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林业矿业

旗下栏目: 土壤修复 濒危物种 林业矿业

从爱知到昆明,我们和森林有个约定

来源:WWF世界自然基金会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9-24 11:38:23

9月21日,外交部发布《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中国在行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中方立场文件》(以下简称《文件》),指出“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加速、疫情对经济社会带来全面冲击的背景下,各方更应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严峻挑战”,并提及WWF北京代表处的相关工作——“2011年12月,多家企业共同签署协议加入全球森林贸易网络(GFTN),承诺支持可持续的森林经营和负责任的林产品贸易,遏止非法采伐森林,推动可信赖的木材贸易认证。2015年,9家中国企业与6家非政府组织及行业协会共同发起“森林宣言”,呼吁中国相关企业承诺到2030年木制品供应链采购100%实现“零毁林”。

面对挑战,寻找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新共识”,一直是世界自然基金会(以下简称WWF)全球网络共同努力的方向。在《文件》中,我们与伙伴合作的多项基于可持续供应链的工作入选“企业积极行动”板块,通过推动森林相关市场的良好实践来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

2020森林状况

森林为地球大部分陆地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庇护之所。因此,世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完全取决于我们与世界森林如何互动,以及我们如何利用森林。

森林为80%的两栖动物、75%的鸟类和68%的哺乳动物提供了栖息地。热带森林中可发现约60%的维管植物。红树林为无数鱼类和贝类提供了繁殖地和抚育地,吸收了可能对海草床和珊瑚礁产生不利影响的沉积物,而这些正是更多海洋物种的栖息地。

微信图片_20200924114015.jpg

生活在森林中的云南金丝猴©Staffan Widstrand / Wild Wonders of China / WWF

《2020年世界森林状况》证实,毁林和森林退化仍以惊人的速度在继续,大大加剧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尽管毁林速度在过去的30年间已有所降低,但自1990年以来,据估计森林面积通过转为其他用地丧失了4.2亿公顷。在2015-2020年间,毁林速度据估计为每年1000万公顷,低于上世纪90年代的每年1600万公顷。世界范围内的原始森林从1990年起已经减少了超过8000万公顷。超过1亿公顷的森林受到了火灾、病虫害、入侵物种、干旱和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不利影响。

森林还未达到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7的要求(到2020年,对农业、水产养殖业和林业用地实现可持续管理,确保生物多样性保护),然而世界森林管理水平正在逐步改善。长期管理计划之下的森林面积在过去30年显著上升,增长到2020年的大约20.5亿公顷,相当于全球森林面积的54%。

正因为此,防止、遏制和扭转森林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从未像现在如此迫切。*

微信图片_20200924114157.jpg

©Adriano Gambarini / WWF-US

平衡——利用与保护

随着地球人口不断增长,我们对于依赖森林资源而生产、制作的商品数量也将继续上涨。这是否意味着,为了保护森林,我们就停止对森林的使用呢?

当然不是。

事实上,森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之间取得平衡是可行的,有方法的。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非所有都是负面的,如果我们在管理、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森林生物多样性方面做出更多努力,我们可以与森林和谐相处。

微信图片_20200924114201.jpg

©naturepl.com / Bence Mate / WWF

事实上,通过全球努力,遏止毁林和非法采伐在过去十年中加快了步伐,国际协定和基于结果的付费补偿也同样取得长足发展。到目前为止,七个国家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报告其毁林有所减少,各国现在可以从绿色气候基金和其他类似机制获得基于结果的支付奖励。消费国的贸易法规带动了应对非法采伐的行动,这些法规要求进口商证明木材是合法采伐的。许多热带木材生产国正在做出相应努力,以加强对合法性法规的遵守和取得木材合法性验证。

如果执行得当,森林恢复有助于恢复栖息地和生态系统、创造就业和收入,是一个有效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基于自然的解决办法。

