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资讯

旗下栏目:

生态环境部召开1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2)

来源:生态环境部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0-12-29 20:22:21

媒体问答

新华社记者:大家好!新华社记者提问。党中央做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要求到2020年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请问“十三五”污染防治攻坚战能否圆满收官,取得哪些阶段性的成效?谢谢。

徐必久:谢谢你的提问。你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环境目标完成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绿色底色。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十分关心,多次召开重要会议、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几场标志性的重大战役,集中力量攻克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于2018年5月份胜利召开,正式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全面部署,也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会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部署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实施七大标志性战役。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圆满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明显增多,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大幅提高。

这里给大家重点介绍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情况。

蓝天保卫战成效持续显现。蓝天保卫战是重中之重,可以说是有计划、有重点、有实招、有成效。有计划,就是全面贯彻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有重点,就是聚焦重点区域、重点污染物、重点时段和重点领域,在秋冬季重点治理PM2.5,在夏季重点治理臭氧。有实招,这方面措施很多,重点介绍结构调整优化、散乱污整治、清洁取暖以及监督帮扶等四个方面情况,这里给大家报一组数字,截至目前已经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的煤电机组约9亿千瓦,全国约6.2亿吨粗钢产能正在进行超低排放改造,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清洁取暖改造已经完成约2500万户,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监督帮扶共帮助地方发现和解决问题27.2万个,一组组沉甸甸的数字反映了所做的工作和实效。有成效,大家都感受到空气质量改善很明显,全国各地的蓝天白云明显增多。

碧水保卫战取得重要进展。保好水、治差水,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保好水主要是饮用水水源和良好湖泊保护,已累计完成了2804个饮用水水源地10363个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治差水主要是城市黑臭水体和劣V类水体治理,根据最新调度的情况,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已经超过98%,全面完成长江入河、渤海入海排污口排查,长江流域、渤海入海河流纳入消劣行动的国控断面均已消除劣五类。还有个标志性的成果,目前长江干流全部实现II类及以上水质。同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累计完成13.6万个建制村环境整治。

净土保卫战是稳步扎实推进。确保完成农用地安全利用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两个90%的目标。完成农用地的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组织开展长江经济带打击固体废物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和全国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这两个行动对维护环境安全、防范环境风险都非常重要。坚定不移禁止洋垃圾入境,2020年底基本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性成果。

经过共同努力,“十三五”规划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确定的9项约束性指标,在2019年已经有8项提前完成。在环境质量方面是3项,PM2.5未达标城市年均浓度累计下降23.1%,“十三五”目标是18%;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质断面比例为74.9%,“十三五”目标是70%;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3.4%,“十三五”目标是5%。在总量减排方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22.5%、16.3%、11.5%、11.9%,分别完成了两个15%、两个10%的目标。碳排放强度方面,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18.2%,“十三五”目标是18%。

今年以来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改善,1-11月份,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9%,超额完成84.5%的约束性目标。这里还给大家报告一个标志性的成果,到今年11月份,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是34微克每立方米,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是31微克每立方米,达到了世卫组织第一阶段35微克每立方米的目标值,达到这个目标是非常不容易的。现在可以说,九项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已经全面完成、超额完成、圆满完成。谢谢。

光明日报记者: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请问生态环境部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保工作,主动服务“六稳”“六保”方面开展了哪些具体工作,下一步如何更加精准有效地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相关环保工作,更好地服务“六稳”“六保”工作任务?谢谢。

徐必久: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在今年特别重要,大家都很关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影响,我们总的考虑和做法是应对挑战,统筹兼顾,精准施策,实现共赢。

生态环境部先后印发两个文件,第一个是《关于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保工作的指导意见》,第二个是《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积极服务落实“六保”任务 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通过这两个文件来进行部署安排。落实“两个100%”要求,就是医疗机构及设施环境监管和服务100%全覆盖,医疗废物、废水收集处置100%全落实,保障环境安全。建立实施“两个正面清单”,就是环评审批和监督执法正面清单,主动服务“六稳”“六保”。突出“三个治污”,就是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特别是精准治污,做到五个精准,即问题精准、时间精准、区位精准、对象精准和措施精准,保障污染防治攻坚战圆满收官。具体介绍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落实两个100%,抓紧抓实抓细疫情防控生态环保工作。疫情防控生态环保工作落实到位,保障了环境安全,目前全国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为6200多吨每天,相比疫情前增加了27%,做到了应收尽收、应处尽处。

二是建立实施环评审批正面清单,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截至到11月底,对3万多个项目实施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改革试点,对约12万个项目豁免环评登记表备案手续。动态更新国家、地方、利用外资重大项目台账,提前介入做好审批服务。今年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共审批建设项目涉及计划投资总额18.5万亿元,同比上升18.5%。

三是建立实施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突出差异化监管。全国近8.4万家企业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对于疫情防控物资生产、民生保障密切相关的,污染排放量小、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涉及重大工程和重点领域管理规范、环境绩效水平高的企业,免除现场执法检查。对已经安装在线监控、一年内无环境违法记录的企业,减少开展现场检查,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开展监督执法。

四是加大主动帮扶力度,促进企业绿色发展。加大资金支持,支持筹建国家绿色发展基金,首期规模是885亿。强化技术帮扶,发布2020年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建设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各地积极创新模式,例如江苏率先推出了环保贷,累计贷款金额超过了128亿元;上海松江强化“环保管家”管理和环保中介评估,推动以最低价格最快时间为企业提供服务。

对于明年的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要继续抓细抓实疫情防控生态环保工作。紧盯医疗废物处置等重点任务,加快补齐医疗废物处置短板。对一些出现疫情散发的地区,根据地方需要加强指导。

