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资讯

旗下栏目:

生态环境部举办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全文实录)(2)

来源:生态环境部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1-08-26 19:34:04

答记者问

1.jpg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谢谢刘司长。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自2018年开始,到去年底结束,请问攻坚战取得了哪些成效,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十四五”期间如何在海洋领域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谢谢!

张志锋:谢谢总台记者的提问!黄润秋部长8月18日出席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时已经全面介绍了从“坚决打好”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总体情况。下面我结合海洋实际,首先向大家简要介绍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的有关情况。

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自2018年开始实施,作为“十三五”期间污染防治攻坚战七场标志性战役之一,也是海洋领域污染防治攻坚的首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和环渤海三省一市协同作战、合力攻坚,取得了渤海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突出成效,圆满完成了阶段性目标任务:

一是陆海统筹污染防治成效显著。2020年,渤海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2.3%,不仅圆满完成攻坚战的目标要求,而且比攻坚战实施前的2017年大幅提升15.3个百分点。其中,天津市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2017年只有16.6%左右,2020年大幅提升至70.4%,三年时间增长幅度达到53.8个百分点;河北省2020年首次实现近岸海域全面消除劣四类水体,并且北戴河主要海水浴场水质在旅游旺季全部达到一类标准。同时,环渤海49条河流入海国控断面全面消除劣V类水质,18886个入海排污口实现“应查尽查”。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三年攻坚战打下来,环渤海地区陆海统筹的污染防治攻坚力度前所未有,近岸海域水质改善幅度前所未有。

二是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持续加强。攻坚战期间,环渤海三省一市共完成滨海湿地整治修复8891公顷,超过了6900公顷的目标要求;整治修复岸线132公里,也超过了70公里的目标要求;37.5%的渤海近岸海域划入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区。

三是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能力不断增强。三年来,有关部门和沿海地方共排查整治沿海环境风险隐患4万余处,检查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设施244座,建成国家船舶溢油应急设备库8座。

在整个攻坚战实施过程中,各有关部门以及环渤海三省一市党委政府坚决扛起打赢攻坚战的政治责任,建立健全责任明晰、分工协作、综合治理机制,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推动攻坚战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第二个问题,关于“十四五”深入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

尽管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渤海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仍面临着近岸海域水质改善成效尚不稳固、海洋生物生态退化趋势尚未根本遏制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在渤海存在,在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邻近海域等其他重点海域也同样存在。

“十四五”期间,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保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在更大的区域、更深的层次继续啃硬骨头、打攻坚战。当前,我们正在抓紧谋划“十四五”深入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的方案计划,初步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一是在区域范围上,要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既要在渤海进一步巩固深化攻坚成效,也要针对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邻近海域突出问题,延伸拓展深入打好这两个重点海域的攻坚战,以此推动全国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二是在主攻方向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力解决人民群众身边存在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深入推进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不断提升社会公众临海亲海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是在攻坚策略上,进一步落实“三个治污”要求。以三大重点海域各自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导向,着力拓展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范围,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一体推进重点海域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系统治理、精准施策和综合监管,持续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

四是在提质增效上,突出减污降碳协同和以保护促发展。通过陆海统筹、协同发力,把重点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要求落实到区域流域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和协同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中,从源头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海压力,保障优质海洋生态空间,增强海洋蓝色碳汇能力和气候韧性。 

2.jpg

中国青年报记者:今年青岛遭遇15年来最严重浒苔,请问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别的沿海城市没有出现类似严重的情况?生态环境部在应对浒苔灾害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何计划?

张志锋:近十几年来,大家都关注到,浒苔在我国黄海海域连续暴发,对青岛等沿岸城市老百姓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根据生态环境部卫星遥感监测结果,今年黄海浒苔最大分布范围约为6万平方公里,是去年的2.3倍左右。目前,山东省和青岛市已经形成一套浒苔灾害应急处置的工作流程和方案,通过设立海上拦截、打捞、清理等多道防线降低浒苔绿潮带来的影响。

黄海浒苔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过程。有关部门和单位多年来的研究表明,浒苔的暴发可能与海区水文动力基础环境条件、浒苔藻种种源、海水富营养化等多种因素有关,形成的机制十分复杂。黄海浒苔连续多年暴发且年际间出现反复,反映我国近海生态环境长期受到高强度人为活动、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海洋生态环境改善还未从“量变”转为“质变”,近海生态环境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从根本上解决黄海浒苔问题仍然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近年来,生态环境部配合自然资源部等有关部门积极开展黄海浒苔绿潮联防联控工作:一是采用遥感等多技术手段开展浒苔绿潮灾害跟踪监测,推动绿潮灾害防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二是进一步加强陆海统筹的污染防治和滨海湿地保护修复等工作,降低氮磷等营养物质入海量,逐步减轻近岸海域富营养化。 

1.jpg

科技日报记者: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后,有关“海洋碳汇”的话题受到关注。请问生态环境部在“海洋碳汇”的研究和政策制定方面有哪些进展和打算?