微信图片_20200924114247.jpg

© Jonathan Caramanus / Green Renaissance / WWF-UK

在过去20余年,扎根于中国的森林项目经过艰苦、扎实的工作,成为中国国内及WWF全球网络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可持续经营领域不可或缺的倡导者和行动者。我们的工作以森林景观恢复和森林可持续经营为核心,并利用中国在全球森林产品全产业的优势,如木材,纸浆等,通过政策影响和企业合作,推动合法木材贸易、可持续纸和纸浆等在中国和全球的发展。其中在《文件》中提及的多项工作更是为发挥中国在全球森林保护的影响力,提供了诸多良好实践和科学工具。

GFTN全球森林贸易网络(Global Forest & Trade Network)

GFTN由 WWF创立,目的是为在全球范围内遏止非法采伐森林,推动可信赖的森林认证,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GFTN 致力于通过推动成员之间的买方与生产方的贸易链接,增加市场对负责任的林产品的需求。在关注企业的经济利益的同时,鼓励林产工业企业走负责任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网络通过对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共同制定行动计划、建立木材原料供应链管理制度、接受年度审核评估和搭建负责任企业国内外市场联系等一系列措施,使成员企业逐步实现合法贸易并最终实现负责任可持续经营,从而为这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提供了彰显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平台。

GFTN将超过15个国家在内的100多家企业、社区和政府联系起来,为负责任的林业和贸易实践创造市场激励。该倡议成立于1991年,是目前所有森林和贸易项目中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帮助了全球数百万公顷的森林得到良好管理。2005年GFTN落地中国,成员先后包括森林经营单位,生产、贸易、加工企业,房地产开发商等,通过增加从管理良好的森林中获得林产品的机会,帮助企业从负责任的森林经营中获利获益,并停止从非法和有争议的来源处购买林产品。

FOREST森林宣言

2015年12月,在巴黎气候大会中国角企业日边会上,WWF北京代表处与6家非政府组织、行业协会和9家中国林产龙头企业共同发起 “森林宣言”,召唤中国企业、政府、社会组织和消费者的共同行动,与全球的负责任的企业、政府、社会组织等一道,共同抵制毁林等破环环境的生产和消费,确保林区社区居民、林农、员工的核心利益,确保全球生态安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全球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万科、中城联盟、阿拉善基金会(SEE)等的参与,使承诺“零毁林”的企业涵盖房地产50%的市场份额和木地板30%的市场份额。

参加宣言的企业郑重承诺:到2030年100%实现避免或剔除造成“毁林”等生态环境破环的木材,并为此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引入产品来源追踪和透明机制,防止或逐步剔除相关产品供应链上的环境和社会风险,实施可持续的商业发展战略。

微信图片_20200924114303.jpg

绿链行动

2016 年,GFTN中国作为“木材合法化”白名单技术支持方,联合“森林宣言”的多家发起方,WWF北京代表处加入中国房地产行业绿色供应链行动,协助行业领先房地产和地板企业开展负责任的林产品采购。

微信图片_20200924114321.jpg

进入“木材合法化”白名单的企业需同时满足5个条件,包括制定负责任木材采购政策,公开声明要建立透明和来源可追溯的木材供应链管理体系,避免采购毁林、非法和有争议等来源木材,逐步实现供应链“零毁林”;建立木材追踪体系;企业木材供应链应符合国家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排放标准的要求;建立木材供应链风险分析和防控机制以及制定和实施木材绿色采购年度计划。

供应链——需求与市场

为什么企业的参与至关重要?因为供应链的影响力十分强大,而供应链合法性和可持续性问题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供应链往往受零售商和购买者驱动双向。买家通过认证寻求达到环境和社会标准的产品,驱动所购产品的生产,也会拓展国家和当地的森林治理。森林认证就是一例,消费者对认证产品的选择可以倒逼供应链各环节开展监管链和森林经营认证,从而扩大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面积,并在经营过程中维持或加强生物多样性价值。但另一方面,供应链各环节如果不能达成对森林治理的统一认识,即使某些环节的买家寻求负责任的产品,也很难从市场上大量获得。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建立绿色供应链是WWF及负责任的企业和团体面临的新挑战,也是新机遇。

