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浙江

旗下栏目: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广东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辽宁 湖南

杭州市余杭区改革开放40年的生态环保之路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吴雪清 祝燕飞 人气: 发布时间:2018-11-28 15:54:15

未来科技城梦想小镇
3.jpg
海联热电

千亩荷塘
6.jpg
环评代办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2018年,就是这样的特殊年份。改革开放40年,余杭向“品质之城、美丽之洲”努力跨越,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可就在十几年前,作为杭州乃至浙江省的重要工业基地,余杭仍然是水泥、石矿、化工、冶炼、印染等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集聚地,水环境和大气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改革开放40年,属于余杭的颜色不断改变:天空从灰变蓝,河道从黑变清。而这些变化,都离不开余杭多年来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环保服务等领域的持续优化。

从关停区内最后一家燃煤热电厂,到关停遍地开花的石矿、水泥厂,腾空鱼塘禁养黑鱼,再到环评项目“代办”,余杭已从天上到地下布下了一张绿色之网,一幅“天蓝、地绿、水清”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全省率先淘汰燃煤供热

“5、4、3、2、1……”随着关停键的按下,2018年2月13日上午11点58分,余杭最后一家燃煤热电厂——浙江海联热电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关停,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天然气供热的绿色环保能源项目。

最近两年,余杭普通市民的一个直观感受是:出现蓝天的天数越来越多了。

临平环境空气质量国控自动检测站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余杭区PM2.5平均浓度为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9.23%;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72.2%,同比上升13.5个百分点,两项重要指标在杭州市排名均前进了4位,从之前垫底一跃到了中游位置。

一降一升,余杭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让群众呼吸更好的空气。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于节能减排的考虑,集中式燃煤热电厂应运而生。以海联热电为例,从1993年投入运行至今,海联热电共铺设供热管线近90公里,为临平城区200多家企事业单位、商业酒店及部分居民生活供热,有效取代了临平城区“遍地开花”的小锅炉现象。

然而,这个曾经“为城市发展和节能环保作出重要贡献”的热电厂,已经成为了空气质量提升的一块“心病”。以2017年为例,海联热电煤炭消耗量达24.2万吨,二氧化碳排放246吨,烟尘71吨,氮氧化物252吨。

为了改善大气污染成因中能源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余杭区决定逐渐关停燃煤热电厂,逐步替代以天然气供热的绿色环保能源项目。从2017年初开始,塘栖热电、崇贤热电,最后到海联热电,一座座燃煤热电厂陆续退出余杭区版图。

关停燃煤热电厂,仅仅是余杭能源结构调整的第一步。“解构”工作刚刚结束,“重构”工作就已经开始。

2017年,余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电能替代的实施意见》,积极引导全区用能单位煤改电、油改电、煤气瓶改电,颇具成效。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完成旧住宅区燃气改造2712户,建成区全面实现天然气供气全覆盖;推进清洁能源示范县区、新能源示范镇建设,全年完成光伏发电并网50.11兆瓦,塘栖镇农村家庭住户光伏发电省级新能源示范镇项目完成并网430户。

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瓶颈,余杭踏上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并进的新路。

“石头城”里开出“绿水青山”汽车

最近几年,杭州市路面的汽柴油巴士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款名为“绿水青山”的电动巴士。

“绿水青山”的产地在余杭仁和街道,这里一直是长三角优质石料输送中心,几年前还是漫天粉尘,根本无法与绿水青山沾上一点边。

“当时最多时仁和的石矿企业有11家,年产石矿3000多万吨,当地的居民连衣服都没法晒,外面整天都是尘土飞扬。”原仁和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副主任吴菊棠介绍道。

仁和的情况并不是特例。在五常、闲林、老余杭,石矿厂、水泥厂也是遍地开花,周边的百姓怨言很大。

2002年以来,余杭区委、区政府痛下决心,关停、整治石矿和水泥产业,花大力整治“石头经济”。到2005年,余杭区以闲林、中泰、仁和獐山、临平西大门为重点,累计关停石矿、水泥厂99家。

怎么“换”?余杭摸索出了一套答案。

“换”出的是污染严重、产值低的工矿企业。结合“三改一拆”、“五水共治”,余杭关停搬迁了长岗纸业、宏金印染、联合金属、今胜集团、太茂盛源水泥等一大批高能耗、重污染企业,为经济发展的“腾笼换鸟”腾出了空间。自2011年以来,余杭累计关停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生产线)460家(条),倒逼企业向工业4.0前进。

“换”进的则是一批无污染、产值高的互联网和新型制造业企业。阿里巴巴、比亚迪杭州电动汽车生产基地等企业都因此得以迁入余杭的未来科技城和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大量淘汰企业还被改造成一个个科创园、孵化器、电商楼,无需新增土地,却引进和培育了上千家“潜力股”、“生力军”。

