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人物

旗下栏目:

撑起环境遥感监测半边天--记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娘子军”(3)

来源:松原环保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3-08 12:39:43

目前,该工作凝练形成了面向全国使用的技术指南和管理办法,并形成了定期监测制度,工作成果于2014年获得了原环境保护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实现了每半年一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个)、每年一次省级自然保护区(800多个)的人类活动全覆盖监测,累计发现56万多条的问题线索,先后给生态环境部上报各类报告136份,获得部领导批示53次,有效支撑了中央环保督察等重大任务的线索筛选和证据锁定。同时,刘晓曼的小组还连续两年组织编制31个省(区、市)的“绿盾”重点问题清单,整理各省问题台账5万余条,并参与现场巡查,支撑了“绿盾2017”、“绿盾2018”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

“目前该工作是我们中心业务化程度最高、管理支撑力度最大、上报报告最多、获得部领导批示最多的业务,也是我们中心的拳头产品和品牌”,她自豪而又欣慰地说。

在普通的岗位上也能做好不平凡的事情

自然保护区遥感监管工作范围广、任务重、时间紧、环节多,可能最后呈现出来的就是一张图或一份报告,但这个过程中的工作链条非常复杂,要经过大量的影像查找、下载、处理、人类活动信息提取和审核、专题图制作、报告编制等多个环节,经常还面临多项任务交叉叠加,工作中总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突发状况。

刘晓曼作为组长,为了保证每项工作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实、做准、做细,除了和同事们一起参与遥感监测和报告编制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工作精力要花在组织协调、进度统筹和问题解决上,每到任务重的时候,她都和组里的同事们连轴加班。她“脑中时刻绷着根弦,我们的成果直接服务于管理和执法,我们的报告不仅仅是个人的成果,更代表了卫星中心的水平和态度,我作为组长,必须对每一个数据严格把关,确保不能出错”,有时同事们编制的报告甚至要被她修改4-5轮才能报给领导。

除了在办公室研究业务,刘晓曼还有一部分任务是在实地检查和核查,“一些检查如暗访等,都得自己提前规划路线,很多保护区交通不太便利,路也比较难走,有时走着走着就没路了,一天也看不了几个点,晚上回来就要加班整理材料。”

工作之余,刘晓曼还始终关注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前沿,阅读外文文献,挖掘自然保护区成效评估等领域的思路,努力为管理决策提供深度支撑。

当被问到“业务工作这么忙,如何分配时间”时,她笑着说:“其实我们每天都有很多碎片化的时间,比如上下班的地铁上,我就会把这些时间利用起来看一些文献和书,一天两天成效不明显,时间长了就能做到有效积累”。

目前她还建立了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开发建设活动影响评估、可持续发展评估和保护成效等领域的指标和技术方法,研究成果发表在SCI等刊物上,获得了第一批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技术骨干、第二批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环境保护部优秀共产党员、环境保护部直属机关巾帼文明岗标兵等荣誉。

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刘晓曼虽然也感觉到累,但更多地是“有成就感”。她说:“持续的业务工作让我学会了一个‘韧’字,只要坚持、踏实、认真,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干出不平凡的工作!作为女同志,有家庭有孩子,可能会付出更多一点,但抗压能力或许也更强一些。我觉得卫星中心的女同志都挺坚强的。”刘晓曼笑着对记者说。

王雪蕾:国家尺度面源污染业务工作的开拓者

接受《环境与生活》采访前,卫星中心水遥感部的王雪蕾刚刚从一个工作会议脱身。2010年7月,她从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出站就来到卫星中心。9年间,王雪蕾从基础研究做起,逐步向业务化突破,自主研发出“遥感分布式(DPeRS)面源污染评估模型”,形成了国家尺度面源污染业务技术体系框架,并开展了一系列应用示范,为生态环境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管理的新职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面源污染遥感监测评估技术体系也成为水遥感部的“拳头产品”之一。

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水遥感部的王雪蕾,自主研发出“遥感分布式(DPeRS)面源污染评估模型”。

面源污染是地表水体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对管理部门来说,存在几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污染总量和空间分布特征是什么、主要污染类型是什么、面源污染对水质贡献有多大。

“从来的那天起,卫星中心的领导就要求我在面源污染的业务化方面要做点成果,因为面源污染本身是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热点,由于机理太复杂,很难服务于管理需求,而中心此前无人负责面源污染业务化的事,所以我的任务就是要把复杂的东西进行科学的简化,研发流域面源污染业务化产品。”王雪蕾介绍,面源污染无法依靠监测技术直接获取结果,目前监测评估的思路是结合遥感技术,以模型估算为主,地面监测为辅。

2010年时,我国还没有成形的技术去摸清全国面源污染总量,虽然有很多优秀的模型和丰富的地面监测数据网,但是做到国家尺度的模拟仍然很难,主要原因是模型可推广性和参数的可获取性还不够强。“国内外开发的模型很多,纯机理模型在全国这么大的尺度上基本很难应用,而一般经验性的模型在科学性和精确性上又有硬伤。所以,当初在选择用什么模型作为业务化的基础着实费了一些脑筋。后来经过综合评估,还是觉得大尺度匡算模型可以满足管理应用的需求。这套模型是北京师范大学众位老师的研究成果。当前的DPeRS面源业务模型体系就是在大尺度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二次研发,用了3年左右的时间对原模型进行修正改进完成的,可以说,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做成这件事。中心领导也给予了很大支持,为了做全国高精度地形坡度数据库,专门配备了价值9万元的工作站,当时是全中心最好的。”王雪蕾觉得自己运气很好,“天道酬勤,在科研成果向业务化转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没有辜负国家培养和单位的信任和支持”。

“我们边用边改,到2018年模型本身的问题基本解决了,结合流域控制单元管理理念的落地,面源污染技术体系对生态环境部的业务支撑进一步加强。中心每年会向部机关上报全年面源污染评估报告,还会结合国家的重点战略区开展区域动态评估报告。尤其针对水形势分析工作,我们可以应用当前的技术对水质不达标断面的污染成因进行面源要素的分析。”针对生态环境部农业面源污染监督和指导新职能,她说:“8年的技术积累,希望我们的技术在‘十四五’环境监测顶层设计上能够有所贡献,如果能形成国家、区域、省市县等多层次的应用监测,就真的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实现面源污染的业务化管理,充分支撑了农业面源污染新职能。”

王雪蕾坚信,业务的突破还要靠科技来支撑,技术达不到,业务肯定做不到顶尖,所以她还承担了一些科研课题,比如“十三五”水专项、重点研发项目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并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撰写专著2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项,省部级奖项3项。据了解,王雪蕾承担的“国家尺度面源污染业务化遥感监测技术体系与应用”项目获得了“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她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