微信图片_20200924114344.jpg

©Brent Stirton / Getty Images / WWF-UK

200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中国迅速融入世界贸易体系中,林业相关产业也很快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环节。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木制品进口国和消费国----近十年来,中国的林产品(如原木、锯材、纸张等)进口数量几乎翻了一番。2016年中国的原木进口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中国在与林业相关的产品全球贸易中也占据重要地位,包括棕榈油、大豆、纸和纸浆等。虽然中国企业在不同产品的供应链上可能处于不同地位,但中国巨大的贸易体量都期待中国在绿色供应链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以上文的GFTN中国项目为例,2012年欧盟SWITCH项目曾对其工作进行评估,企业的基线评估和年度评估显示,未知木材来源比例从36%下降到20%;可知木材来源比例从25%上升到28%;合法木材来源从29%增加到44%。

零毁林——2030新目标

1992 年,在里约热内卢地球首脑会议上,世界各国领导人就“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战略问题达成一致,即在满足我们需要的同时,确保给后代人留下健康的、生存有保障的世界。里约会议正式通过的重要协议之一是《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diversity, CBD,以下简称“《公约》”)。绝大多数政府作出承诺,以2050年之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愿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护好全球生态系统。《公约》确立了三大目标: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公平合理地分享因使用基因资源而获得的利益(UNEP)。自1992年6月5日通过并开放给各国签字、批准和加入,迄今已有196个缔约方签署了《公约》,成为人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方面的基石。

微信图片_20200924114403.jpg

©Staffan Widstrand / Wild Wonders of China / WWF

然而,各国政府间达成的文件,天然地就存在着条款的框架性和承诺相对宽泛的问题,高度依赖于各国对文件的理解和落实行动。虽然在《公约》的框架下也达成了很多决议和文件,但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例如,2010年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10次缔约方大会上,与会国代表回顾了过去十年的生物多样性工作,在对《公约》2010战略目标评估的基础上,讨论通过了《2011—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战略》,提出接下来十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即“爱知目标”。

爱知目标的宗旨是激励所有国家和利益相关方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间采取措施,推动实现《公约》的三大目标。尽管爱知目标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但最新的《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5》指出,20个“爱知目标” 只有6个部分实现,无一完全实现。2020年后的保护目标如何设定?如何调动更多的资源、加强履约和问责,优化《公约》的执行效果?《公约》进程又走到了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虽然受疫情影响进度有所滞后,各缔约方、相关组织为将在《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上讨论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做着积极准备。2021年COP15将在中国昆明举办,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于此。

中国自1993年正式加入《公约》后,一直积极履行承诺。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这是继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顶层设计后,中共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全面部署。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将生态保护相关职能统一整合,成立了生态环境部,清除了过去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的机构协调成本。

当前,中国正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为重点,实施七项重大工程,包括继续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评估;构建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加强迁地保护,收储国家战略资源;开展生物多样性恢复试点示范;协同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提高各级政府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等。不仅如此,习近平主席今年在中法、中英、中欧领导人对话中承诺建设性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多边进程,办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昆明大会并取得积极成果,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微信图片_20200924114443.jpg

©Staffan Widstrand / Wild Wonders of China / WWF

WWF呼吁各国首脑达成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新共识”,即到2030年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在WWF《地球生命力报告2020》中,科学家们已经拿出通过加强保护、减少土地利用转化等综合手段来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解决方案。我们现在需要的是领导力和行动力,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努力,推动变革转型。

在森林保护领域,WWF将“2030年实现全球森林零毁林”作为目标,期待届时

1)全球50%上的森林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和可持续的管理;

2)停止全球毁林行为;

3)全球3.5亿公顷的退化林地能够得到有效恢复。

8月底,WWF北京代表处正式发布“选林所选”倡议,主要推动两大行动方向:

护林有选:如果你是商家,请采购、生产有益于森林可持续发展的材料,让更多人了解产品背后的森林保护故事;如果你是消费者,请选择原料(纸、木材、大豆、肉、棕榈油等)来源可持续的商品。

赋林新生:请关注并支持WWF的森林和景观恢复项目,通过科学的方式恢复森林植被和生态系统功能,重建野生动物的美好家园。

(编辑:Nicola)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