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资讯

旗下栏目:

迈向绿色繁荣新世界——2019年国合会分论坛综述(2)

来源:中国环境 作者:郭薇 霍桃 吕望舒 李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6-03 10:16:00

《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科学、社会与可持续未来司司长雪斯塔可夫介绍了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磋商进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魏辅文以“天人合一”的思想解读了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的内涵。法国生态与团结化转型部欧洲与国际事务署副署长罗宾内基于smart原则(具体、可度量、可实现、相关性、有时限)提出了对于成功举办第15次缔约方会议的愿景。

不少嘉宾在发言中肯定了中国在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所起到的积极示范作用。

石井菜穗子表示,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讲的不仅是环境,而是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在中国政府的领导和倡导下推出的一系列政策,已不仅在中国传递,也传递到了世界其他国家。

国合会委员汉森认为,“美丽中国”的概念可以通过“一带一路”等途径在全球推广。不仅要有“美丽中国”,更要有美丽、可持续的地球。

问计蓝色经济 建言海洋治理

海洋既是支撑全球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也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然而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给海洋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影响。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需要集中力量,统一行动,共同参与。国合会“蓝色经济与全球海洋治理”分论坛的与会代表们聚焦海洋塑料垃圾的全球治理、恢复海洋生物多样性等问题,开展了广泛讨论。

国合会委员、挪威极地研究所所长温特表示,海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基本的原则都是动态的,为了要治理海洋,需要一些静态的元素,例如制定一些法律法规政策等,也需要在这些静态的元素和动态的海洋之间找到平衡。

目前,针对海洋污染,已有多个海洋治理的全球、区域和国家层面的法律和体制框架,但这些框架相对较为分散,侧重于具体行业而少有针对性的措施。

中国科学院院士戴民汉指出,海洋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海洋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海洋综合管理体系,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才能促成海洋和人类共同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国家区域的有效合作。“我们可以把蓝色经济作为环境保护以及生态可持续的新的发动机,来造就一个可持续的世界。”戴汉民说。

如今,塑料和微塑料在海洋中几乎随处可见,其污染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一般认为海洋中的塑料垃圾会对海洋生物造成危害效应,但其实随着海洋微塑料逐渐增多,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大。我们希望各国都可以行动起来,采取更有效的方法处理海洋垃圾,尤其是塑料垃圾。”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亚太区域主任德钦茨仁呼吁到。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王菊英介绍了我国在海洋污染和微塑料方面采取的一系列管控措施,例如法律保障、日常监测、检测分析等。“我们也要认识到,单一的方案不能够有效解决海洋塑料问题,需要有一个整体的方法来应对,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找出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更好应对海洋垃圾的挑战。”王菊英说。

“去年10月的时候我们进行了一个合作,包括减少不必要的塑料包装,增加塑料包装的循环利用等,几个月来已经有几百个组织签署承诺书,其中20%是塑料产业的代表者,还有很多大型品牌,例如零售商、超市等,这也是从源头解决海洋塑料污染问题的一个有力尝试。”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全球新塑料经济项目总监索尼娅说。

作为一家扎根在物流领域的物流平台公司,菜鸟网络总裁万霖也向与会代表分享了菜鸟网络近年来在整个快递物流行业推行资源集约包装减排和包装回收方面的一些努力,包括联合多家合作伙伴,启动绿动计划,建立物流环保公益基金等。

“如今包装的节能减排成为物流行业的共识,菜鸟网络作为一家数据驱动和技术驱动的物流平台,也一直尝试用新的技术和模式来应对行业的资源和环境挑战,也希望借本次大会向各界发出建设绿色城市的倡议,保护海洋,向塑料污染宣战。”万霖说。

“海洋是人类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在无塑料的海洋可持续渔业与远海的社区渔民合作,保护有恢复能力的远海生态环境,还有可持续发展蓝色经济等5个领域做了许多工作,近年来也努力通过跨界、跨行业的合作,应对全球海洋塑料问题的危机。”世界自然基金会首席代表卢思骋表示。

推动绿色“一带一路 ”走实走深

国合会“一带一路”倡议与绿色城镇化分论坛就“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区域协同发展及城市管理经验分享、环境质量改善和绿色城市、绿色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创新与实践等问题开展深入研讨。

当前城市的长期投资将锁定城市形态、基础设施和消费模式几十年。全球大多数城市基础设施尚未完善,到2030年,经合组织(OECD)估计需要50万亿美元的投资。这一增长的大部分将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亚洲和非洲。同时,预计将有数以亿计的新城市居民,其中发展中国家几乎占据了大部分。这些趋势为将城市转变为可持续经济增长和减贫的引擎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一带一路”与绿色城镇化十分契合,国合会中方首席顾问刘世锦在发言中讲到。城镇化是中国最重要的社会变迁,目前中国城市化进入新阶段,具体表现为大都市圈快速成长,如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城镇化同时面临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城市建设集中于硬件,纠错成本很高;另一方面交通(高铁)、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将改变城市的结构和形态。绿色发展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之一,但具体操作层面还需要借鉴国际经验。

