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NGO

旗下栏目:

青海湖生态保护的社会化及公众参与(2)

来源: 草原狼环保公社 作者:邵文杰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8-17 11:42:58

2.2.2官民合作局面的促成

湟鱼反盗猎虽然取得了重大成果,但依然没有完全杜绝,尤其是青海湖湖北区域,有组织的盗猎依旧猖獗。民间的监督和官方的执法如何更紧密的合作,迫切需要得到升级。

2013年,在环保组织天津绿领的运作和协调下,青海湖湟鱼巡护队联合青海省渔政总站,开展了官民合作共同保护青海湖湟鱼的动员大会。这次大会不仅是双方更加紧密合作的开始,而且彰显了政府保护青海湖湟鱼的决心,这让很多抱着侥幸心理的盗猎者开始权衡利弊。

青海湖湟鱼巡护队从此开始了更为高效的巡护工作,协助渔政部门破获多起盗猎案件,在双方力量的互相配合下,青海湖湟鱼的盗猎局面得到控制,青海湖的湟鱼资源得以迅速恢复。

2.2.3 媒体报道对反盗猎的促进

湟鱼巡护队的事迹被很多媒体报道过,但起到最重要的是新华社青海分社。青海分社的记者曾经多次跟随湟鱼巡护队现场巡护,甚至追击盗猎者。通过新华社的报道,湟鱼保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微信图片_20200817111941.jpg

新华社报道湟鱼盗猎

此外,青海经视频道对湟鱼反盗猎进行过持续的电视报道,大量的一线遭遇视频,让公众对湟鱼巡护队参与湟鱼保护的艰难和危险感同身受,也大大促进了渔政部门对湟鱼保护的力量投入。

2.3  面向游客的拒吃湟鱼倡导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每年夏季的旅游旺季,环青海湖的很多餐馆都会偷偷售卖湟鱼,并诱导游客食用。游客在不知道湟鱼是保护动物的情况下,就会食用。这条产业链的存在也对湟鱼生存带来了威胁。

草原之盟组织志愿者暗访发现,餐馆售卖湟鱼是暴利,而且售卖方式隐蔽,监管较难。除了呼吁加强监管之外,向游客倡导不吃湟鱼,是保护行动的重要补充。

草原之盟组织志愿者在网络,环青海湖的公路沿线,开展了倡导行动。并有组织的对贩卖湟鱼的餐馆进行了举报,该行动促使工商部门对餐饮行业加强了监管,吃湟鱼的风气慢慢消散。

2.4 帮湟鱼打通洄游通道倡导行动

2.4.1  修建湟鱼洄游生命通道大接力

2015年5月份,我们得知青海湖黑马河乡牧民杨杰加想为湟鱼修建一条洄游通道,原因是流过他们村子附近河流的一处桥梁下,因为工程设计缺陷,有湟鱼难以跃过的落差。杨杰加经过测算,修建这个通道的成本至少需要3万元。

当时我们正要徒步考察青海湖生态,当即决定通过徒步青海湖的方式,为杨杰加团队筹到这笔钱。我们写了一个简单的筹款文案交代了前因后果,就在朋友圈发布了出去。没想到此举引发众多热心人士的关注,随着我们徒步的进行,捐助源源不断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而杨杰加在筹款之初就组织人马开始了通道的修建,修建进度直播带来的紧迫感,也大大促进了筹款的进度。三天后,我们结束了徒步考察,也顺利筹到修建通道所需的3万多元。资金就位的时候,通道修建工程也进入到尾声,并迎来了第一条洄游湟鱼的通过。这个结果让所有捐助者颇感欣慰。

微信图片_20200817111945.jpg

洄游通道修建现场

这场生命通道救援行动,以接力的方式顺利完成。最大的价值不在于通道本身,而是社会对湟鱼栖息地生态保护的关注。因为,从这个事件开始,湟鱼栖息地困境才开始被社会关注,也被政府关注。

2.4.2  湟鱼洄游的人力救援

2015年7月,草原之盟接到青海湖当地伙伴消息,他们说,现在正是青海湖湟鱼洄游的季节,但很多入湖河道水量不充足且多变,湟鱼进入后被困在里面,出现了大量死亡。

草原之盟第一时间联合新浪公益对该现象进行了调查,并发布了10000余字的调查报告。调查显示,除了自然的原因外,造成入湖河流水量减少的原因是农业灌溉。夏季也是青海湖湖北农田需要灌溉的季节,农田用水挤占了河道生态用水,造成悲剧发生。

微信图片_20200817111948.jpg

救助搁浅青海湖裸鲤

草原之盟一边呼吁政府对农业用水加强管理,合理分配。一边和当地牧民一起,开展了人工救援行动。行动中,我们特别招募了游客参与其中,并为救援团队募集了资金,解决了他们此前一直靠自己承担的加油费,餐费等成本。

