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浙江

旗下栏目: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广东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辽宁 湖南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召开全省环评与排污许可和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视频会议

来源:浙江生态环境 作者:王雯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3-17 20:47:30

3月17日上午,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召开全省环评与排污许可和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视频会议,学习传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精神,以及中办国办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贯彻落实全国环评与排污许可会议、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会议和全省生态环境工作视频会议精神,总结近年来环评与排污许可、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进展,并对2020年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厅党组书记、厅长方敏作重要讲话,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以淼主持会议并作工作报告。

1.jpg

会上,方敏首先对全省生态环境工作在环评与排污许可、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环评和排污许可方面

在“放管服”改革和“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撬动下,省级以上各类开发区和省级特色小镇“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实现全覆盖,环评审批申请材料和办理时间大幅压缩,“三线一单”成果通过生态环境部审核,排污许可证核发扎实推进等,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引导、把关、优化、服务的积极作用。

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

朝着现代化、一体化、信息化的方向持续迈进,监测网络日益健全,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业务体系不断完善,技术装备水平稳步提升,各项监测职能高效运转,圆满完成一系列重大活动环境监测保障任务,彰显了支撑环境决策管理的“顶梁柱”作用。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

全省环评与排污许可、生态环境监测战线的同志们听从号令,服从大局,迎难而上,积极作为,全力开展饮用水源、地表水、空气以及定点医院、污水处理厂废水等应急监测工作,为疫情防控环境监管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通过开辟环保审批快捷通道等举措,有力助推企业复工复产,展示了浙江生态环保铁军的风采。

2.jpg

方敏强调,当前,污染防治攻坚战进入收官决战阶段,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全面开启征程,在应对疫情中省委、省政府提出“两手都要硬、两战都要赢”的要求,呼唤环评与排污许可、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展示更大的作为。要进一步提高站位、强化担当,突出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遵循,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争先创优意识,抓实抓细各项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为高标准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高质量建设美丽浙江、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提供有力支撑。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充分运用“最多跑一次”的理念方法和作风,擦亮环评制度改革的浙江品牌。

环评与排污许可工作是实施生态环境源头监管的关键环节,是环保参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沿阵地,是生态环境系统指导能力、把关能力、服务能力的直接体现。要再接再厉,准确把握环评减负增效趋向,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紧扣环评工作重心“四个转变”、制度定位“三个不变”的要求,朝着准入把关最好、审批效率最高、办事服务最优的目标努力下去,提升源头预防水平,创新环评管理方式,完善环评服务机制,再创环评制度改革新优势。

二是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深化排污许可改革的浙江探索。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最近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对依法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作出明确规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充分结合浙江实际,按照“先试点、后推开、先发证、后到位”的总要求,做深做实排污许可工作,既乘势解决环评历史遗留问题、助力企业实现合法持证排污,又推动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为实现固定污染源“一证式”管理奠定坚实基础。当前,要抓紧开展排污许可清理整顿和发证登记,确保到年底前实现应发尽,全省要积极借鉴、全面推进试点经验,重点把握摸清底数、分类处置、强化监管三个方面工作。

三是充分发挥 “顶梁柱”作用,拓展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浙江实践。

生态环境监测对评估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推动环境质量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环境管理中越来越体现“顶梁柱”作用。中办国办《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专门强调了强化监测能力建设。要抓住机遇,在现在基础上全面统筹发力,使其支撑有力、保障到位,深化环境监测评价和综合分析,全面加强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加力推进监测数字化转型,坚决树牢监测质量底线意识,引导社会监测机构健康发展,为服务环境决策管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美丽浙江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是坚持高素质专业化,勇当生态环保铁军先锋队。

环评与排污许可、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必须有一支过得硬、打胜仗的队伍。要有沉甸甸的责任感,始终对标打造生态环保铁军的要求,把握高素质专业化的导向,全面加强自身建设,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切实强化管党治党工作,顺应形势任务发展,切实提高履职担当能力,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切实优化干事创业环境,争当浙江生态环保铁军先锋队。

3.jpg

王以淼在《改革创新 提升能力 努力开创环评与排污许可和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新局面》工作报告中指出,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全省生态环境系统的共同努力下,我省环评与排污许可制度改革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不断提升,支撑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以“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为主线,环评服务效能不断提升;二是以推进排污许可为核心的监管制度落地为目标,排污许可工作不断深化;三是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水平不断提升,有力保障了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美丽浙江建设;四是坚持党建与业务工作两促进,履职担当能力进一步增强。

就如何全面推进2020年环评与排污许可工作,王以淼指出,要改革创新、优化服务,全力推进环评与排污许可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要认清形势,查找差距,充分认识当前环评与排污许可工作面临的问题和不足。

与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相比,仍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够”:制度体系建设不够完善,高效服务工作不够到位,技术支撑保障不够有力。

二要聚焦改革,找准定位,全面把握环评与排污许可工作的总体要求。

要健全以环评制度为主体的源头预防体系,工作重心实现由偏重微观向既抓宏观又抓微观转变,由偏重事前审批向既抓审批又抓事中事后监管转变,由单打独斗向协同发力转变,由坐等上门向主动帮扶转变,坚持严格准入把关的定位不能变,环评制度基本的统一和权威不能变,制度责任的落实不能变。同时,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推动相关制度与核心制度的全联动,实现排污许可管理的全覆盖,贯穿固定污染源监管的全周期。

三要强化服务,主动作为,高标准推进环评与排污许可各项工作。

要全力服务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继续深化环评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排污许可证核发,加快“三线一单”成果发布应用,着力强化环评机构信用管理,全力做好重大项目指导服务,扎实推进条线党风廉政建设。

就如何全面推进2020年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王以淼指出,要实现“大监测”,确保“真准全”,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监测能力现代化:

一要把握新形势,对标新要求,清醒认识我省生态环境监测存在的不足和挑战。

近年来,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快速发展,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自身的短板和不足,具体表现为:精准监测能力仍然不足,技术支撑水平需进一步提升;制度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坚守数据质量“生命线”面临挑战;人才队伍和基础能力建设有所滞后,保持标杆面临较大压力。

二要坚持高站位,增强使命感,全面把握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总体要求。

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要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牢固树立走在前列的担当意识,不断强化生态环境监测的基础性作用,全力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

三要展现新作为,支撑“大保护”,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再上新台阶。

要扎实做好各项监测任务,全力服务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美丽浙江建设,继续做实做细疫情防控应急监测工作,全面落实《2020年全省生态环境监测方案》,做好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工作。要加快科研攻关和信息化技术融合,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能力现代化,持续提升监测基础能力,大力提升监测信息化水平,加强监测科研和技术创新。要抓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全力保障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真、准、全”,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建立完善预防人为干扰干预监测机制,加强监测质量监督检查。要科学优化调整监测点位,全面谋划和推进“十四五”环境监测工作,开展我省“十四五”监测点位优化,全面做好新老站点并行监测,组织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十四五”规划研究。要深化监测领域改革,提升监测服务企业和公众能力水平,推进社会环境检测领域改革,探索环境质量综合排序机制,提升监测信息服务水平。要全面加强队伍建设,加快建设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梯队,全面加强党建,落实监测体制改革部署,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省生态环境厅相关处室、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班子成员,市、县各生态环境局以及分局的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相关处室、科室、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共1200余人参加会议。

(编辑:逍遥客)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