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云南

旗下栏目: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广东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辽宁 湖南

昆明市东川区以更有力的担当作为,筑牢长江上游绿色屏障

来源:云南日报 作者:茶志福 雍明虹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1-22 10:01:02

“那里就是被列为世界泥石流自然遗迹的蒋家沟。”站在东川区汤丹镇新塘村海拔1000多米的山腰上,顺着东川区林业局工作人员手指的方向,隔着小江往对面眺望,只见云雾缭绕的高山上,一条条巨大冲沟若隐若现。大山交汇的峡谷地带,一大片冲积扇绿洲延伸开来,新银合欢、凤凰树、桉树和绿油油的包谷地参差交错。蒋家沟对面,从海拔600多米的小江边,到海拔2800米左右的二二二林场,一路的绿意、成片的林海,让人赏心悦目;飘香的瓜果、忙碌的农人,衬托出丰收的喜悦,生态治理和产业发展实现完美融合。

“座座山头走蛟龙,条条沟口吹喇叭”是20多年前东川大地最真实的写照。东川是资源枯竭型城市,长期的矿产开采使全市生态功能极度退化甚至丧失,造成泥石流灾害频繁爆发,数量多、来势猛、规模大、破坏力惊人。

“生态兴则文明兴。”近年来,东川区主动服务和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坚决扛起“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政治责任,自觉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严密法治观、“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以绿之名抓好生态环境修复,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创新思路想办法 生态修复成典范

小江是东川人的母亲河,金沙江下游的一级支流,在东川境内虽然仅90公里,却是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最为恶劣的流域之一,潜在环境风险大,汇入长江泥沙量高。

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东川区站位全局谋发展,深入思考中央精神如何结合云南实际得到贯彻、省委部署如何在本地区本部门具体落实,科学谋划生态修复之路,创新探索泥石流治理、荒山植绿的好办法,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

1976年,东川开始对大桥河泥石流进行治理。2000年3月,该地区被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以单个小流域的综合治理为突破口,按照山上陡坡封禁治理,缓坡造林种草,沟道“稳、拦、排”结合,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来进行上中下游统筹安排,这便是全国闻名的泥石流防治“东川模式”。该模式充分体现了工程治理与生物治理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理念,是工程技术人员治山治水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以大桥河为例,在河水源头的山上种树,把山头绿化起来达到保水的作用,这就是生态治理的“稳”;“拦”是在河道中间做一些拦挡坝挡一些流沙,目前东川已建成泥石流拦沙坝113座,拦蓄和稳定泥沙3.6亿立方米;“排”就是把拦不完的泥石沙建一个通道,让它得到控制。

东川区水务局总工程师、泥防所原所长代德富,1997年参加工作时就在泥防所工作,一干就是20多年。2003年东川区举债500多万元对蒋家沟进行了工程治理,紧接着在山上进行生态治理。2005年以后,该地区的泥石流就陆续减少了,没有出现过毁田毁路的情况。

如今,看着蒋家沟的生态绿洲,依然能看到七八米高的拦挡坝。坝底,小江日夜奔腾不息。山河一体,山水共治。在东川,植树造林也是生态修复的“必答题”。“以前,山上到处光秃秃的,年年种树年年死。”东川区林业局办公室主任林永禄介绍,东川区从2012年开始通过“小江抽水造林”成功实现13000亩荒山造林,造林成活率提高到90%,引起全国关注。他说,从满目荒山到绿染荒坡,东川进行了一系列技术创新。其中,最突出的是“漏斗底鱼鳞坑整地技术”,依托该技术新造了“海拔1600米以下新银合欢示范造林”“石漠化植被恢复示范造林”“干热河谷难造林地植被恢复示范造林”等示范林。目前,该技术已正式获得国家专利授权。此外,创新造林支付模式,实行“0433”的付款方法,有效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尝试在河沙坝采用杨树大枝扦插技术,摆脱杨树种植的季节限制,巩固造林成果。

据统计,东川水土流失面积从2000年的1309.56平方公里减少到2017年的1056.6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20.8%上升到2017年的33%,增幅全省最快。

