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流域治理

旗下栏目: 城乡污水 工业废水 流域治理

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做什么?

来源:生命的探讨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2-21 22:40:26

赤水河,长江上游唯一一条没有筑坝的河

赤水河流域位于东经104o45′-106 o 51′,北纬2 7 o 20′-28 o 50′,川、滇、黔三省接壤地带,发源于云南镇雄县北部(发源地说法不一, 还有赤水源镇、雨河镇花果顶梁子等说法),至四川省合江县入长江,河流全长 444.5 km,天然落差 1588 m,赤水河枯水期和丰水期流量变化范围为33.2m3/s~9890 m3/s,是长江上游南岸最重要的一级支流。因河流含沙量高、水色赤黄而得名。流域地跨云南省镇雄、威信,贵州省遵义、毕节、大方、金沙、仁怀、习水、赤水、桐梓,四川省叙永、古蔺、合江 13 个县市,面积约 18932.214 km2,川、滇、黔三省各占 31%、10%、59%。赤水河流域处于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干寒、夏热湿,最高气温39℃,最低-5℃,平均气温15℃―20℃。中、下游夏季炎热、冬季温和,上游高原区年平均降雨900-1000mm,中、下游丘陵区1000-1500mm,雨季早,降雨多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0)%左右。

赤水河贵州段内有人口226.49万人,农业人口209.23万人。流域土地中有耕地2254.26万亩,田仅83.64万亩。水利化程度中等,有效灌溉面积74.57万亩,保证灌概面积63.86万亩。森林覆盖相对较差,仅有林地225万亩,70%集中在赤水县,楠竹面积25万亩。农产品有大米、玉米、油菜、高粱、大麦、小麦、薯类、水果、烤烟、花生等。

赤水河是目前长江上游唯一一条没有修筑大坝的一级支流,保持有良好的天然湿地生态特征,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全域自然环境良好,流域内森林覆盖率达45%以上。有云豹(Neofelis nebulosi)、豹(Panthera pardus)、黑熊(Ursus thibetanus)、苏门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猕猴(Macaca mulatta)、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贵州疣螈(Tylototriton kweichowensis)等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赤水河鱼类资源丰富,目前发现有鱼类7目17科71属109种,其中29种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占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种数的59%,是长江上游珍稀鱼类重要的栖息地和产卵场所,包括白甲鱼(Onychostoma sima)、中华倒刺?(Spinibarbus sinensis)、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白鲟(Psehurus gladius)、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等国家Ⅰ级保护鱼类,所以被划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流域范围内有红豆杉(Taxus chinensis)、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伞花木(Eurycorymbus cavaleriei)、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等5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属长江上游生物资源最丰富地区之一。

流域内有大型赤水天然气化肥厂,是当地的主要支柱产业;有生产驰名中外被誉为“国酒”的茅台酒厂、产省优质名酒的习水酒厂,20世纪末又发展了一批乡镇企业的中级酒厂;有小型采煤、炼铁、铁合金、造纸、机械、竹木制品加工、酿酒、电力和轻手工业等。受行政区划和部门事权划分影响,区域内行政管理条块分割。农业人口过多,以及城镇和工业排污影响,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任务十分繁重。违法捕捞、采砂、占用水道等活动严重影响水生态环境,对鱼类的繁殖和生长构成重大威胁。

    赤水河流域生态状况并不乐观

赤水河流域酿酒、煤矿等主要工业企业有1200多家,年排放生产废水983.2万吨、化学需氧量1.2万吨、氨氮255吨。流域城镇生活污水年排放量2104万吨,年排放化学需氧量3290吨、氨氮505吨。流域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121家,主要为猪养殖,年排放化学需氧量538吨、氨氮108吨、总氮215.5吨。流域城镇居民生活垃圾年产生量14.5万吨,酒槽年产生量120万吨,煤矸石年产生量192.3万吨。流域年排放二氧化硫7.87万吨、氮氧化物1.08万吨。

赤水河流域1225家主要废水排放企业中,废水污染治理设施建成率为59.2%,废水处理达标率为80.9%;988家主要废气排放企业中,废气污染治理设施建成率仅为5.9%。赤水河流域仅仁怀、赤水、习水、桐梓4县(市)县城和茅台镇建成投用5座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8.3万吨/日,实际处理污水4.45万吨/日,污泥产生量为21.4吨/日。仅仁怀、赤水、习水、桐梓4县(市)县城建成投用4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设计处理能力480吨/日,实际日均处理垃圾300吨。