这种全民动员的救援行动,几乎在每一个洄游季都会上。草原之盟都会协助招募志愿者,并筹集资金。

这些救援行动经媒体传播,引发了不少社会关注。很多人第一次知道,原来美丽的青海湖,还存在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而这些呈现,为政府出手解决问题提供了动力和基础。

2.4.3  政府反馈和行动

其实青海湖的湟鱼,在每年洄游季节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搁浅行为,牧民和政府都会发起救援行动。

2015年后半年,青海省政府开始实施青海湖湟鱼洄游保障工程。从2015年开始,青海共投入3672万元在湟鱼洄游必经的哈尔盖河、泉吉河和沙柳河等地拆除拦水河坝,修改建7座洄游通道。同时采取措施,减少和优化灌溉方式,尽力减少灌溉对湟鱼洄游的影响。

在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圣湖精灵的生存环境大为改善。

2.5总结

青海湖湟鱼,从保护初期仅有2592吨,到2015年的60000吨,公众,尤其是牧民的参与起了重要作用。无论是身体力行的救援还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反盗猎,都让我们看到了官民合作带来的效果。

作为环保组织,我们较为准确的把握住了参与的契机和环节,有的放矢。既没有剥夺牧民对湟鱼保护的主导地位,还弥补了其缺乏资金和方法的短板。

3 留住黑颈鹤的歌声 湿地保护倡导

3.1  青海湖明珠小泊湖湿地

环青海湖沿线,有众多湿地,它们往往是入湖河流形成的三角洲,是青海湖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也是动物们的乐园。青海湖湖东的小泊湖湿地就是其中之一。小泊湖湿地紧依湖东大面积的沙丘而存在,沙海和湿地的衬托,让它的风景美丽而动人。因为生态优良,吸引了众多水鸟栖息,其中就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雪域神鸟的黑颈鹤。

微信图片_20200817112004.jpg

小泊湖湿地和栖息的黑颈鹤

最近几年青海湖旅游越来越热,很多牧民都用私家牧场搞起了旅游,获得了不少现实回报。在这种气氛的映衬下,小泊湖的宁静之美和生态之美显得尤为难得。

但就在这美丽下,也差点酝酿出了开发的灾难。2013年4月,我们偶然得知,在湖东种羊场(县级单位)的运作下,小泊湖可能要被青海省三江集团开发。为了配合开发,牧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还签署了不知名的协议。随着开发效果图的流出,我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3.2  留住黑颈鹤的歌声

草原之盟联合天津绿领,立即发起了联署,呼吁青海三江集团停止开发,留下难得的净土。与此同时,我们也在微博上发起了“留住黑颈鹤的歌声”微行动,引发大量网友关注,参与和响应。

在舆论的压力下,青海三江集团也意识到小泊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珍贵,决定放弃开发,而擅自决定引入开发的湖东种羊场领导,也得到了上级的处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为此也发布了相关微博,阐述了小泊湖的重要性。

对环保组织来说,这是一场经常会遇到的遭遇战。如何应对这样的突发事件,十分考验环保组织的能力。这件事情虽然成功了,我们后期评估发现,成功背后有特殊性,比如生态敏感,介入的早,而且开发着也比较草率,并未进入到更深入层面。事实上,面对类似的更多问题,环保组织都是以失败告终。但这也不断警示我们应该具备更加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对事件发展的前瞻能力。

此事也启示我们,遇到事情,需要快速介入,介入越早,获胜的几率越大。

4  垃圾不落地,圣湖更美丽

4.1 被垃圾困扰的青海湖

几乎在关注青海湖生态问题的第一天,我们就注意到随处可在的垃圾问题。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我们就断断续续开始对青海湖的失控垃圾问题进行调查。通过长时间的调查,我们基本摸清楚了青海湖的垃圾处理现状:

一, 除了正规景区的垃圾可以得到收集和清运外。其他地区的垃圾都处于失控状态,主要表现在公路沿线缺乏垃圾收集设施,游客随意丢弃;私人景点的垃圾无人收集,随意堆放和丢弃;牧民自己的产生的垃圾也得不到有效处置,随意堆放。

二, 青海湖沿线虽然有垃圾填埋场等设施,但运作也不太规范,垃圾借助风的力量扩散的现象比较严重,垃圾渗滤液污染草原和青海湖的现象也存在。

三, 无论是面对游客的垃圾收集系统还是面对牧民的收集运输体系都未建立,相关的垃圾不落地的宣传也严重缺乏。

面对这些问题,草原之盟也开展了持续的行动。

4.2 持续的调查和倡导

4.2.1捡拾垃圾行动

2012年,我们与中国垃圾论坛合作,组织了大型的垃圾捡拾活动,呼吁公众和政府对青海湖认真对待。活动结束后,在北京举办了青海湖白色污染治理研讨会,研讨会发布了关于青海湖垃圾治理的几点意见,这些意见一直指导着我们后续的行动。

