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林业矿业

旗下栏目: 土壤修复 濒危物种 林业矿业

天保工程:保护中国森林精华(2)

来源:中国林业网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3-15 11:11:08

试点两年后,2000年底,国务院批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工程全面启动,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据统计,天保工程一期累计少砍木材2.2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净增1.5亿亩,森林蓄积净增7.25亿立方米,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增加了3.7个百分点。

2010年12月29日,国务院第138次常务会议决定,2011-2020年,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为保护南水北调重要水源地,工程实施范围在天保一期基础上,增加了丹江口库区的11个县(市、区)。

2014年4月1日起,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继续执行停伐的基础上,龙江森工集团和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全面停止了木材商业性采伐。2015年4月1日起,内蒙古、吉林、长白山森工集团全面停止了木材商业性采伐。与此同时,河北省也纳入了停伐范围试点。

限伐、停伐措施让天然林资源持续增加。根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对比第七次清查,天保工程区天然林面积增加了2835万亩,占全国天然林面积增加总量的88%;天然林蓄积增加了5.46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林蓄积增加总量的61%;全国生态功能等级为好的天然乔木林面积增加了4920万亩,增幅达19%。天保工程对全国森林资源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

生态恢复

天然林结构复杂、枯枝落叶层厚、土壤孔隙大,蓄水能力是人工林的3倍左右。据研究,25年生的天然林每小时可吸收降雨量150毫米,而草地及裸露地每小时只可吸收5毫米-10毫米。我国通过实施天保工程,三峡库区2010年水土流失总面积比2000年减少1312平方公里,黄河含沙量每立方米减少1.92公斤,实现了保护生态的根本要求。

天保工程实施前,由于天然林不断减少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我国高等野生植物物种中有15%-20%处于濒危状态,44%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天保工程实施后,有效保护了全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种群。保护森林尤其是保护天然林,就是保护物种资源,就是保护最珍贵的自然遗产。

经过20年的保护培育,天保工程区退化的森林植被逐步得到恢复和重建。东北虎和东北豹在中国境内的数量由天保工程初期(1998-1999年)中俄美三国专家联合调查的12-16只和7-12只恢复到现在的36只和48只以上。海南长臂猿从天保工程前的7-9只恢复到现在的29只。普氏原羚在青海湖周边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不足300只恢复到现在的近2000只。全国天保工程区许多地方已消失多年的狼、狐狸、金钱豹、鹰、梅花鹿、锦鸡等飞禽走兽重新出现,为国家未来发展保存了生物基因和战略资源。

相对于人工林,天然林具有更强的吸碳固碳和减缓气候变化能力。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84.27亿吨,其中80%以上的贡献来自于天然林。

经济转型

天然林停伐初期,林区陷入“两危”困境,林场销售收入为零,林区经济急转直下,许多林场职工无事可做。

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深入实施,各地加快产业结构转型优化,特色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实现了从依靠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和依托林区资源综合发展的转变,一二三产业比由2003年的86∶3∶11调整为2017年的37∶28∶35,林区造血功能明显增强。职工就业从过去采伐、运输、加工等岗位转向管护、造林、抚育、种苗、林下经济、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多种经营开发等多元化就业岗位。

天保工程有力地支持了国家扶贫攻坚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长江、黄河流域天保工程区通过森林管护、营造林生产等项目带动数十万林农就近就业。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利用天保工程政策优势,因地制宜,创新发展了生态旅游、森林生态食品、生物医药、森林康养等六大产业。食用菌、野生浆果、山野菜、北药精深加工等绿色产业已成为林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建成全民创业示范基地182个,成功创建第一批“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单位”,积极推动“互联网+营销”战略,全民创业电商产业园也已投入运营。目前,全区自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交易额超过9800万元,平台带动就业近2000人。

全面停伐以来,天然林的恢复、增长也为林区经济转型带来了新的生机。一些森工企业已彻底摆脱了独木经济,依托森林资源顺利转型发展绿色经济。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