赤水河流域设有常规监测断面8个,本次规划增设监测断面10个。在18个断面中,有16个为Ⅱ类~Ⅲ类水质。赤水河干流水质总体较好,10个断面中9个为Ⅱ类水质,1个为Ⅲ类水质,即仁怀市出境断面,赤水河干流在贵州的进、出断面水质均为Ⅱ类。习水河贵州出境断面为Ⅲ类水质。大方县区段,设有常规监测断面1个,出断面水质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金沙县已将县域内赤水河流经区域划为生态环境保护区,其主要功能为构筑流域生态安全屏障。在区域内禁止新建白酒、化工、造纸、涉重金属、煤矿和其他矿产采选类等易造成水体污染的项目和破坏地貌、生态植被水源涵养功能的相关活动。

赤水河流域开展监测的仁怀市、赤水市、习水县、桐梓县、大方县县城大气环境质量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习水县2014年全面推行“河长制”,2015年,率先“创模”成功,2016年,26个乡镇(街道)全部创成省级“生态城镇”。2016年,习水县水环境质量实现了“三个100%”,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21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三河”(习水河、桐梓河、赤水河)流域3个监测断面(蚕场、九龙屯、两河口)水质达标率为100%;环境空气质量实现“量化”突破,环境空气质量全面实现六参数(SO2、NOX、CO2、O3、PM10、PM2.5)直联直传,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6%,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30,全市排名第一。

流域森林覆盖率为49.8%,赤水市最高达79.2%,大方县、七星关区、仁怀市则较低,分别为38.2%、44.3%、41.8%。流域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均值为62.38,为“良”等级。其中赤水市最高为73.91,七星关区和大方县较低,分别为55.88和54.65,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在“十二五”期间,大方县全县新增森林面积近50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10年的38.2%提高到目前45.98%,净增森林覆盖率7.08个百分点,森林的整体防护能力、水源涵养能力进一步增强,水土流失量明显减少,但生态环境在全流域仍较为脆弱。七星关地区,赤水河区段流域海拔高度在470.1m―1930m之间,属中低山丘陵地貌类型,土壤主要是黄壤和紫砂泥土。目前,流域内森林覆盖率58.8%,水土流失面积111.95km2,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流域环境空气质量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二级标准限值。

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做了什么

赤水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丰富,为了保护流域特有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相继在赤水河流域贵州段建立了赤水河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将赤水河干流及部分支流河段纳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目前为止,赤水河流域贵州段共建立了11个自然保护区,其中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5个森林公园,其中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有习水东风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1个国家湿地公园、赤水丹霞1个世界遗产地及4个风景名胜区。还有11个国营林场停止了采伐,转型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将原来的生产职能改变成了保护职能。这些保护地为赤水河流域保存了珍贵的自然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为生态修复存留了自然本底。

赤水河流域贵州段涉及的自然保护区统计

赤水河流域贵州段涉及森林公园统计

 

2011年贵州省人大常委会颁布施行了《贵州省赤水河环境保护条例》,是贵州省历史上第一个流域环境保护条例,对赤水河流域保护的原则、管理体制、流域规划与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文化传承与保护等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并实施了《赤水河流域产业发展规划》和《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规划》,统筹考虑资源禀赋、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将省内赤水河流域划分为水源涵养生态恢复区、生态产业聚集发展区和自然遗产地生态保护区,发展循环经济,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明确发展方向。仁怀市中枢污水处理厂、茅台镇污水处理厂、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总厂区生产污水处理厂、习水县习酒镇生活污水处理厂、习酒公司生产污水处理厂等60余家企业的27套环保设施实施了第三方运营,生产、生活污水得到了有效地控制。从监测断面取得数据看,对污染的控制效果是明显的。

为切实加强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2011年建立了云、贵、川三省交界区域环境保护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水政水资源管理、自然生态保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工业污染防治、生活垃圾整治、生活污水治理、违法项目整治、环境宣传教育等内容。实现了三省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信息互通、数据共享、联防联治”,要求赤水河跨省界断面、省界分水线省省联防联控、重点污染源联合交叉执法检查、市县联合执法检查、跨区域环境违法行为联合查处、重特大环境突发事件联合处置,建立了联席会商制度、信息通报制度、联合监测预警制度、环境应急联动制度、环保准入统一门槛制度及三省跨界河流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协调机制。

贵州省还制定实施了环境保护河长制,由分管副省长担任总河长,流域内的市、县政府“一把手”担任本辖区河流的河长,对河流水环境质量负责,确保流域污染防治计划、项目、资金和责任“四落实”。对年度规划项目完成率低于50%或出境断面主要污染指标高于入境断面相应指标浓度30%以上的县(市、区),对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问责,并暂停该区域项目环评审批。2013年以来,遵义市、仁怀市法院分别成立了“环保法庭”,遵义市公安局成立了环境保护侦查队伍。