张志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特别指出,要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其中,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维护发展海洋蓝色碳汇、稳步提升海洋碳汇能力是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工作。

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海洋碳汇建设:一是发布实施《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积极推进海洋及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与适应气候变化协同增效、推动监测体系统筹融合等一系列重点任务。二是将提高海洋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有关工作纳入《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系统部署相关重点任务。三是结合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等重大治理行动,督促地方加快实施海洋生态恢复修复。四是组织实施海洋碳汇监测评估,开展海岸带碳通量监测,加强有关监测评估能力建设。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拟会同有关部门和沿海地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海洋应对气候变化监测与评估,组织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监测评估、重点海域碳储量监测评估,加强缺氧、酸化等海洋生态环境风险的监测预警。二是推动海洋减污与应对气候变化协同增效,通过削减和控制氮磷等污染物排海量,持续降低近岸海域富营养化水平,以此缓解气候变化下海洋酸化、缺氧等生态灾害风险。三是增强海洋生态系统的气候韧性,将碳中和与适应气候变化指标,纳入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监管范畴,探索以增强气候韧性和提升蓝色碳汇增量为导向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新模式。 

2.jpg

央视财经记者:近岸海域水生态环境好坏体现在“海湾”上。“十四五”期间,如何以海湾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海洋生态环境质量?

张志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海湾是近岸海域最具代表性的地理单元,更是经济发展的高地、生态保护的重地、亲海戏水的胜地。就像我们常说的,抓住了海湾就抓住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突破口和“牛鼻子”。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推进“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加强海湾综合治理,沿海各地积极探索海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下面介绍两个典型案例。浙江省将重点海湾治理作为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组织开展陆海统筹的象山港等重点海湾入海总氮控制,将入湾河流总氮减排要求纳入全省流域地表水治理体系,加强“湾长制”和“河长制”统筹衔接,打出了综合施策、精准治理的海湾生态环境保护组合拳。福建省以海湾为重点强化陆海污染协同治理,一方面,组织开展九龙江-厦门湾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试点工作,深化入海河流“一河一策”精准治理;另一方面,以海水养殖综合整治推动宁德市三都澳等重点海湾生态环境系统治理,既改善了海湾生态环境,又协同推进渔业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取得了突出成效,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老百姓的认可点赞。

 “十四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着力打造“国家—省—市—海湾”分级的陆海统筹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进一步加强海湾的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和源头治理,持续改善重点海湾生态环境质量,以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的突出成效助力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实现。主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以海湾(湾区)为基本单元和行动载体,以突出问题为导向,按照“5个精准”(问题精准、时间精准、区位精准、对象精准、措施精准)要求,着力推进“一湾一策”的整体保护、系统治理、综合监管。

二是强化陆海污染协同治理,坚持海湾的文章从陆上做起,盯紧入海河流和入海排污口两个闸口,加快推进入海河流“消劣减氮”和入海排污口“查、测、溯、治”,同时加强船舶港口、海水养殖等海上污染防治。

三是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并重,既要加强源头治理做好减法,降低污染物排海量,也要强化生态扩容做好加法,扩大海湾(湾区)环境容量,形成事半功倍的合力。

四是扎实推进“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根据不同海湾生态环境禀赋、问题症结情况、前期治理基础等,从“十四五”开始精准施策、持续发力,一张蓝图绘到底,力争到“十六五”末期近岸重点海湾基本建成“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同时,还将建立健全长效治理和监管机制,推动“美丽海湾”质量成色和秀美景色不断提升。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谋划并实施好重点海湾综合治理、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相关工作。

1.jpg

中国新闻社记者:我想请问一下中国海警局新闻发言人,今年是“碧海”专项行动的第二年,与去年相比今年有什么新的特点,能否给我们讲一讲在行动开展过程中查处的典型案例。

刘德军:今年是中国海警局第二次联合相关部门开展碧海专项行动,我们在总结去年相关工作经验基础上,今年重在推动执法行动常态化、制度化,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管控的重点更加突出。在管控区域上,主要是强化海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和海洋自然保护地、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等三个领域进行巡查监管。在管控热点上,主要是强化盗采海砂、非法倾废、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等三类违法犯罪活动,不断强化打击力度。在管控风险上,主要是强化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陆源入海污染物排放等两个领域重点污染源风险防控。

二是监管手段更加多样。区分不同检查对象,逐步建立工程项目全程监管、海岛及周边海域定期巡查和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动态巡查的常态监管机制;联合生态环境部依托倾废监管管理系统,推行“互联网+”的执法模式,实施精准打击。目前查获的非法倾废案件数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总和。推进海警航空力量开展重点海域空中巡查,对近海重点项目进行无人机监管执法,构建海陆空立体执法模式。

三是机制建设更加健全。推进执法协作机制向省市延伸,自上而下建立定期会商、线索通报、案件移交、联合管控等工作制度,协同配合更加密切。各级海警机构和相关部门积极创新工作举措,河北、上海、浙江、福建、海南等地定期组织形式研判,在重点时段联合开展非法运砂船舶专项整治行动,管控合力明显提升。中国海警局南海分局和生态环境部珠江流域局注重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定期联合督导检查机制,督促执法任务落实。今年“碧海”专项执法行动取得了很多的成效,前面我也介绍了相关的执法数据,下面我向各位媒体记者朋友通报两起典型案例。

第一起是俞某利非法在无居民海岛进行生产建设活动案。2021年5月,福建海警局发现领海基点海岛平潭牛山岛存在被私人侵占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根据海岛保护法的有关规定,责令当事人停止违法行为,并处罚款10万元,这是海警转隶后查获首起在领海基点海岛非法进行生产建设活动案。

第二起案件是某船务公司非法倾废案。2021年7月,根据生态环境部倾废监管系统通报的线索,辽宁海警局成功查获某船务有限公司组织两艘船舶位丹东附近海域倾废许可证规定的区域外进行非法倾废活动,累计倾倒废弃物5.29万方,辽宁海警局对其作出罚款20万元的行政处罚。这起案件是中国海警局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实行“互联网+”非法倾废活动监管的一起典型案例。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