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濒危物种

旗下栏目: 土壤修复 濒危物种 林业矿业

从纪录片看台湾西海岸30年变迁──《白海豚启示录》导演与科学家专访

来源:环境资讯中心 作者:潘佳修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1-03 11:14:08

12月12日,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这天与位在台中的视群传播公司许鸿龙导演以及《白海豚启示录》片中的首席科学顾问黄祥麟博士,约了采访。《白海豚启示录》是11月份才在公视首播,获文化局补助、最新的白海豚生态纪录片。

走进视群公司,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办公室后面的布置很像野外,有树、蕨类、池子、鱼虾…等丰富生物的生态摄影棚。这天许鸿龙下午要去学校教摄影课,因为摄影是他的最爱,“摄影才是我的主业,当导演只是副业啦。”许鸿龙笑着说。

32663132398_5432bbf30a.jpg

与昆虫大师李淳阳合作的拍摄计划书。潘佳修摄。

26年超过300部作品

今年51岁的许鸿龙,1994年成立“视群传播事业有限公司”,拍过《月光海岸》(主角是陆蟹)、《重返里山》(主角是大田鳖与石虎)…等,都是国内外获奖无数的优质生态作品。拿出一本与昆虫大师李淳阳合作、收藏着历时30年一格一格分镜照片的的手工企画书,看得出许鸿龙对生态影片的敬业态度。他制作的“台湾生态显影”系列,也让团队获得电视金钟奖“最佳摄影”。

《白海豚启示录》历时四年拍摄、100个小时,耗资400多万,部分经费来自文化部的支持,但其中还是有60几万是许鸿龙贴钱才能完成。生态纪录片的成本费用高昂,担任此片白海豚科学顾问的黄祥麟说,他拿这片给中国大陆的朋友看,对方还以为这是一部上千万制作──这部片可说是两人合作完成的一次不可能任务。

26年的纪录片生涯,视群传播拍摄超过300部纪录片。曾经公司规模大到年营业额上千万;现在公司规模缩小到3人,但是许鸿龙感到更惬意,因为不需要为了养许多员工而拼命接案子,拍出来的片子质量更能掌握。

46484484712_152f667d3c_c.jpg

许鸿龙的生态纪录片拍摄企划书。潘佳修摄。

当纪录片遇上科学家

今年49岁的黄祥麟博士,毕业于台大生态与演化所,目前是中国大陆汕头大学理学院海洋生物所副教授。黄祥麟接触白海豚研究已经12年,他2006年开始第一次做调查,位置在嘉义近海的外伞顶洲,一次就遇上20几只白海豚,让他印象深刻。全台湾目前清点到了白海豚数量不到60只了,当年能够幸运一次就遇上1/3的白海豚,让他感到非常兴奋,或许也是因此与白海豚结下了不解之缘。

因缘际会,黄祥麟2011年到了中国大陆开始研究工作,2016年开始担任教职,有了资源与支持,让他可以走遍东亚,从中国大陆到泰国等地,用更宏观的视野进行白海豚研究。

画面中清晰的白海豚群体,是在海上会晕船的许鸿龙,拍了四年才遇到唯一一次水体清澈、状态最佳的时候,“因为白海豚生活的海域就是在这类混浊不清,近岸水深20米内的海域。”许鸿龙无奈的说。海上要拍摄到完美的白海豚影像,在有限的经费与时间下相当困难,幸好黄祥麟本身也很喜爱生态摄影,多年来已累积了许多影像资料,因此片中大部分精彩的白海豚水下画面,都是黄祥麟凭着多年经验,拍摄到的成果。

32663131318_2fe7af91e1_c.jpg

专注于拍摄任务的许鸿龙,视群传播提供。

当许鸿龙遇上黄祥麟,彷彿打开了另一扇窗。许鸿龙表示,以往的生态纪录片都是以单一物种为记录,时间与地点比较单纯。这次遇上广阔海洋上的白海豚以及走遍东亚的黄祥麟,他的视野也跟着大开了;因为不仅空间扩大、整个时间尺度也横跨越了30年。透过卫星影像做研究,是黄祥麟近年来主要的生态研究方法之一,从这些卫星影像中黄祥麟观察到台湾西海岸30年来的变化。