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

保护点不连续,生态系统不完整:赤水河流域地理位置特殊,是一个相对保存较原始的区域,国家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河流生态系统,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工作,从短期来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不难看出,赤水河虽然有11个自然保护区、5个森林公园、4个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湿地公园和1 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但这些保护地都相对孤立地分布在赤水河流域的中下段,特别是高级别的保护形式几乎集中在下段的赤水、习水境内,难以针对赤水河整个生态系统发挥作用。对于上游源头地区,保护方式单一,力度薄弱,高山台原的沼泽湿地等最佳保水系统没有得到真正保护。

生态保护的体制机制不健全:表面上赤水河流域建立了一系列的保护形式,但之前各部门责、权、利不明晰,同样是自然保护区,有林业、环保、农业、水利等部门多头管理,多数情况下这些部门互不协调,甚至相互扯皮。林业部门有专门的执法队伍,有依法行政的法律依据,而环保、农业和水利部门在遇到植被破坏等案件时,束手无策,法无出处。在保护行动上,每个环节都要求政府出面协调,忽略了社会应有的责任和民众的自觉行为。保护地交叉重叠,关系复杂。现在虽然通过机构改革统一划归林业部门管理,仍然有大量工作要做,需要重新整合分类分级管理。

当地社区环境保护意识有待提高:赤水河流域基本上都处于边远贫困山区,除部分有矿产资源的地方外,经济增长都较困难,考核考评制度迫使当地政府仍只看中GDP增长。民众对生物多样性没有自觉保护意识,捕猎和农药施放处于无序状态。当地群众为了减少劳动力,大量施用除草剂,施肥也主要用复合肥和尿素,平均每亩使用化肥达200斤左右,造成严重的面源污染和土壤板结退化。有些群众仍然靠砍伐木材作为燃料,甚至靠伐木烧炭挣钱,破坏植被和污染环境的事件还时有发生。

生态补偿机制不尽合理:国家对主体生态功能区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只进入了政府的财政,主要用于当地政府机构的运转,而直接为保护作贡献的群众未得到补偿,对不同贡献者没有相应的受益。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的补偿也未能真正实现,仅茅台酒等少数效益好的大型企业有能力履行补偿责任。

生态修复技术有待提高:在上游的一些生态修复中,林种单一,人工纯林受病害的威胁大,生态功能和水文效应特征不明显,生物多样性不高。多数植被修复还只停留在工程手段上,生态修复应用较少。特别是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没有科学的规划和手段。

工业项目威胁仍较大:中下游地区主要受酿酒、造纸、化肥等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排放的影响。 大部分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都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中。以仁怀市为例,其中枢镇、茅台镇和茅坝小区是区内城镇的主要工业区,目前有工矿企业约500多家,从事水泥、制砖、采煤、造纸等行业。大小不一、规模不等的各类酒厂有近2000家,年排放生产废水360多万吨,除茅台酒厂等少数企业对污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处理外,60%以上的小型酒厂生产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排放量每天高达万吨以上,酿酒产生大量酒糟也尚未得到有效处置。酿酒生产废水和酒糟渗滤液化学需氧量最高分别可达70000 mg/L和100000 mg/L以上,高浓度的生产废水和酒糟渗滤液进入赤水河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赤水河干流茅台镇以下部分断面已不能稳定达到Ⅱ类水质,较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I类水质已严重下降。2012年,茅台断面氨氮浓度从2009年的0.17mg/L上升到0.46mg/L,年均升高57%。仁怀市境内的支流盐津河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指标浓度分别超过Ⅲ类水质标准0.7倍、0.8倍、2.5倍,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城镇垃圾沿河倾倒,加重污染隐患。

现有的生态水泥、制砖、采煤、造纸、酿酒等各类工矿企业仍在发展,有些企业对环境保护不重视,技术设备落后,废水、废渣和工程弃土随意抛入河中,造成严重污染。风电项目普遍造成植被破坏,特别是湿地生态系统严重破坏,生态退化。

农业污染严重:赤水河流域特别是上游农业垦殖密度高,耕地中81%为旱地,43%是大于25度的陡坡耕地,农药农膜使用、化肥施用、秸秆焚烧、牲畜粪便等影响水、土壤、大气环境质量。施用的化肥、农药大部分“顺坡而下”进入了赤水河,致使赤水河流域水体大部分总氮超标,最高为云南进入贵州断面,超标6.8倍。赤水河流域水体总氮浓度呈上游高于下游、支流高于干流的特征,与流域耕地分布特征相符。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