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其他

旗下栏目:

关于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你了解多少?

来源:中国循环经济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5-31 16:41:18

农业生产已成为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农业污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逐步扩大,每年造成千亿元左右经济损失。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既面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基本问题,又面临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大、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农村环境压力增大、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新挑战。

从“十一五”起,我国开始逐步推行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十二五”期间,通过实施农业重点领域清洁生产示范项目,推进农业资源循环利用;通过实施工农复合型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循环型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形成多种农业循环经济典型模式。

“十三五”时期,为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国家提出循环经济引领发展计划,要求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建设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区作为循环型农业体系构建的重要抓手。此外,随着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加快和质量兴农战略实施,农业循环发展面临的问题更为广泛与复杂,亟须进一步对循环农业开展深入研究。

我国已建成370多种生态农业模式

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生态农业工程,21世纪初已建设了大批生态农业试点,现已建成370多种生态农业模式,包括典型的北方“旱作农业和塑料大棚+养猪+厕所+沼气”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与南方的“猪-沼-果”模式。但是,根据生态链建立起来的生态农业只能实现低层次的物质能量循环,农业废弃物利用率低,对区域特色生态资源禀赋要求较多,不能完全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造成的大量农业废弃物与不断恶化的面源环境污染问题。

新世纪以来,随着循环经济理论在工业领域的不断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国家逐步加强了对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视。例如,为推进化肥农药科学施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补贴,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模式的系统示范;针对农田化肥农药污染,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低毒生物农药示范推广补贴项目等。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省份结合自身农业生产特点,开展了不同层面的农业清洁生产活动。例如,河北省围绕农业节水,制定了主要农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标准和实施规范;安徽省围绕化肥减量增效,重点推进玉米、蔬菜、水果化肥使用零增长行动,大力推广种肥同播、水肥一体、适期施肥等新技术;湖北省围绕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推广自我消纳、基地对接、集中收处等粪污利用方式,推进畜牧业与种植业、农村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甘肃省开展了地膜综合利用试点示范,使得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率达到75%以上。

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状况地区差异较大,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呈多元化、特色化发展,大致可分为农业生产体系内部循环模式、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循环模式、生态农业特色村镇发展模式等。

1.农业生产体系内部循环模式

农业生产体系内部循环模式,即遵循循环经济3R原则,以减量化优先,主要适用于分散式农业发展格局,典型模式包括:立体种养多级利用模式、种养间生态循环模式等。

发展立体种养多级利用模式,即根据不同农业生物(作物、畜禽水产、微生物)利用土地、水、光能等自然资源的时间、空间差异,构建多层次的优化的高效农业结构,最大限度减少外部投入,并获得更大农业产出。

丘陵山地立体组合模式、农田立体组合模式是空间结构构建。黄山多维生物科技建立的“茶林草”多维农业立体组合模式是典型的丘陵山地立体组合模式,以乔灌草合理搭配,构造多样性、多层次的立体茶园,实现了节地、节水、节肥、节能、节药的减量化效果,解决了传统山区产业单产低等问题。

农田轮作模式是时间序的构建,也是一种农业生产过程中减量化的循环农业模式。江苏省江阴市在水旱轮作实践中,形成了较为典型的水稻韭菜轮作、水稻番茄轮作、水稻与瓜类蔬菜轮作等模式,较传统水稻耕作节省化肥20%左右,增产10%左右。浙江临安市的羊-草-稻轮作新模式(冬种黑麦草、春种饲用玉米、夏种晚稻),利用冬闲田种草养羊,实现农田土壤肥力增效、农民增收。

种养间生态循环模式是以“农业生态系统营养物质闭路循环”为核心,以有机废物沼气化、生态饲料种植或生产为特点,构建农业废弃物生态化处理利用技术链条或产业链条,构建循环型生态农业模式,最大程度维持农业生态系统动态平衡。

例如,北京德清源以发展生态养殖与种植为主导,以沼气/有机肥开发为纽带,实现废弃物闭路循环利用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以现代设施化蛋鸡养殖场为核心,生产生态鸡蛋,并进行蛋品加工。养殖和蛋品加工废弃物用于大型沼气工程,沼气用于电力和供热;沼液沼渣等发酵残留物制有机肥料用于发展有机种植业,种植业为园区蛋鸡养殖提供生态饲料,形成生态养殖-蛋品加工-废弃物制沼气发电-沼渣制肥-绿色种植的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2.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循环发展模式

广义来讲,现代循环型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的核心是提升农业资源产出率,需要拓展传统农业发展的深度与广度。拓展传统农业功能、实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是核心。种-养-加耦合发展模式、农产品深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是对传统农业发展深度的拓展。不同的是,前者沿种植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等纵向流动,后者沿废物流方向延伸形成废物再利用产业链。创意型农业则是对传统农业广度的拓宽,实现传统农业功能的多样性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循环发展模式是区域循环型生产体系构建的雏形。

农产品深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围绕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产业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依托资源化利用模式与技术创新,实现原产业链沿废弃物方向的延伸与价值增值。

