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资讯

旗下栏目:

花15分钟,重新认识中国的水资源、水污染和水利用(4)

来源: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 作者:王熹 等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5-16 11:59:49

3.未来展望

当前中国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此与水资源法律和监管体系建设缺失、发展理念不科学、基础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构建节水型社会宣传引导不力等有着直接联系。今后制定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的对策,应权衡长远发展和短期目标,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水情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将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同等看待,研发和引进世界上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开发新水源,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才可从根本上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首先,在政策层面上,构建节水型社会,建立完备的水资源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加强用水总量控制与再生水利用。

一是要建立健全节水管理体制和监管体系,重点是加强执行力度,确保制度建设落在实处,出台国家相关法规实施细则,进而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态保护进行科学指导,同时进行水权、水市场的探索和研究。

二是要完善各种供水设施建设,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在全社会切实推动节水工作和建设的开展。三是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发展再生水灌溉、中水用作城市景观用水,以替代并减少新鲜水量。四是在公共设施和生活用水方面,加大节约用水的宣传力度,推广和使用节水器具,检查和杜绝输水管道设施的漏损和二次污染,提高再生水在公共设施和城镇生活中的使用比率,减少新鲜水量,构建节水型社会。

其次,在发展经济方面,培育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增长速度及规模,是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出路和努力方向。应摒弃过去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为主要特征的增长方式,积极倡导确立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理念的可持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是在工业支柱产业推广工业节水措施、加强用水管理、培养员工的节水意识、杜绝跑冒滴漏、使用节水器等工作,通过节水措施和再生水回用和制水工艺改造等措施,将工业节水工作落到实处,加强水资源的合理科学配置和使用。

二是在沿海可直接利用海水的地区,推广实施海水在电力、化工、石化等行业的直接利用工作,以替代淡水;在沿海高用水行业的新建项目中,推广海水直流冷却和循环冷却系统的应用;海水作为消防用水和公共设施及冲厕水源等都具有发展前景。三是国家鼓励引进国外先进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应用技术,加速推进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取得实质性进展。扶持成本较高于原水的淡化海水进入市政管网,来缓解用水短缺和紧张的难题。

再次,要完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监管体系,通过加大专项配套资金投入以及技术升级的办法,强化对水资源的保护力度,始终将水污染治理作为重要施政工作常抓不懈。在地下水保护和污染治理方面,国家环保部、国土资源部与水利部于2011年发布了中国第一部防治地下水源污染的纲领性法规文件《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对中国地下水污染治理作了全面规划,计划投资346.6亿元用于地下水污染防治。先全面建立地下水环境监管体系,力争到“十三五”全面开展和推进地下水污染的治理工作,再通过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地下水修复处理技术弥补中国技术的薄弱环节,以达到治理和改善地下水环境的目的 。2013年9月,国务院通过《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草案)》明确提出: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要与城镇开发建设、道路、绿地、水系等专项规划相衔接;规范雨水与污水排放,促进污水处理再利用和污泥、雨水的资源划利用;加强对污水排放和处理设施运营情况的监管等。标志着中国地下水保护和污染治理将走上有法可依的正规发展轨道。

最后,要重视非常规水的利用工作。非常规水源的开发利用包括雨水和再生水利用两个方面。当务之急是做好四件事情,加强规划、增加投入、修缮设施、引进技术。改变传统思维定式,不能先污染再治理,应将保护与治理同等对待,做到将污染降到最低,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一是在雨水利用方面,各级政府要拨付专项经费,做好雨水收集工程项目,并将收集的雨水作为绿化及道路喷洒用水。在城市建设中,从规划时就要对排污及其雨水利用设施作出通盘考虑,避免雨?合流、增加雨水资源利用率。

二是在再生水利用方面,在城镇和农村,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重点治理污染和处理好污水,努力实现零排放,同时污水管网和再生水管网的建设要跟上,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并促进再生水入户和在其他方面的应用,以减少污水排放量及新鲜水取用量。中水利用率过低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过高会带来经济成本增加,社会难以承受。

因此,提出符合国情的实施方案是必要和迫切的。简而言之,我国缺水问题由来已久,水生态环境恶化和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势,无疑增加了恢复水生态环境和治理污染的难度,但亡羊补牢犹未晚也。而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定颁布的水资源的法律法规,对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等都有科学阐述,相信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解决将指日可待。

(编辑:Wendy)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