二是推动环评审批和监督执法“两个正面清单”制度化。目前社会各界对这两个清单的反映非常好,效果也很突出,地方政府和企业都希望制度化和常态化。要指导各地优化完善环评审批和监督执法“两个正面清单”,形成长效机制,进一步优化小微企业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六稳”“六保”。

三是制定出台一份新的指导意见。根据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要求和地方需要,2021年将围绕发挥生态环境保护作用,积极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自贸区绿色发展,更好服务“六稳”“六保”,出台相关指导意见。谢谢。

光明网记者:谢谢主持人。光明网记者提问,我的问题是推进绿色发展需要不断完善政策,建立健全市场化机制及配套措施,请问“十三五”期间我国环境经济政策有哪些重要进展以及下一步有何打算?谢谢。

徐必久:谢谢你的提问。环境经济政策也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领域,因为做环保工作,法治手段很重要,必要的行政手段很重要,经济手段也非常关键。在“十三五”期间,注重经济手段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创新与应用,初步形成以市场手段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动力机制。给大家介绍几个方面的进展。

一是财政支出力度加大。2016—2019年,全国节能环保财政支出2.4万亿元,这些年国家在财政支出方面,把生态环保、绿色发展作为重要的领域,每年都在增加投入。同时,引导和撬动大量的社会资本参与到各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

二是价格税费政策改革稳步推进。环境保护税全面开征,2019年全年收入221亿元。电池、涂料列入征收消费税范围,从事污染防治的第三方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脱硫脱硝除尘环保电价补贴持续推进。

三是生态补偿机制不断完善。跨省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继续推进,重点介绍一下长江和黄河,2018—2020年中央财政安排180亿元生态补偿资金推动长江经济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今年安排10亿元引导资金推动黄河流域生态补偿。

四是绿色金融政策日益完善。截至2020年上半年,绿色信贷余额已超11万亿元,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规模达1.2万亿元,居世界第二。全国31个省份均已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

在“十四五”时期以及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在生态环保中的作用,而且这项工作也是越来越重要。污染防治这些年取得了很大成效,现在要更加强调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推进结构、布局优化调整,环境经济政策的作用会更加凸显。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加快国家经济政策与生态环境政策融合,运用经济政策推进结构调整、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现在初步考虑是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财政政策。明确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责任。完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资金项目储备库。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对绿色产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支持力度。

二是深入推进绿色税制改革。“十四五”时期协同推进PM2.5和臭氧的协同控制,氮氧化物、VOCs都是PM2.5和臭氧的重要前体物,所以要研究将VOCs纳入环境保护税征收范围。采取税收优惠和电价优惠政策,激励钢铁、焦化、水泥、平板玻璃等非电行业超低排放,现在正在钢铁行业推进,还要对其他重点行业有序推进。研究新能源汽车的税收政策。

三是健全环境治理收费政策。建立处理服务费用与污水处理成效挂钩的调整机制。推进建立完善的污水管网投资回报机制,“十四五”有项很重要的任务是推进污水管网全覆盖,建立相应的投资回报机制就显得非常重要。健全固体废物处理收费机制。

四是深入推进生态补偿。建立健全长江、黄河流域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评价结果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分配的调节作用。现在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近800亿元,这对生态功能地位突出地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强化生态环境评价考核对生态补偿的推进作用。

五是加大绿色金融政策创新。完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绿色发展基金等政策。推动上市公司、发债企业强制性披露环境信息。深化气候投融资领域专项合作,加强对国家自主贡献重点项目和地方试点工作的金融政策支持。

环境经济政策这项工作非常重要,希望媒体朋友们给我们积极献言献策,谢谢。

经济参考报记者:今年以来,生态环境系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服务企业复工复产和绿色发展,但是还有一些民营企业反映这方面获得感不够强,请问生态环境部将如何进一步加强对民营企业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谢谢。

徐必久:你提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在支持服务民营企业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最近三年连续出台多份指导性文件,包括《关于生态环境领域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支持服务民营企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生态环境监管服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推动企业绿色发展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一套比较固定的做法。

今年企业反映最多的问题,一个是对政策了解还不够,第二个是治污技术缺失。针对这两个问题,生态环境部专门制定实施《关于强化帮扶企业治污和政策宣传的工作方案》,要求梳理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以及绿色金融、绿色税收、超低排放等企业优惠激励政策,形成清单后公开发布、及时更新。为了便于企业获取适用技术,特别是针对今年夏季臭氧污染防治攻坚的需要,明确按照不同行业的不同工艺推荐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行业超低排放以及废水废物处理等技术,并通过各种方式、渠道强化宣传解读,帮助企业了解相关政策,解决问题和困难。

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不移服务企业绿色发展,坚定不移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着力推动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精准有效的政策环境,推动民营企业履行环境社会责任,支持民营企业健康绿色发展。

一是加大对民营企业的帮扶力度。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跨省通办”。优化小微企业环评服务,降低工作量和市场主体成本。不断扩大各地帮扶覆盖范围,主动做好帮扶。

二是强化依法依规监管。坚持普法与执法相结合,引导企业树立守法意识,科学合理配置执法资源,实行分类监管、差异化监管,既打击恶意违法行为,又要对守法企业做到无事不扰,为民营企业绿色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三是提供科技服务。把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做大做实,加强技术供需对接,解决供需双方“中梗阻”问题。这方面地方有很多好经验,例如江苏、湖北、广东等一些地方,在服务民营企业发展方面都有很多好的做法。

四是加强工作合作。继续加强与全国工商联的合作,联合开展实地调研、专家宣讲、指导培训等帮扶活动,帮助民营企业履行环保责任,用好环保政策,实现绿色发展。

我们也欢迎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将所了解到的民营企业在绿色发展方面的需求,及时反馈给我们,谢谢。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