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浙江

旗下栏目: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广东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辽宁 湖南

良法善治推进浙江水清岸绿人和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王春 人气: 发布时间:2019-10-25 09:10:38

从德清下渚湖的一抹氤氲清泉,到长兴矿坑的一汪翡翠宝石,从湖州南太湖之滨的小桥流水,到嘉兴南湖红船之畔的碧波荡漾,苍翠秀丽的山,流淌灵动的水,将浙江大地妆点得绿意盎然、生机勃发,描绘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

浙江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萌发地,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

近日,《法制日报》记者跟随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牵头组织的“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来在浙江湖州、嘉兴等地采访,看山望水,倾听“守护长江清水绿岸”的美丽故事。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学忠向记者介绍说,“200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吉余村首次提出‘两山’理念。多年来,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认真探索人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规律,依法履行法定职能,通过立法做好顶层设计,引领改革进程,推动绿色发展,注重发挥人大监督的法定职能优势,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法律制度和重大工作部署落到实处,为推动美丽浙江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体系

浙江是法治中国建设先行区,生态环境领域立法亦走在全国前列。

据统计,浙江自2013年以来制定修订的约70件地方性法规中,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有10件,包括河长制规定、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绿色建筑条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决定等。杭州、湖州市还专门就生态文明建设立法。

从事政策研究多年,熟悉基层实践,浙江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李火林的观察体会是,“生态建设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引领和推动,生态建设起步早、建设好的地方,通常法治建设也走在前列,而法治建设得好,又能为生态环境建立长久稳固的保护屏障。”

湖州是“两山”理念诞生地,目前已构建了“1+X”地方法规体系,即以《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为龙头,每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就具体事项进行立法,已制定美丽乡村建设、禁售禁燃烟花爆竹等相关法规,还将《湖州市河道管理条例》列入二类立法项目。

金华、衢州、丽水等地还专门对水环境保护开展地方立法,共出台了近20部相关法规,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法规丰富了浙江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体系,为守护长江清水绿岸打下了良法基础。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方敏告诉记者,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示要求,立足共建长三角美丽大花园,浙江出台《浙江省参与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制定《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浙江省实施方案》,坚决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法律法规要落地见效,就需要监督检查的刚性约束。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先后组织事实监督议题19项,组织开展饮用水源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大气污染防治法等7次执法检查及跟踪检查,创下监督方式,在治水、治气、治废等重大环保问题上,浙江采取省市县三级统一部署、上下联动的方式,营造人大监督的强大声势,务求问题解决。

嘉兴市人大城建环资委主任邬亚甫介绍说,今年嘉兴人大对入海排污口、入海河流(溪、闸)、饮用水水源等地进行了重点检查,在肯定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督促政府及相关部门补短板、强弱项。

创新社会治理确保长效治水

湖州地处南太湖之畔,河湖密布,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治水重镇。

湖州市织里镇义皋古村有2000多年的治水历史,坐落在村落里的太湖溇港文化展示馆,展示了独特的治水文化,一块重浚溇港善后规约的古碑,掩藏着治水“老家规”。

依溇傍水有人家,清流穿村而过,在古桥边,遇见义皋村一家“四代治水”代表宋松元,他精神抖擞地说,“我父亲曾靠运土块、挑河泥,开挖引水,我接棒后,全村重新纳管,水质变好,儿子负责学校河道清理工作,上小学的孙女也成了学校河道监督员队伍的一员,将治水家训代代相传。”

湖州历来的治水传统,变成了社会治理创新——河长制。

2013年,浙江率先在省级层面探索推行河长制。

2017年,全国首个专项立法的河长制法规《浙江省河长制规定》出台。

织里镇人大主席薄国欣,也是义皋港吴兴区段镇级河长,每个月至少要来巡河3次,他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治水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对河道继续进行清淤整治,目前每三年清淤一次,每次大约清除35万立方米的淤泥,保障河道的功能和河水的清澈。”

河长制、养殖尾水治理、河湖健康体检,“互联网+治水”等创新手段,让治水更智能长效。德清首创了河湖健康体检,从今年5月开始,对全县200条河湖实施健康大体检,每条河都建立个性化健康体检档案,根据体检结果,提出具体改进建议,为“一河一策”提供依据。

在党的诞生地、红船精神起航地——嘉兴,处于长三角杭嘉湖平原腹地,河湖众多,但受运河水系和产业结构的影响,水质基础较差,嘉兴市为此全面推进“五水共治”“五气共治”“五废共治”,如今,环境治理成效喜人,地表水劣五类、五类水体比重降到2.7%,劣五类水实现清零,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从五年前的2.4%提升到了77.3%,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提高了43%。

想让水清,必须保证岸绿。2017年,嘉兴市启动“五废共治”三年行动,投入80个亿建成46个固废处置项目,多部门统筹推进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固废、农业废弃物、医疗废物等“五废”管理,构建一般工业固废信息化监控系统,依靠信息化监管手段实现对固体废弃物全生命周期的有效管控,实现对水污染的源头管理

嘉兴港区开展无异味企业和无异味园区创建工作,平湖市人大代表曹跃平是一名中学化学老师,同时担任化工园区“民间闻臭师”,参与园区巡查,对厂界进行异味评价打分,他说,“鼻子是老百姓心中的标准,大家参与进来,对企业进行监督,倒逼企业改变,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

引导公众参与共护绿色生态

近年来,浙江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推动、部门协同、社会公众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做到上下同欲、共建共享、接力传承、久久为功。

支持代表履职,推动群众参与是人大建设生态文明的一大优势。浙江创新性建设了人大代表监督治水信息化平台,全省各级人大代表安装App应用,应用推送河道清理整治、水质数据等信息,记录代表巡河情况,帮助代表运用信息化手段监督治水。

打开手机上的德清公众护水平台,系统会显示附近是否有河道,随后就是拼手速“抢单”巡河;巡河时发现问题只要拍照上传,很快就会有街道保洁员前去处理……这是湖州市人大代表骆苗娟的工作日常,作为村级河长,她每天都巡河,而令她骄傲的是如今人人都能当河长,大家都在发挥各自优势,带动更多人参与治水。

碧波荡漾、绿树红花、白鹭低飞……德清下渚湖畔,水清岸绿的美景,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

德清县下渚湖街道办事处主任陈国松介绍说,为了动员群众参与治水,我们首创生态绿币激励举措,河长参与治水活动,可以领取生态绿币。攒够了绿币不仅能兑换盆栽、生活用品和电子产品,还能按绿币数量获得5万元到30万元的信用贷款,极大地调动起全民参与的积极性。”

据统计,开通生态绿币平台以来,近5万公众参与,发放生态绿币200万枚,银行放出低息生态绿币贷款9200万元。

“垃圾分类”成了全民流行。在湖州市翰林世家小区内,一块大型“垃圾精准分类公布牌”,记录小区所有住户垃圾分类参与情况,每月更新一次。居民每分对5次,就能获得一颗星星,每分对50次就有一个笑脸,每个楼道内分得最好的住户就能获得一面红旗,每月进行公示。

湖州把垃圾分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大环境,形成了“文明领航,制度创新,跟踪辅导,天天督导,专业运作”的分类模式,培育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引导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共同守护绿色生态环境。

(编辑:逍遥客)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