许鸿龙说,这样大尺度对环境的观察,有如早年在台湾做研究的日本学者,有着很不一样的宏观视野。他认为纪录片不仅要雅俗共赏,而且台湾的生态影片很需要像黄祥麟这样的科学家。纪录片需要用理性的科学,来谈论环境生态,而非激情抗议呈现,才容易引起共鸣。煽情的抗议影像,容易短时间吸引目光;但也因为缺乏科学论述支持,论点也容易被击破;而且,民众对于抗议影像会疲乏,进而可能排斥继续关心这些重要环境议题。

44719146720_68d2b1bf09_c.jpg

海上的科学家与生态纪录片导演,视群传播提供。

30年来 台湾海洋生产力下降50%

根据黄祥麟的研究,围填海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很大的冲击,变化最大的就是浊水溪附近的栖地,推测是彰滨工业区、台塑填海造陆等开发,30年来台湾的海洋基础生产力就少了一大半。他发觉,2006年外伞顶洲曾遇到20几只白海豚,到了2011年就变得很难在此见到如此盛况。

黄祥麟说,这就好比是一家餐厅原本生意很好,后来因为菜变得难吃了,客人就不再上门,门可罗雀。这情形在海上发生,就表示这五、六年来环境变化很大,推测集集拦河堰是其中一个因素。

感叹好景不在之余,也让黄祥麟勉励自己,一定要为台湾的白海豚留下影像,留下科学研究与纪录。这是他认为身为科学家的责任,也许无法拯救台湾濒危的白海豚,但是更完整的纪录与研究,可以避免后人重蹈覆辙,至少因为他这辈的科学家曾经努力过,有迹可寻,让后人避免未来同样的错误再发生。

45623029085_3ea5785c32_c.jpg

《白海豚启示录》剧照。照片转载自视群传播脸书。

海洋没有鱼,原因是什么?

黄祥麟离开台湾学术界已多年。但仍然很感慨,台湾的环评制度,环评内容只看得到开发单位最后愿意提出来送审的内容,开发单位委托的调查报告或可供参照的学术调查资料,评估项目的取舍和调查过程是什么,却没有对外公开。来自开发单位的环评案成为学术单位推动研究工作很重要的经费来源,这样的情形,让学术单位对于一些敏感议题,不见得愿意忠实呈现调查的结果,而这进一步对环评结论的可靠性造成危害,最后形成民间团体对于开发单位、学术单位和政府的不信任。

海洋没有鱼,我们忽略了什么?如果我们只看表象,可能是渔民滥捕、误补,但禁鱼后就真的能恢复了吗?黄祥麟表示,更重要的是深层的原因:围填海造成栖地的改变。栖地改变,鱼也会不见,台湾有没有从中学到教训呢?台塑、彰滨等开发,造成栖地环境改变,白海豚的使用(海中的食物)减少了。“整体的海洋动力、海流模拟大规模影响会是什么?为何我们都没有看到环评中有这样的研究项目?”黄祥麟说着。

整个中国大陆沿海的白海豚,目前已知约有五千只,研究显示,一旦有围填海工程,近岸生态系统就会有很大改变。香港附近的白海豚数量,在调查范围内从原先的100只下降到现在的40几只,数量上有大幅度的衰退,值得台湾借镜。

45623029145_3b074aede6_c.jpg

厦门沿海工业开发对白海豚的影响,也是黄祥麟研究的范畴。图为《白海豚启示录》剧照,转载自视群传播脸书。

中国大陆当年最后一只白鱀豚消失,当局者引以为耻,遗憾当年欠缺科学记录。这几年,中国大陆为了抬高国际声望,增进国际形象,转而积极投入生态研究。为了拯救也是面临危机的长江江豚,进行长江流域大面积的环境改善。从卫星图看到以前水质优养化,这两年水质好已经好很多。甚至因为长江江豚的保育成功,学术界在2016 年论文发表后,还获得 IUCN的邀请做为案例分享。

“台湾在研究上有惯性,不重视栖息地的研究,这是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黄祥麟语重心长地说。许鸿龙也希望借由此片,给更多研究生物的科学家可以用在不同生物研究做为参考。黄祥麟表示《白海豚启示录》是首部曲,谈环境栖地,未来还要和许鸿龙合作,二部曲谈渔民与保育,最后的第三部曲再回到白海豚。从白海豚出发,许鸿龙与黄祥麟将用影像记录下人与环境变迁的故事。

46484521692_2e7bf641f1_c.jpg

《白海豚启示录》剧照,照片转载自视群传播脸书。

(编辑:Nicola)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