未来科技城和仁和街道的成功转型只是余杭发展的一个缩影。2013年,余杭三产占GDP比重首次超过二产,如今已超GDP总量的六成,服务业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未来科技城核心区范围内,没有一根烟囱,却让财政收入猛增。余杭区委、区政府全力打造的梦想、艺尚、梦栖三大“小镇”的定位,均与传统高耗能的制造业无关。

“黑鱼之乡”抹掉“黑色”

盛夏时间,当你走在余杭运河北部的田间,看到这里一派“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的美景时,你肯定很难想像,这里曾是行人捂鼻走路的“浙江黑鱼之乡”。

由于养殖密度大、饲料中含大量腐质小鱼,运河旁的黑鱼养殖池每天都会产生大量废水,并直接排入周边河道,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当时最高峰时运河周边有黑鱼养殖户接近两百家,养殖面积2000余亩,年产值2-3亿元。不过污染也是惊人的,有关方比喻,这里一年的废水排放量接近4个西湖的水量。” 运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周文泉介绍说。

怎么“转型”?余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首先是坚决关停。2015年,余杭全面启动黑鱼养殖综合治理工作,用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所有养殖户的腾空清塘签约工作。

其次,是开展政府主导下的“美丽经济转型”。在完成整治之后,当地政府引导农户与杭州九莲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启动了“千亩荷塘产业基地”项目。

通过“公司+农户”、“基地+大户”等操作模式,目前当地已经形成了莲藕种植、服务、加工、销售的“一站式”经营模式。

“一亩荷塘产藕带约1000公斤,以每公斤卖8元钱计算,仅通过藕带的种植,这些荷塘年亩均收益将达到8000元左右。”运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周文泉说,这比黑鱼养殖的收入提高了40%左右。

荷塘带来的收益还不仅如此。除了藕带,当地农民还开发出了荷叶茶、莲子酒等附加值更高的特色产品,由此带动的旅游业更是给当地的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如今,清水、绿荷、红莲,满池飘香。农民的收入提高了,生活的环境也有了极大改善,原先的黑鱼塘已经呈现一片“香蒲薰风”的生机景象。

从“跑断腿”到“最多跑一次”

企业要想开始规划和建设新项目,一般都需要拿到环保部门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许可(以下简称“环评”)。拿到环评许可的速度,直接影响到企业转型升级的速度。

以往,这个过程少则三四个月,多则半年到一年。

问题的症结还出在企业、环评编制机构和环保部门这三方信息的不对称。“一方面,有些企业不了解政策,往往需要和环评编制机构多次对接补充材料;另一方面,环评编制机构的环评文件编制质量效率往往参差不齐。”余杭区环保局行政审批科科长梅崖分析说。

为了解决“企业环评速度慢”的问题,余杭区环保局率先建立了“企业环评代办制度”,并在各街道打造了40多人的“代办队伍”。

余杭区环保局临平环保监察所东湖工作站“代办员”曹立刚介绍,他们主要负责为企业提供从申报环评文件到环评文件批文等各环节的“代办”服务,通过他们这些代办员多“跑腿”,打破了原来三方之间的信息壁垒,形成了一个顺畅的三方沟通机制。

日前,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浙江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顺利从余杭区环保局拿到了新建项目的环评文件批文,而这个项目在拿到批文一个月前才刚确定审批权限。

“以前整个审批流程拖得比较久,现在有了环评代办制度,我们就可以更快拿到批文了。这也意味着我们的新药研发工作也能更快展开,大大加快了我们企业产品升级的步伐。”浙江贝达药业EHS(环境健康安全部)副经理张帅说。

在此基础上,对照“堵点”问题,余杭区环保局从内外两个方向发力,加快环评项目的审结速度。

对内,环保局对环评文件收到后的审批时限作了进一步明确,规定审批人员要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初审,符合要求的环评文件在完成公示后,1个工作日内就要办结。

对外,对环评文件编制时间节点也作出了要求。“每个环评编制机构接受一单建设项目环评业务后,要求第一时间向审批部门进行报备,确认可行性后再开始文件编制。在了解有新的建设项目后,我们也会第一时间按类型和区域分派给对应的‘代办’员。”梅崖说。

为了让“天蓝、地绿、水清”成为余杭的新常态,其背后是余杭通过调结构、减排放、强服务,实现全区绿色发展和经济转型的美好愿景和生动实践。

改革开放天地宽,砥砺奋进正当时。余杭打赢这场“环境保卫战”的未来必然可期。

(逍遥客)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