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濒危物种

旗下栏目: 土壤修复 濒危物种 林业矿业

珠江“三峡”为啥一个大坝建两条鱼道?

来源:中国环境 作者:刘良伟 人气: 发布时间:2020-11-07 09:10:12

近日,记者跟随由中国行业报协会、中国水利报社、珠江水利委员会、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开展的“幸福珠江行”采访团,来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的大藤峡。大藤峡是广西最大、最长的峡谷,也是珠江干流最后一道天然屏障,为古往今来兵家必争之地。记者此行的目的之一,是探访建在大藤峡出口处的一座现代化水利枢纽——大藤峡水利枢纽的生态特色。

1.jpg

图为大藤峡水利枢纽鸟瞰图

珠江上的“三峡”为什么选择建在大藤峡出口处?

“大藤峡控制着西江流域面积的56.4%、西江水资源量的56%,控制洪水总量占梧州站洪量的65%。”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大藤峡公司)办公室副主任陶小军告诉记者,大藤峡坝址具有天然建坝条件,在这里建坝不仅是经过科学论证的,也是历史的选择。革命先驱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到在西江河段修筑水利枢纽的构想;毛泽东主席亲手书写的“大藤峡”三个字也寓示着这里的特殊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末就派驻水利技术骨干队伍长期在西江河段上勘察研究,最终将坝址选定为大藤峡。

前人的设想正一步步变成现实。在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中,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赫然在列,并于2014年正式开工建设,集防洪、航运、发电、水资源配置、灌溉等综合效益于一体,是珠江流域关键控制性水利枢纽。

2.jpg

建设中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右岸基坑刘良伟摄

据记者了解,在大藤峡所在红水河的上游地区,已相继建成9个梯级水电站,为什么还要在大藤峡再建一个综合性水利枢纽?

2005年的一场暴雨,也许能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那一年,广西中北部普降暴雨,山区里大大小小的河流都出现了汛情。这些河水汇入柳江,使其水量暴涨。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珠江委)水文局副局长钱燕介绍:“柳江是西江流域暴雨中心的所在地,峰高量大,洪水汇集速度快。”柳江与红水河的交汇口位于大藤峡的上游。虽然红水河已建设9道梯级大坝,但并没有有效防御柳江的洪水。珠江委原副总工程师毛革解释说,如上游龙滩水电站虽然库容大,但大概只控制西江流域30%的有效面积。因此,当大范围的降水汇成涛涛巨流,穿过大藤峡,向下游袭来,广西东南部丘陵平原很快就变成一片泽国。

桂粤相连。如果西江洪水一路向东,还将直接威胁入海口附近的广州城。1915年的那场洪灾早已给人们留下了惨痛的记忆。

虽然从20世纪50年代起,兴建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的论证便从未停止过,大坝的设计方案也一直在完善中,但灾难的威胁提醒人们,这项工程亟待提速。

终于,在大坝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得到国务院批复后,2014年,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一座现代化的水利枢纽在这里呼之欲出,预计2023年完工。

独特的“双鱼道”,满足珍稀鱼类的过坝需求

3.png

南木江副坝仿自然生态通道效果图

在大藤峡水利枢纽所创造的数项“之最”中,有一项是它独特的“双鱼道”布置,即黔江主坝鱼道和南木江副坝仿自然生态通道。

“为什么要设计两条鱼道?”面对记者的疑问,大藤峡公司环境移民部的副主任廉浩快步走出办公室,取来一幅大约两米长的画卷,在记者面前徐徐展开。

“你看这幅鱼道图。”他打开的是南木江副坝仿自然生态通道效果图,其蜿蜒曲折、宽窄相间之态犹如一条舞动在峡谷中的蓝色飘带,也让记者很自然地想到了苏州园林中的九曲回廊。不同的是园林回廊转折处多是直角,而这条鱼道更显柔美。

4.png

图为南木江副坝2号鱼道

将副坝仿自然生态通道穿插于增殖站、保育中心的室外鱼池中,进行整合布置,给设计方和施工方都带来很大的挑战。鱼池构筑物、鱼池水电气管线、鱼道边坡等各个工种高度交叉,对平面、高程、坡度精度要求极其严格,使鱼道设计和施工犹如密石中落棋、乱线中穿针,但换来的是集生态、科研、观光、宣教于一体的现代化精品生态园。

“双鱼道的设计在国内水利工程中罕见。”廉浩介绍说,大藤峡江段位于高原山地急流性鱼类向江河平原鱼类过渡的地区,是花鳗鲡、唐鱼、鲥等水生珍稀、濒危鱼类赖以生存的地方,也是江中洄游鱼类的重要通道。珠江流域一个重要的洄游鱼类产卵场就在离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坝址不远的郁江与黔江交汇处。

5.jpg

图为南木江副坝仿自然生态鱼道

据了解,黔江主坝鱼道长约3700米,南木江副坝生态通道长约2200米。这大约6000米长的通道便是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为江内鱼群洄游产卵所搭建的生命通道。

然而关于大坝修建鱼道,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其生态意义。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和媒体报道,发现质疑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有人认为这是人类的一厢情愿,鱼类未必会按照人们的意愿行事;二是有些鱼类如中华鲟等,过不了坝;三是能够通过鱼道顺利洄游的比例很小,鱼道建设的意义不大。

事实真是这样吗?记者电话连线了山东大学海洋学院的教授王亚民。他长期从事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渔业水域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

他一一为记者答疑解惑:“第一,鱼类是有一定自主性的,当其前行的道路被大坝阻隔,在一定程度上会自主探索其他通道。同时,可以利用鱼的习性对其进行诱导,比如有的鱼有趋光性,有的鱼喜欢某种气味或者声音,可以通过声光电系统等,吸引更多鱼类通过鱼道。第二,以前认为中华鲟过不了坝,主要是因为技术不过关,其很难通过。但目前的技术水平应该能实现。第三,鱼道建设的目的是保证鱼类种群的繁殖,使其不会灭绝,而不是使所有鱼都能通过鱼道。鱼的产卵量较大,部分鱼类通过大坝便能满足其繁殖需求。目前世界各国鱼道通过比例都比较小,还没有特别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继续研究,但不能否定鱼道建设的意义。”

王亚民告诉记者,不同的鱼类洄游需要不同的鱼道,比如跳跃类型的鱼能够进入比较陡的鱼道,冷水鱼类喜欢水流较急的鱼道,而静水鱼则更喜欢弯弯曲曲的鱼道。双鱼道设计可以满足更多类型鱼类的需要。“我认为,这种双鱼道的设计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他说。

事实上,双鱼道只是大藤峡水利枢纽“生态”品牌的体现之一。翻阅《生态大藤峡顶层设计(2020-2035)(咨询稿)》可以看到,以保护珠江-西江的水生态多样性为目的,建设以“一中心(即红水河珍稀鱼类保育中心)、双鱼道、双增殖站(即枢纽区鱼类增殖站和库区来宾红水河珍稀鱼类增殖保护站)、五人造生境(即人工产卵场和人工鱼巢)”为核心的水生态保护工程体系,对鱼类实施全周期水生态资源保护,作为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打造流域水生态保护示范工程的重要支撑,经过多方论证和探讨后,有着详细的设想和规划,只待一步步落实。

随着大藤峡工程的里程碑目标一个个实现,大藤峡的生态效益日益凸显。大藤峡水力枢纽也将和其他重大水力枢纽一样,成为记录时代的又一个地理坐标。

(编辑:逍遥客)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