国合会委员、世界资源研究所总裁斯蒂尔表示,中国的城镇化投资将为世界的发展作出贡献,中国的最佳实践也可以与世界分享。中国可以通过政策影响对外投资的效果,从而帮助“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实现绿色城镇化。城市化投资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划城市形态,控制城市规模;二是优化城市交通网络,重视公共交通;三是建设绿色建筑和基础设施;四是坚持低碳发展,扩大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亚洲区办公室主任卡布拉基表示,“一带一路”的经济效益已是世界公认,但“一带一路”环境问题刚刚获得足够的关注。建设绿色“一带一路”至关重要,这需要中国进一步加大投入,通过最佳实践、能力培训、技术援助和资源互助等,引领和支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既需要加强政策沟通对接,又要实施能力建设项目,展示“一带一路”为实现双赢带来的机遇。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表示,中国拥有良好的土地供给制度,但是由于我国税收制度、财政制度和货币制度的影响,导致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造成用地的碎片化,具体表现为住宅用地密度远高于其他用地。此外,由于政策导向不明确,在公共交通大力发展的同时,私人交通却没有减缓趋势,这些教训也应积极分享给其他国家。

杭州市政府副市长胡伟介绍了杭州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打造“美丽杭州”和美丽中国样本的实践经验。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总干事拉卡梅拉表示,目前全球67%-76%的电力需求来自于城市,71%-76%的能源相关碳排放也来自城市,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效在当前的能源结构调整中十分重要。预计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能源总量的80%以上,“一带一路”是实现这一目标以及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路径。

国合会特邀顾问、荷兰环境评估委员会主席莫马斯表示,中国的城镇化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中国有许多促进城市与自然相结合的发展案例。莱茵河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可以进行比较,二者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可以相互借鉴。

大自然保护协会城市项目亚太区总监鲍勃指出,要加强城市与自然的融合,通过自然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的服务功能,在此过程中要实现规划和保护协同增益。中国在过去40年的城市化经验和教训将帮助其他国家降低发展成本,“一带一路”倡议将帮助全球许多城市加入全球化的行列。

没有环境考量就无法衡量企业价值

“面对巨大的环境挑战,企业不仅要有盈利能力,更要积极承担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这是在国合会“全球环境治理与工商业最佳实践”分论坛上,各位委员和工商业代表共同关心的议题。显然,以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增长,以发展新能源带动传统资源消耗方式创新,以走循环经济之路减少各种污染物排放,已成为可持续生产和消费良性发展的一种需要。

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COP15大使怀特表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既需要政府的力量,也需要企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企业需要整体、系统性的绿色转型,更加关注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实践。他的倡议也得到了与会委员、代表的一致赞同。

国合会委员、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总裁王天义结合“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阐述了一家中国环保企业在从事垃圾焚烧发电、污水处理厂投资运营等业务上的思考和体会。有研究表明,亚洲地区固体废弃物的产量超过了北美和欧洲的总和,因此积极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意义重大,而在中国,推进固废源头处理的减量和资源化利用难度很大。“而我们的目标是零丢弃、零填埋、零焚烧,这比发达国家填埋焚烧率低于10%的要求还要严格。” 王天义说,目前已经筛选确定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11个城市和5个特例城区将从最大程度减少垃圾填埋量、最大程度提高固废利用率、最小化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做起,这就是一条“无废城市”的中国化道路。

国合会委员、西班牙盈迪德集团首席可持续发展官佩纳举例介绍了他们如何将可持续发展观嵌入到企业商业模式中。“我们在源头生产环节就会研究使用可循环的纤维原料,而在末端的销售环节也打造了生态能效商店,通过改造用水、用电、空调使用等方式,能比传统商店节约40%的用水和20%的能源。”佩纳说。

“我们不仅将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在企业的发展和运行中,例如在昆明建立中国第一个天然染料的研发中心等,同时也将生态文明建设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融入到企业文化中。我们做过很多环境宣传活动,也在企业内部倡导节约一张纸、一顿饭的美德,这星星之火终将燎原。”国合会委员、溢达集团董事长杨敏德自豪地告诉大家。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网络发展总监朴尚德提出,企业应当开发一种商业模式,即让商业运作都能符合低碳的标准和轨迹,“在这方面我们需要与各位企业领导者群策群力、共同前进。”

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沃格雷对此回应说,低碳商业模式触及全球的多个产业领域,比如水泥、化学、钢铁、塑料、航空航天等,这些行业占到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30%,而推动这些行业的绿色变迁、低碳变革是难啃的“硬骨头”。

(编辑:Wendy)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