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林业矿业

旗下栏目: 土壤修复 濒危物种 林业矿业

迈入表里山河生态美好新天地——山西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0周年

来源:林草新闻 作者:吴兆? 郑峰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9-24 11:02:28

中国气象局发布的《2017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显示,2000——2017年,全国31个省(区、市)植被生态质量均呈改善趋势,山西改善速度居首。当地媒体报道称,这得益于全省持续开展的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为山西森林覆盖率持续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

退耕还林工程被誉为生态工程、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它不仅为改写山西水土流失严重、沙尘频繁扰袭的历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打开了山西山上治本、身边增绿、产业富民、林业增效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思路,提升了山西国土的生态功能,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林业产业蓬勃的喜人景象。

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调查监测显示,截至2018年,山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730.3万亩,涉及全省所有地级市,95%的县(市、区),惠及农户153万户547万人。前一轮退耕还林,退耕户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905.61元提高到2014年的6746.87元,增幅高于全省农村平均水平。新一轮退耕还林紧密结合脱贫攻坚,对10个深度贫困县实行退耕还林任务全覆盖,累计安排58个贫困县退耕还林任务340.54万亩,占全省总任务的92.5%,实现贫困户户均获得退耕还林补助资金4000元以上。

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云龙表示,让太行山林木葱郁,让吕梁山花果缤纷,让汾河水流欢畅,让天空湛蓝清新,让飞鸟走兽欢呼雀跃,让三晋儿女笑逐颜开……这是建设绿色山西的美好蓝图,更是山西加快转型升级的基本底色。

退耕还林绿染三晋大地

思想破冰 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

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煤与水都同林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山西是资源型经济省份,有着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煤炭长时间、大规模、超强度的开采,加之干旱少雨的气候特征,全省的生态环境长期处于积重难返的境地,山西人民的母亲河――汾河曾一度断流。

生态脆弱是致贫的重要因素。吕梁山革命老区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吕梁市13个县(市、区)中有6个国定贫困县、4个省定贫困县,是山西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地级市,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山西省委、省政府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积极落实国家政策,于世纪之交,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在汾河源头及其两侧、湖库周围等生态地位重要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的陡坡耕地及严重沙化耕地,实施退耕还林,恢复植被。

思想上率先破冰,行动上才能突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山西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持续推进,围绕“生态美 百姓富”的目标,不断创新造林绿化机制,拓宽林业领域的就业和增收空间,多渠道增加贫困农户的涉林收入。

山西省委书记骆惠宁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启动时,特别要求“退耕还林的步子应再大一些”,要求各地“用足用好退耕还林政策,充分释放生态扶贫的改革效应”。

山西省省长楼阳生得知忻州市静乐县城庄村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退耕还林时,叮嘱当地干部要用好用活政策,打好政策组合拳,发挥好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20年,退耕还林2730.3万亩,惠及农户153万户547万人……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数字或许微不足道,但对于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农民而言,却是一段共同见证和参与的岁月。这些数据折射的,是山西省委、省政府对资源型经济省份转型发展的深邃思考,是全省人民生态文明理念的升华,是无数个体命运的巨变,更是绿色山西发展进步的壮丽史诗,是魅力山西走向世界的活力之源。

盛夏,行走山西,不管是“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的静乐县,还是“丘陵遍布,干旱少雨”的闻喜县,眼前尽是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画卷:干果林基地依山而建,美丽家园傍水而立,乡亲们在脱贫致富路上的步伐雄壮有力,脸上自信满满。

闻喜县隶属运城市,境内丘陵、塬地、山地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近80%。桐城镇坡底村64岁的村民柴国元感慨,老百姓穷怕了,幸亏退耕还林栽了杜仲,要不然,就今年这旱情,种小麦亩产不到100公斤,不仅赔上了一年的劳作,还赔上了绿水青山。

山水相嵌 重塑三晋生态新格局

时间是忠实的见证者,更是伟大的书写者。从昔日“十山九秃头,洪水遍地流”,到今天“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退耕还林工程通过一退一还,完成了山西垦殖史上的重大转折,搭起了三晋大地的生态骨架,建起了网、带、片、点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全省森林覆盖率已从工程实施之初的13.29%增加到20.50%,森林面积由3094.5万亩提高到4816.35万亩。

2018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检查验收结果显示,山西两轮退耕还林工程的面积保存率、建档率、管护率均达100%。其中,前一轮工程的成林率达96.4%,年涵养水源13.67亿立方米、固碳181.79万吨、释氧419.52万吨、滞尘2131.17万吨、固土2517万吨、减少风蚀地表土壤872.86万吨。

山西气象部门的监测,再次佐证了退耕还林的显著成效:2001―2017年,全省年均降水量达496毫米,比常年平均多28毫米;地下水位不断上升,部分水源地年均上升2米以上。2018年,山西植被生态较2000―2018年平均水平增加了8%,为2000年以来最大值。

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黄守孝表示,良好的生态是全省人民生态意识提升的生动实践,更是山西转型升级历史性变革的崭新起点。

7月31日,站在汾河上游的静乐县鹅城镇黄金山上,视野内翠干挺拔,绿荫如盖,汾河如丝带般在绿岭间流淌。

静乐县林业局局长张玉堂介绍,因区位特殊,静乐生态建设对汾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县里结合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在汾河流经的山系、沟壑,通过整沟治理提高生态承载力,保护汾河生态安全,黄金山区域造林10030亩。此外,风神山也是静乐退耕还林工程的名片,累计集中连片退耕还林5.9万亩,工程区林草覆盖率达92%。目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由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之初的135万亩减少到52万亩,年降雨量由约430毫米提高到约480毫米。

闻喜县退耕还林工程缔造的绿色奇迹同样令人震撼。从郭家庄镇陈家庄村的制高点看去,四周58个磨盘岭尽被绿荫覆盖。县林业局局长张俊庆介绍,全县3688个磨盘岭星罗棋布、2600条沟壑纵横交错,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之初,全县林地面积仅15万余亩,森林覆盖率不足10%,水土流失严重。如今,全县以退耕还林为重点营造生态林17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

山西省造林局局长张文东表示,退耕还林工程显著地改善了山西生态脆弱区、重要水源地、通道两侧等重要区位的生态状况,破解了一些地区“生态不美好,环境不留人,儿孙不回家,老大徒伤悲”的困局,打开了广大农民对未来的想象空间,宣示了三晋儿女建设生态文明的壮志雄心。

荒山变花海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