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濒危物种

旗下栏目: 土壤修复 濒危物种 林业矿业

千万别认错 容易与斑腿树蛙混淆的布氏树蛙

来源:环境资讯中心 作者:谢伯鸿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6-01 15:10:54

夏天晚上,行走在自然谷伸手不见五指的水池边或探查果园的蓄水池,常常会听到“达、达达”的敲击声……越来越近……。嘿!我现在要讲的可不是山野鬼故事,而是本周的自然谷之星的介绍。这声音不是鬼魅的低语,而是夏夜小精灵“布氏树蛙”的求偶叫声。

布氏树蛙是普遍分布于台湾浅山环境的蛙种,虽然平时居住树上较难发现,不过在热情奔放的夏天,它们会聚集在水池边的植物上面或是有遮蔽物的地上勤奋高歌,以争取雌蛙的青睐。夜间池边达达的敲桌声,伴着面天树蛙“滴滴滴”哨音和拉都希氏赤蛙、贡德氏赤蛙、黑眶蟾蜍……等蛙族们的鸣唱,交织出一曲自然的交响乐。在林间停下脚步静静聆听,伴着微溼的林间凉风,这可是夏天特别限定的享受呢!

相较于人类的享受,对布氏树蛙来说可没有那么悠闲,在雄多雌少的状况下,此时每个水池及溪沟都是一级战区,往往在雌蛙现踪时,雄蛙都要蜂踊而上,你推我挤地想办法抢到交配最佳位置。好在它们可以接受一妻多夫的现象。在产卵时,雌蛙会找个紧临水域的枝条一边排出卵子及黏液,一边用后脚努力地踢,为的是将空气及雄蛙或雄蛙“们”的精子打入黏液形成卵泡。

夏天的夜晚常常可以在自然谷披萨窑平台的水池上看到黄色的卵泡。每次观察卵泡时,就会觉得妈妈的智慧很重要。聪明的雌蛙会将卵泡打在水池正上方的枝条,在下雨或是小蝌蚪溶解卵泡时,就可以顺势的落入水中生活,但是也常常观察到有些卵泡的正下方竟是平坦的泥土地,令人不禁为卵泡中小蝌蚪们担忧。

 49944732937_d1cd6402f2_b.jpg

小小蓄水池一角就有三只树蛙,可见交配竞争多激烈了。摄影:谢伯鸿

49944439631_c3ee956e14_b.jpg

尾巴还没完全消失的布氏树蛙小蛙,布氏树蛙能否存活,母蛙产卵的位置是关键,此外卵泡若被蝇类产卵也会大大降低卵的孵化率。摄影:谢伯鸿

布氏树蛙还有一个为人熟知的名字“白颌树蛙”。顾面思义,它的下巴是白色的。我们可以用它砖红色的颞褶及褐色带纵斑纹的体色去辨识它,另外还有一个有趣辨认特征就是:布氏树蛙戴了一付黑色镜架的无框眼镜并且穿着骚包的黑色网袜。每次蛙类课程放出它穿网袜的照片时总是会引起学生大笑,因为这个特征实在太有意思了。

49943935623_f59426008c_b.jpg

黑色的无框镜架,身上的纵纹是布氏树蛙辨认的特征,虽然照片不够明显,但依稀可以看到后腿上的黑色网袜。摄影:谢伯鸿

随着国际间贸易交通发达,有许多海外偷渡客乘坐人类的交通工具进到台湾,这些偷渡客进到台湾后,若大量繁殖并且对台湾的生态造成危害,便会被我们称为“外来入侵种”,而斑腿树蛙便是蛙界中最有名的入侵种之一。

斑腿树蛙于2006年被发现,一开始它们在中部现踪,随着植栽的运送逐渐向北扩散。它的外型、食性及生活环境与原生种的布氏树蛙几乎相同,其倚仗较强的繁殖力,入侵布氏树蛙的生活环境,与原生种的布氏争夺地盘,并捕食其它较小型的原生种蛙类,因而严重影响原生种生物的生存。现在台湾的中部及北部几乎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踪迹。为了抑制这个外来客的扩张,每年专家学者都会带着志工到各个栖地进行斑腿树蛙监测及捕捉。

虽说两种蛙类长得很像,但部分特征有差异,除了斑腿树蛙“嗄嗄嗄”连续叫声与布氏“达达达”敲桌声有所不同;外型上斑腿树蛙背部的“X”或“又”型纹路,也与布氏树蛙的纵向条纹不一样;此外斑腿树蛙的后腿内侧比较象是黑底白点,而布氏树蛙的后腿内侧则是白底黑网。

虽然我们可以利用上述的特征分辨两者,但还是有不少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型态,因此如果想要协助移除外来入侵种斑腿树蛙,建议还是有经验专家带领以免误杀。虽然不建议自行移除,但如果你在野外发现疑似种,欢迎向林务局或是脸书“外来种斑腿树蛙监测社团”通报,一起为台湾的环境尽一份力。

49944439696_c2de05a9b7_b.jpg

布氏树蛙是个可爱帅气的生物,然而它的生存有赖大家共同协助控制外来种的数量。摄影:谢伯鸿

蛙类小知识:两栖类的过渡性 

地球生命的起源是来自海洋,经过漫长的演化历程,动物才慢慢地在陆地现踪,然而从水里改至陆地上生活要克服的问题可不少。而两栖类生物便是这个演化的过渡型态。在演化上第一个要克服的就是介质的不同:两栖类在生活史上,幼时在水中生活以鳃呼吸,而成体则改到陆地生活,以肺、皮肤及口腔内膜进行气体交换。在陆地上的生物为了避免体内水份散失而长出角质及鳞片等构造,这个部份是两栖生物较缺乏的地方:它们的皮肤只有一两层轻微的角质化,因此它们必须在有水的环境生存并且要想办法保持皮肤溼润。此外两栖类动物为了在没有浮力的陆地方行走,也演化出了五趾型附肢。因应不同的声音传播介质,它们也演化鼓膜、听小骨等听觉器官。

(编辑:Frank)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