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濒危物种

旗下栏目: 土壤修复 濒危物种 林业矿业

从隔断到连通:恢复秦岭野生动物栖息版图

来源:西安日报 作者:庞乐 李晓莉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9-19 09:19:41

1.jpg

▲大熊猫“楼生”抱着幼仔。

一只大熊猫突然出现在镜头中,车灯扫过肥硕的背影,它迅速消失在道路边。

“大熊猫横穿公路意义非凡。”专家认为,以往野生大熊猫不大可能出现在公路附近,被板房子镇群众拍到正在横穿108国道的这一只,对秦岭濒危种群扩散和交流作出了新的注解。

野生动物是反映生态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秦岭野生大熊猫从过去难觅踪影到频频现身,金钱豹带崽“散步”,金丝猴种群不断恢复,羚牛、林麝、斑羚、红腹锦鸡等珍稀物种先后被红外相机抓拍到。

正如保护区工作人员说:“栖息地生态环境如何,野生动物的活动能说明一切。”

种群数量增长  栖息地却缩小

人类活动对动物种群的影响不可轻视,这在数次野外调查中也得以印证。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曾联合在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一系列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工作,专家在《秦岭脊椎动物致危因素分析》中指出三种主要致危因素:

大规模人类活动如采伐、区域环境变化如公路等建设导致栖息地破碎化并减小,有的直接造成动物种群数量减少;野生动物(及其制成品)用途广泛、使用价值高会直接导致种群个体常被非法捕捉和猎杀;生态旅游、化工厂建设、农药的大量使用不同程度影响动物生存环境变化,潜在或直接威胁动物栖息地质量和种群数量。

对林区而言,最大的威胁是基础建设和非法捕猎。

以秦岭大熊猫为例,陕西省先后进行过四次大熊猫种群调查,最新的“四调”结果显示,陕西秦岭大熊猫约345只(不含幼体),占全国18.5%,栖息地面积36.06万公顷,潜在栖息地面积24.46 万公顷,涉及5市11县。

好消息是,与10年前相比,野外大熊猫种群数量增幅26.4%,超出全国平均增幅9.8个百分点,为全国最高。种群密度为0.096只/km2,较“三调”增高了23.1%,超过全国0.072只/km2的平均密度。

2.jpg

▲活跃在栖息地的金丝猴种群(红外相机拍摄)。

危机也伏于此。种群数量在增长,但栖息地却在缩小:由于人类活动影响,秦岭大熊猫被隔离为6个不相连通的局域种群。此外,分布区域内的公路、水电、矿产开发以及旅游等活动加剧了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的破碎化程度。

专家认为,大熊猫栖息地斑块化和质量下降,一直是影响大熊猫生存和种群繁衍的主要因素。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秦岭大熊猫栖息地主要被道路、村庄等割裂成6个相对孤立的局域种群,主要分布在青木川、太白河、牛尾河桑园坝、兴隆岭、天华山锦鸡梁、平河梁等六大栖息地。

其中,2个核心种群扩散困难,种群内部竞争压力加大。横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08国道对秦岭主梁附近活动的大熊猫等野生动物造成明显影响,原本整块的大熊猫栖息地被隔断,导致公路两侧原栖息地面积最大的兴隆岭居群与天华山居群隔离,严重阻碍了种群基因交流与扩散。

“由于长期以来受农业生产生活、道路交通建设等人为因素影响,秦岭野生珍稀物种,特别是大熊猫栖息地连通性不足、呈破碎化,物种分布面积萎缩,种群发展扩散受到制约。”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齐晓光说,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是保护野生动物最有效的方法和关键性的措施,不仅能促进野生动物种群的生存和扩大,而且能使区域中其他自然资源得到保护,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工生态通道  连通自然生境

秦岭,物种栖息地再度受到重视。

2013年起,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观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同开展了一项调查:对108国道秦岭隧道废弃公路两侧区域大熊猫等野生动物活动情况进行监测、分析。

起初,研究人员忧心忡忡:该区域在上世纪80、90年代遭到高强度采伐,竹林被严重破坏,大熊猫栖息地质量下降。秦岭隧道贯通后,沿原路观光的人员进入该区域,原废弃路段并未完全得到有效保护,对野生动物的干扰和威胁仍然存在。同时,当地社区群众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没有大的改变,薪材需求量大,对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的压力很大。