4.2.2 联合媒体进行调查

2014年国庆之后,我们邀请新京报对青海湖的垃圾议题进行查和报道。新京报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对游客散尽后的青海湖垃圾现状进行了报道。触目惊心的垃圾照片迅速引发公众热议,也触动了青海省政府。青海省政府牵头组织各级政府公务员,教师,党员等力量,对青海湖垃圾进行了捡拾和清理。自此,青海湖的垃圾问题,终于被外界所知。

微信图片_20200817112013.jpg

新京报调查青海湖垃圾

4.2.3 监督和回访

2015年,草原之盟专门组织志愿者对旅游旺季的垃圾问题进行了调查,发现失控垃圾问题依旧存在。于是草原之盟发起了邀请省长一起捡垃圾的倡导活动。2016年,青海湖沿线的垃圾被公司承包,专门的清洁工人不间断捡拾沿线垃圾,青海湖可见垃圾大大减少。

微信图片_20200817112017.jpg

青海湖的失控垃圾

2017年,草原之盟的调查显示,垃圾问题的解决依旧停留在表面,只不过从容易看见的地方转移到了不容易看见的地方。为了进一步推动垃圾问题的改善,草原之盟开始了基于社区的垃圾治理。

4.3 青海湖的社区垃圾减量实践

4.3.1 甲乙村垃圾减量模式的探索

草原之盟与位于109国道边的甲乙村合作,进行垃圾减量的尝试。甲乙村紧邻109国道,每年旅游季节,甲乙村的村民都会在公路沿线开展旅游业务以增加收入。但同时,他们对游客带来的垃圾苦不堪言,只能一车车拉到附近的山谷堆放。

甲乙村有600户人家,经过与当地村民代表的多次衔接和对话,我们确立了先从垃圾分类开始,再逐步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最后再通过教育,杜绝一次性用品甚至塑料制品的路线。

微信图片_20200817112020.jpg

社区垃圾减量的尝试

以100户牧民作为前期试点,通过培训,大家基本掌握了垃圾分类的要点,做到了从家里就开始分类。上门定期收集的时候,也按照分类好的收集。可以回收的积攒后运往废品回收站,不能回收的运往附近的垃圾填埋场。通过分类,垃圾量减少了一半。通过分类实践,村民明白了废弃物问题其实是一种管理,通过管理,可以实现垃圾的大量减少,这点信心的树立尤为难得。

在草原之盟的协助下,当地成立了环保组织,也申请到了资金支持,草原之盟也对甲乙村的垃圾减量设置了蓝图,即打造一个无垃圾的现代化草原新型社区。现在,甲乙村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前行。

4.3.2  无痕旅游的推广

虽然距离草原之盟关于垃圾问题的理想(打造一种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牧民和游客参与的垃圾管理模式)还很远,但我们一直在努力。在牧民之外,基于游客的垃圾减量探索也一直没有停止。

微信图片_20200817112023.jpg

微信图片_20200817112026.jpg

组织志愿者倡导无痕旅游

面对游客,我们致力于无痕旅游的推广,并发布了无痕旅游指南。为了让这个指南更具操作性,我们组织了多次无痕骑行,无痕旅游活动作为印证和完善。

作为一个在垃圾议题和社区议题上不专业的组织,在垃圾问题上,我们也尝试通过自己的特长持续行动。青海湖的垃圾问题任重道远,还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和关注。

5 总结和建议

本文简要总结和梳理了以草原之盟为主导的青海湖生态保护公众参与的一种模式,展示了当地牧民和公众在某些议题上的创造性贡献,并充分肯定了环保议题需要社会化这一观点。

本文通过多个案例的进程,阐述了民间与政府在具体议题上互动和合作的机制,明确了政府,环保公益组织,当地牧民,社会公众在环境保护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和唯一性。

作为祁连山生态圈的一部分,青海湖生态环境问题被感知的更早,保护的实践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这些经验,对当下备受关注的祁连山生态保护均具有借鉴意义。而我们的青海湖保护模式,作为这经验之海里的一滴,希望也能为祁连山保护贡献更大的力量:

一, 重视公众参与,社会参与的力量。政府应该有序引导当地牧民,民间组织,社会公众参与祁连山保护,发挥每个群体不可或缺的作用和价值。

二, 相信当地人在政府的引导下,能解决当地问题,并成为环保监督的最有效力量。

三, 重视并善于利用媒体的力量,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从长远看,都会是有利于生态保护的力量。

(编辑:Nicola)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