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人物

旗下栏目:

钱易院士: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像美国人一样消费?

来源:环境问题观察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9-10 10:39:29

她是国学大师钱穆的女儿、“力学之父”钱伟长的堂妹,自己也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之一。

她耕耘于环境工程——水污染防治领域,成就卓越。她曾出版十余部著作、发表360余篇学术论文。她致力于环保事业,为普及环保观念、推动环保立法、推广循环经济鞠躬尽瘁,“绿水青山”是她毕生最大的追求。

她今年83岁,仍然坚守在三尺讲台之上,是无数学子眼中的“钱奶奶”、知心朋友和恩师,六十年的教学生涯使她“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钱易,环境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致力于研究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效、低耗废水处理新技术、难降解有机物生物降解特性及其处理机理和技术;致力于推行清洁生产、污染预防和循环经济,积极对国家环保决策献计献策并参与环境立法工作。她曾主持多项科研项目,截至201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三等奖1次, 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1次,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次;在国内外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360余篇学术论文,独立和合作完成16部著作,其中著作《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材获得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她曾任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代表等。

“钱塘潮涌太湖秀,易使天公肯降才。环宇在胸怀大志,境无污染少尘埃。”

被人民日报作诗称赞的她有何传奇之处?

六十年孜孜不倦格物致知,六十年辛勤耕耘传道授业。

7月1日,号称“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政策”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一时间,垃圾分类成为网友关注的焦点,围观上海人的垃圾分类生活也成为网络常态。与此同时,46个重点城市也在加快垃圾分类的各项环节建设,国内各地正陆续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如何认识垃圾?消费和垃圾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人文清华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钱易先生,为您一一解答。

 垃圾重定义:城市矿山 

“现在,大家讨论很多关于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的问题,上海不正在努力地做吗?我建议引用一个西方的概念:‘城市矿山’。西方把城市垃圾堆叫‘城市矿山’,‘城市矿山’不是指煤矿、铜矿、铁矿等,而是指垃圾堆,人们认识到垃圾堆里有很多资源可以再利用,所以‘城市矿山’的含义是利用垃圾。这种观念的改变很重要。”

▲钱易先生

“上海实施垃圾分类能如此受人关注,我猜想,原因之一是过去大家都不太重视这一方面,国内除了有上门收有用垃圾的传统外,还没有严格实施垃圾分类收集和回收。但是,我相信垃圾分类的做法是可以在全国推行的。推行的关键是多方重视,比如说每个人都重视这件事。”

每个人都重视垃圾分类并非无稽之谈,日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世纪后期,环境污染造成的社会问题迫使日本政府开始推行垃圾管理政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日本的垃圾处理政策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日本也逐渐成为世界公认的垃圾处理典范国家。例如横滨市将垃圾类别细分为十类,并给每位市民发了长达27页、包含518项条例的指导手册。比如口红是可燃物,口红管是小金属物;水壶是金属物,12英寸以下水壶是小金属物,12英寸以上的是大废弃物;袜子,只有一只是可燃物,两只且“没有穿破、左右脚搭配”是旧衣料。“我之前看过日本很多地方回收垃圾,做得十分细致,真的很佩服。”钱易先生感慨道,“过去,大家确实都不太重视垃圾分类。但是我们不应该觉得我们做不到。凭什么外国人可以做到,中国人做不到?我们难道比别人素质差吗?我们应该能做到!要努力做,要有人宣传,有人推动,然后有人带头。”

“垃圾分类需要宣传教育,需要政策支持,还需要技术创新”。钱易先生补充道,“中国工程院提出一个建设无废城市的建议。无废城市不是没有废品,而是尽量减少废品,尽量利用废品。前段时间,工程院一位项目负责人说了两件令人兴奋的事。第一件事是工程院推动建设无废城市的建议送到国务院后很快就收到了‘同意建议’的回复。这是工程院有史以来得到回复时间最短的一次。第二件事是国务院决定选择一些试点城市率先建设无废城市,号召城市自愿报名。国务院的号召很快得到很多城市的响应,最后选择了16个城市作为试点。这两件事让我很受鼓舞,觉得这些事情可以做起来,但是需要一定时日,不能太着急。”

10克重的金戒指,3500公斤的生态包袱 

保护环境应该“开源节流”,不仅需要垃圾处理这类资源再利用的“开源”,还要对资源消费进行“节流”。

钱易先生讲到:“消费有两个效应,第一个是下游效应,即消费活动处于资源使用的最下游。开采矿产资源在最上游,还要有工厂生产产品,生产后再到市场上流通,最后是消费环节。因为消费完就得扔掉,所以消费在下游。”德国学者魏茨察克提出了“生态包袱”的概念,即每单位产品重量所需要的物质投入总量。这就是说,下游减少一个单位的产品消耗,上游就能减少数十倍、数百倍甚至数千倍的资源投入。例如,一枚10克重的金戒指,生态包袱是3500公斤,“生态包袱是指金矿的消耗、排污等,至少3500公斤的生态包袱才能生产出一枚10克重的金戒指,这是下游效应。”