3.jpg

▲野生动物利用废弃公路进行迁徙(红外相机拍摄)。

实际状况是,2000年5月,秦岭隧道通车,原翻越主梁路段废弃后人为干扰已经降低,随着保护区逐年加强管理,区域植被得到部分恢复。同时,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将该区域列入秦岭大熊猫重要生物走廊,实施了相关生态监测和恢复项目。

“大熊猫是一个典型的伞护物种,保护大熊猫不仅仅是保护这一个物种,而是一并保护大熊猫栖息地内的其他物种。”陕西省动物研究所(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副所长王开锋说,伞护物种就是选择一个合适目标物种,这个目标物种基本综合了其他种类生境需求的信息,能涵盖一定区域内其他物种的生境需求。那么人类对该物种的保护措施,事实上也就为其他物种提供了保护伞。

在108国道秦岭隧道区域,相关机构分三期开展了大熊猫栖息地有效管理项目,建立大熊猫走廊带,在野生大熊猫经常活动和易于通过的地段,采用人工生态通道工程连通公路两侧大熊猫自然生境;在大熊猫走廊带公路两侧及林中空地,栽植大熊猫主食竹种秦岭箭竹,同时开展以森林抚育更新、种植原生树种为主的植被修复,增加大熊猫食源。

这为修复破碎的栖息地,连通因108国道阻隔的大熊猫天华山种群和兴隆岭种群提供了可能性,增加了种群间交流的机会。

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田文勇说,通过社区共建、宣传教育、野外监测等活动,支持当地开展中蜂养殖,推广清洁能源使用,大幅减少村民生计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还通过开展公众教育、宣传培训,提高了保护意识。

植被繁盛如初  动物通道重现

今年纪念切尔诺贝利事件的文章中有一句话:人类离开后,动植物生活得更好。

这句话似乎算个“法则”。2015年秦岭生态廊道开始建设,108国道翻越秦岭梁的老路禁止通行并采取保护措施后不久,植被繁盛如初,重新成为动物通道。

4.jpg

▲108国道秦岭梁公路废弃段。

位于108国道沿线的板房子保护站于2013年6月开始布设红外相机,截至目前共布设红外相机40多台。经过几年拍摄,陆续收集到红外相机照片10万余张,其中拍摄到野生动物种类21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2种。共监测到十几种野生动物利用生态走廊带进行迁徙。

2009-2011年监测到11种野生动物利用走廊带,合计156次,遇见频次最多的动物依次是小麂,野猪和鬣羚,分别是38次、32次、22次。其间,108国道秦岭梁隧道正式通车。

2017-2018年监测到15种野生动物利用走廊带,合计1207次,遇见频次最多的动物依次是野猪、羚牛、金丝猴、小麂、毛冠鹿,分别为569次、182次、96次、89次和70次。有两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拍到。

对保护区而言,最重要的瞬间有两次:2015年11月19日,红外相机拍摄到金钱豹带幼崽的视频;2018年5月29日晚9时许,板房子村民在108国道K1457+138m附近,拍摄到大熊猫横穿国道。

野生动物种类逐渐增多,动物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这样的发现激动人心。

与此同时,生态恢复项目在继续实施。2016年,秦岭梁生态廊道建设项目实施栽植秦岭箭竹及竹林复壮46.7公顷;2018年,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生境项目实施恢复生境2.2348公顷,栽植大量油松秦岭箭竹混交林。

田文勇表示:“对大熊猫栖息地生物走廊带的管理,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多方面进行综合管理,特别是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环境,采取不同的生物工程措施,并加强对这些区域的管理,这样它才能起到真正的走廊带作用,逐渐消除大熊猫栖息地的破碎化,促进大熊猫种群的发展壮大。”

保护区在不断加大自然资源保护力度——2018年西成客专供电线路植被恢复;引汉济渭工程植被恢复;定期开展反盗猎行动、清山清套行动、打击秦岭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等各类专项行动,每月常规巡护、入户宣传、林政执法、科研监测。

“今年将实施50000平方米生态恢复,保护潜在栖息地,促进秦岭野生动物种群发展。”田文勇说,通过维护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系统,保持并促进森林景观的完整性和水源涵养能力恢复,从而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面积,提高栖息地质量。

保护区一位巡护员说:“最自豪的就是听到人说,秦岭是野生动物生存繁衍的家园。”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