不是让人愉快的事情,而是基于尊重生命、维系生态权而行使的权力,专业志的工训练十分重要,避免误判、误杀。

「培养外来种控制,必须要有科学观和环境伦理,从愿意关心环境生态着手,很难一开始就让民众愿意动手。」庄孟宪认为,移除外来种不该只是政府买单,公民也需付出一些责任。

七星潭经验:除草剂无助减少沙蜥

沙蜥分布多为人为开发,高度干扰区域;若为植被较完整之次生林或果园,密度和分布机率较低。

44700558262_94945947b2_b.jpg

七星潭工业区周围开阔的土地,是沙蜥会利用的栖地。摄影:廖静蕙

花莲沙氏变色蜥控制现况    东华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学系副教授杨懿如这两年透过监测推估,七星潭沙蜥数量,约一百万只。调查栖地利用,最喜欢开阔的地方不要有草,而成蜥幼蜥母蜥栖地利用有显著差异。

51%公蜥利用树干,幼蜥和母蜥利用的程度较低。25%公蜥会利用1公尺以上的地方,幼蜥和母蜥利用地面的比例比公蜥高。可可椰子棕梠树都有沙蜥入侵,棕梠园之处都有分布,其他地区尚未发现。

研究团队针对野草管理进行比较,2013年8月在草不高的空地,纪录数量约30多只的沙蜥;2014年草长高后,记录到12只;研究团队发现,遮蔽度增高,族群数量越下降,尤其是芒草高于两公尺之处不见沙蜥踪迹。此外,使用除草剂之后,4~7月没有沙蜥,8月药效过后可以到25只。喷药之后,地面更加开阔,更适合沙蜥活动。

沙蜥的存在对鹿野草蜥可能有竞争关系。实验室内研究,鹿野草蜥遇到沙蜥会闪避。七星潭四个样点的调查,两个记录到沙蜥之处,多位于工业区附近开阔的草地,沙蜥密度高,鹿野草蜥则少见;遮蔽度高之地,就没有沙蜥立足之处,蜥蜴多样性相对高,白斑石龙子,裂纹石龙子都可目视。

30879421488_2563cd9f69_b.jpg

七星潭研究人员设置的陷阱。摄影:廖静蕙

另一处新增点位是2014年于新竹一处景观餐厅发现。新竹市政府委托单位田野风情自然工作室负责人张登凯表示,该景观餐厅幅员不到一公顷,今年4月调查结论与嘉义、花莲调查的一致,偏向人为干扰区,茂密的丛林区是其区隔。当地原生蜥蜴仍居上风,仍需持续监测调查。

外来入侵种除不尽,跨部会整合守护生物多样性

台北市立动物园助理研究员陈赐隆表示,七星潭数量密度这么高,可想而知要完全移除是不可能。外来种移除已知的数量,都是冰山一角,实际数量一定远超过这些已知的数量。台湾运用志工系统,自发性移除值得肯定;若单纯靠政府编预算移除,只要经费一停,三到五年又会恢复原来数量。

虽然一些专家对外来种控制移除表示悲观,不过甫于8日落幕的第6次全国农业会议,其中一项结论针对外来种议题,「整合外来入侵种之调查、监测及教育倡导,建构中央与地方防治协作平台,强化分工处理体系,发展多元防治移除机制,增进风险管控。」能不能提升全民防堵外来入侵种的意识,有待观察。

日本专家户田光彦建议,成效不是看移除只数,而是分布面积减少,希望多与台湾情报交流。太田英利强调教育的重要,日本国家以及地方自治等生物多样性委员,教育部门从未参加。自从神奈川县开始有教育部门参与,逐渐感受到对于生命伦理的印象是错的。他建议不管是政府部门或学校,要增加横向联系。另外,对于外来入侵种一旦锁定对象,就要好好研究才能采取对策,在尚未全盘了解前不宜贸然处理。

(本文字体已经过繁简转换,编辑:James)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