▲钱易先生

“消费的第二个效应是弹性效应,即增加消费会抵消提高生产效率的效果。”工业生产可以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量。但是消费数量的增加,往往会抵消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资源投入的效果。

“比如汽车消费。汽车会消耗汽油、产生污染。改进汽车生产可以提高汽油使用效率,减少汽油用量,降低污染排放。但是技术的改进架不住喜欢开汽车的人多!比如一个城市本来有三千辆车,后来变为三万辆,再后来变为更多辆汽车,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很容易抵消这种效果。这就是说,消费数量的增加往往会抵消提高生产效率带来的节约效应。”

“所以,要注意推广绿色消费,要节约”,钱易先生说:“人们在消费领域要注意‘要舒适不要奢侈,要消费不要浪费’,金戒指的问题也是这样的。你很喜欢金戒指,也有能力购买,买一个戒指就可以了,不要弄五个或者十个。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个人喜欢穿不同的鞋子,他家里可能有五十多双不同式样的鞋子。这是不是浪费?是不是不绿色?你把旧鞋子穿坏了再买我们不反对,但是不要同时搞那么多。”

“消费可以拉动生产,所以要消费,要让大家过舒适的生活。这不是说什么都不要买,而是不要浪费,不要过分!”

中国人不能像美国人一样消费 

钱易先生曾邀请美国学者莱斯特·R·布朗(Lester R. Brown)来清华大学做讲座。

莱斯特·R·布朗曾担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顾问,几十年来一直为保护环境奔走,《华盛顿邮报》称他为“全世界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

▲莱斯特·R·布朗(图源网络)

“邀请他来很有意思,并非我主动邀请他。我讲课时常常引用他的话,这件事传到他那里去后,他通过别人带信给我,希望认识我。我知道后很高兴,马上就邀请他来讲座。”钱易先生回忆道:“事先我问要给多少讲课费,没想到他秘书回复‘到你们那去讲可持续发展,先生一分钱都不要。但是先生有一个要求,讲完课后他想跟八到十个年轻学生座谈’。莱斯特?R?布朗后来跟我说‘一定要跟年轻人座谈,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决定于年轻人,希望都在他们身上’。”

“我们谈了很多。莱斯特·R·布朗聊到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人均收入很快就要达到美国的水平,但是一定要注意中国人不能像美国人一样消费!美国曾统计全国汽车总量,发现每4位美国人就有3辆汽车。中国人口到那时候可能有14.5亿,如果像美国人一样,中国的汽车总量将是11亿辆。莱斯特?R?布朗作了三个方面的分析。第一,目前世界上的汽车总量是8亿辆。一旦中国的汽车总量超过世界现有汽车量,这就是很可怕的事情!第二,使用汽车需要修道路、修停车场。那么多汽车需要2900万公顷土地,这相当于中国现有水稻田的总面积!谁能够下决定把水稻田都拿来给汽车用?如果真这么做了,我们怎么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第三是汽油量。汽车要用汽油,如果中国有那么多汽车的话,中国汽油日用量将超过目前世界汽油日产量的1.3倍!”

钱易先生谈到:“我一直担心一个大问题,中国人现在有钱了,喜欢家里有一辆小汽车,这个可以。但是中国人不能像美国人一样,人人一辆小汽车!”

1994年,莱斯特·R·布朗撰写的报告《谁来养活中国》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掀起轩然大波,很多人因此将他划入“中国威胁论”的阵营。然而,随着他担忧的中国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逐渐成为现实,国人也慢慢接受他的观点。“你们觉得莱斯特·R·布朗是在诬蔑中国,是在说中国坏话,是瞧不起中国,还是在给我们忠告?我觉得他是在给我们忠告!我们应该选择适合国情的消费模式,这在十二届人大报告中提过。消费模式要符合国情,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多,中国人均国土面积不到美国的1/4,如果计算耕地面积,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美国的1/8。因为中国人多、地少,人均土地少,人均资源少,所以中国人不能像美国人一样过日子。”

环境教育要放在一切策略的首位 

二十多年来,钱易先生一直在为环保事业奔走,除了积极促进环保立法,她也在清华大学开设环保课,并在各处讲学。她谈到:“要有危机感,现在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这个正确的方向已经看到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话,完全可以挽救。”

转变个人的生态观念是生态保护的关键。“要从心里觉得重要,而不是领导让我这么做我才做,而是自发地认为我应该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这样才能做得好。”

为此,需要把环境教育和环境伦理观放在一切策略的首位。“环境伦理观可以分成三个方面。第一,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按照自然的规律来办事,不要破坏自然生态。第二,关心自己,并且关心全人类。比如青海的三江源,黄河、长江、澜沧江都在那发源。我们去调研的时候经常听到青海人,包括领导和普通群众,都在讲‘你们放心,青海一定会保护好三江源,不会让它受污染!我们宁肯青海GDP增长少一点,增长慢一点,也不会去污染三江源!’。这难道不是他们在关心全中国的人,关心下游几亿百姓?第三,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不仅要把工作做好,还要关心子孙后代的未来。”

来源:人文清华讲坛

(编辑:小虫)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