苦干实干抓推进 生态效益渐凸显

在汤丹镇竹山村的矿山公路旁,“国家长防林建设工程东川北部基地”的石碑屹立了20多年。斑驳陈旧的石碑旁边,一望无际的华山松犹如一道道绿色的墙。东川从1989年开始实施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1999年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2000年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012年每年投入1000万元资金推进荒山造林,2016年实施林业生态建设暨城乡园林绿化“三年行动”方案……每推进一个工程项目,都留下了东川人苦干实干的背影。

“1990年全面封山的时候,企业不支持,老百姓也不支持。”东川区二二二林场的林区主任杨在良说,二二二林场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造林,1990年挂牌成立,村民偷砍柴、偷割草的现象十分严重,他曾经一天就没收过群众200多把砍刀,被人记恨还被捅了两刀。

经过艰苦卓绝的造林和悉心呵护管理,二二二林场6个林区7.8万亩山林如今已是郁郁葱葱,光山头不见了,空气好了,风沙少了,泥石流没有了。场长刘国武说:“以前没有树,开车望着高耸的岩石都害怕,这几年公路两边的树长势一年比一年好,感觉就像看着自己的儿子一天天长大一样,心里特别高兴。”

从二二二林场沿着小卡公路来到位于拖布卡镇新店房村茨坪子小组的小江干热河谷科技示范实验基地,去年夏天,唐娅琳夫妇种植的蜜枣大获丰收。

“我们家的枣子个大、味甜,大概有30吨,在东川都卖每公斤20元。”唐娅琳说,今年枣子将要进入盛果期,加上管理更加精细化,又和深圳的公司达成了合作,预期收益将会比去年更好。除了蜜枣,夫妇俩建成的热带水果试验示范基地里热带水果有41个品种,两三年后可以挂果,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回想起奋斗历程,唐娅琳感叹,这一路走来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她说:“2003年接手这片土地的时候,这里就是一大片泥石流河漫滩。泥土都是我们买来后一车一车拉来的。”还有修路、引水、拉电、盖房子、种桉树、修鸡舍,唐娅琳从一个爱漂亮爱打扮的姑娘变成了整天一身汗一身泥的农妇,特别是种枣子的时候,她几乎把周围的土都买完了,拉了两三百车上万立方米的土来填枣子地。

“这个地方,小到一根火柴、一颗螺丝钉,都凝结了自己的汗水和心血。”从500亩河漫滩到现在实现800亩土地的有序开发,从28岁的青春年华到40多岁小有名气,唐娅琳用奋斗诠释了幸福的含义。

小江上游的小白泥沟,有一个春城农庄,同样种植着蜜枣。这是汤丹镇洒海村村民杨家全三兄弟用了三年时间,在500余亩荒滩上打造出来的集旅游、餐饮、垂钓、采摘和游泳为一体的都市农庄。走进农庄,晴天可以欣赏湖光山色,到水边垂钓或下水游泳,也可以欣赏盛开的荷花,采摘、品尝莲子。雨天则可以看看云雾缭绕的山峰,呼吸森林氧吧的清新空气。东川区农业局农业科科长张燕林介绍,这是小江生态修复、农旅结合的典范。目前,小江流域共有8家成规模的都市农庄。未来,将规划建设小江干热河谷区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百果谷”科技实验基地,打造万亩现代智慧农业、万亩高标准农田,培育小江沿线休闲观光体验农业。

转型发展,变“废”为宝。在荒滩上发展“昆明市唯一具有规模”的热谷农业;在泥石流冲击带上打造“泥石流汽车越野赛”国际赛事;在泥石流河床里建绿化美化、瓜果飘香的都市农庄;将泛滥成灾的河沙制作成透水砖实践“海绵城市”建设,东川正将“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有机结合在一起,以更有力的担当作为,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制度建设等方面探索经验,努力促进生态环境建设质量持续改善,做到生态美、环境美、山水美、城市美、乡村美,为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力量。

(逍遥客)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