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西藏

旗下栏目: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广东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辽宁 湖南

2019年西藏土著鱼类人工繁育正式启动

来源:西藏商报 作者:李海霞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3-14 11:28:51

日前,西藏自治区农科院水产所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专业技术人员,已进驻拉萨市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水产养殖基地,开始进行尖裸鲤及巨须裂腹鱼的繁殖工作,标志着2019年西藏土著鱼类人工繁育工作正式启动。

保护多样性 开展增殖放流活动

3月13日上午,记者来到自治区农科院水产所,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围着鱼池忙碌。“这是尖裸鲤,用来增殖放流的。”自治区农科院水产所王金林告诉记者,“今年我们计划增加尖裸鲤的放流数量,预计为20万尾。”尖裸鲤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同时也是全区特有的鱼类,其生态地位仅次于黑斑原鮡。

记者看到这些是刚破膜的尖裸鲤鱼,据说还要经过几个月的生长才能被放流。“截至目前,今年我们已经获得尖裸鲤受精卵20万粒,巨须裂腹鱼仔鱼5万尾,可以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自治区农科院水产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这些鱼的特征,接下来要依次进行繁育,为增殖放流做准备。”

接下来,技术员还要繁育双须叶须鱼、拉萨裸裂尻、异齿裂腹鱼和拉萨裂腹鱼等西藏土著鱼,繁殖期将持续到5月份。之所以繁育土著鱼是因为近年来受栖息地破坏、外来鱼类入侵等因素的影响,它们的自然资源量明显下降,并出现个体小型化的趋势,因此急需开展种群保护与恢复。

全区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且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但是长期获取必然会导致资源匮乏。为此,我区每年都会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在推动渔业资源恢复的同时,保护了水生生物的多样性。“通过增殖放流等方式来‘反哺’渔业资源,可保证我区渔业资源的多样性不被破坏。”自治区农科院水产所刘海平博士介绍。

为保证存活率 计划放流2龄本土鱼类

“今年我们计划增殖放流150万尾左右,希望与去年持平。”自治区农科院水产所相关负责人介绍。

去年全区首次在拉萨河开展了标记鱼类增殖放流活动,一方面宣告了全区增殖放流效果评估自主研究的全面启动,增加了增殖放流活动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也为全区其他地区的增殖放流活动积累了经验。记者了解到,今年我区将会继续开展标记鱼类增殖放流。

“标记鱼类的目的主要为评估鱼类标记方式在增殖放流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查明人工标记鱼类放流后的存活、生长和扩散情况;结合标记鱼类回捕情况和鱼类野生种群的变动情况,综合评估拉萨河增殖放流活动的效果,以便为下一步增殖放流活动的改进提供依据。”自治区农科院相关渔业专家表示,“根据去年回捕情况来看,放流后的鱼还是很适应野外环境的。今年我们计划标记10万尾。”

什么叫标记鱼类呢?其实,就是在放流前,工作人员会在每一尾鱼身上打上两个特殊的标记,分别为头部的荧光标记和背部的T型标记,均是当今国内外普遍应用的鱼类标记方式,其中,荧光标记是将荧光颜料注射在鱼体透明或半透明的组织(如头部表皮、鳃盖表皮)下方,肉眼可见,且标记创口很小;T型标记为体外挂牌标记,通过挂牌上的编码,可以实现对放流鱼苗的个体识别。

“为了保证存活率,今年我们还计划放流一部分2龄的西藏本土鱼类。”刘海平介绍,“以往放流的都是1龄的。”

(编辑:逍遥客)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