例如,河南天冠集团以生物质能源(乙醇)开发为核心,建立(小麦)粮食深加工-废弃物制生物质能(乙醇)-生物化工(CO2制PPC、PDO等;丙酮丁醇)-CO2提纯-有机废水沼气发酵-有机肥产业链,实现了农产品深加工且废弃物多层次综合利用。天冠循环农业模式实施后,企业总产值提高225.9%,资源产出率提高37.4%,能源产出率提高82.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100%。

创意循环农业模式,即充分利用生态农业系统的特色景观、产品及文化,通过建设农业观光园、生产基地等手段,培育特色农产品并创新旅游观光服务形式,将生态农业与旅游融合,将以生产功能为主的传统农业拓展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业态,满足城市发展过程中市民对农村田园自然风光与“慢”生活节奏的需求。

典型模式包括休闲观光牧场等。休闲观光牧场集现代畜禽养殖示范、科普宣传、休闲观光体验于一体,培育畜牧业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7年,农业部推出河北君乐宝乳业优质牧场观光体验、内蒙古子昂牧业奶牛主题公园、郑州昌明奶牛科普乐园家庭牧场亲子互动3个休闲观光牧场典型模式。

3.生态农业特色村镇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特色村镇发展模式,是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核心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创意文化、开展观光旅游等新业态,通过农业产业园区与农业乡镇耦合发展,实现循环型农业生产体系与生活体系的耦合,达到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的目标。

北京市大兴区东部的长子营镇发展模式是生态农业特色村镇的典型模式。长子营镇留民营村以沼气和有机肥料生产为纽带,引领周边村落在畜禽养殖、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观光休闲等多产业链接,形成以低碳循环生态为特色的大型农业生产基地兼具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功能等。除生态农业特色村镇发展模式外,长子营镇初步构建了各类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技术示范推广体系,并将围绕农产品安全监控、农村生态环境优化等方面开展试点示范建设,支撑生态农业特色村镇可持续发展。

我国循环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循环农业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速度较慢

尽管我国农业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已取得较大的进展,但现有发展水平仍不足以支撑农业面源污染有效控制。例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范围已覆盖全国所有农业县,但整体来看化肥施用强度仍呈逐年上涨趋势。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国内在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基料化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技术探索与应用研究,但因部分技术成本高、秸秆收运等配套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在国外应用广泛的秸秆能源化技术却在我国难以实现大规模综合利用,年秸秆焚烧率仍占30%以上。此外,废旧地膜回收以人工回收为主,加工网点少,回收利用成本高,废膜回收率仍较低。

2.循环农业模式推广应用效率有待提高

典型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已形成,但因各地资源禀赋、循环经济理念深入程度、资金投入等方面存在差异,推广应用效率不高。当前的循环农业发展仍以适应分散式生产方式为主,农业生产体系呈小范围、短链条、封闭式等特点,强调单一的物质循环,忽略了循环农业发展的本质,即实现物质效率、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耦合,导致循环农业模式仍处于研究示范阶段,推广难度较大。

此外,我国推动循环农业发展强调以规模化、生物质能源化为主线的循环发展,但鉴于我国能源结构问题及未来能源发展趋势,生物质能源全面替代难以实现,从而在能源需求侧和国家政府补贴方面难以形成有力支撑,导致市场竞争力不足,亟须结合区域能源结构和物质代谢规律,设计适应不同地区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3.农业园区对循环农业发展带动作用较弱

农业园区是我国现代科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载体和抓手,农业园区循环化发展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目前,我国农业园区虽然数量较多,但发展极不平衡,除国家级农业园区运行发展情况较好外,其他级别各类农业园区发展效益欠佳,对周边农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弱。与发达国家农业园区相比,我国大部分农业园区在生态化、循环化、集约化、标准化、科技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园区产业发展脱节,园区内企业产业关联程度低,产业集群的优势以及对周边农业农村绿色循环发展的示范性与带动性影响不突出。

4.循环农业发展的法律与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或政策体系为发达国家循环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日本为发展循环农业,颁布并不断完善了《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等一系列农业环境污染防治与循环农业的法律法规。德国围绕农业废弃物生物质能化发展,制定并多次修订了《可再生能源法》。

相比而言,我国在促进循环农业发展方面虽然发布的指导性文件较多,但缺乏以立法形式颁布并执行的法规。而《循环经济促进法》对循环农业实施的相关规定较为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相应的地方性立法更加缺乏。此外,循环农业发展的资金、科技扶持力度仍不够,管理机制体制不完善,农业科研人员不足等问题,也严重制约了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的推广。

总之,未来随着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发展以及城乡统筹发展的深入,农业将由小农模式进入现代化规模化发展,与区域经济互动将更加密切,在区域经济组成与循环发展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具体到循环农业实践发展方面,本文认为需进行两方面转变。

一是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未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将成为主导方向,循环农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度将进一步深化,需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整体研究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同时,循环经济模式作为解决区域性环境问题的重要组成,在构建区域环境监管和治理体系过程中,需将循环农业发展作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构建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生态环境相互连接的循环体系,助力农业绿色发展、乡村生态振兴、美丽中国建设。

二是适应科技体制改革的需求,建设可以支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农业科技体系。按照国家农业区域布局,农业科技体系将以区域粮食生产体制增效为目标,形成土、肥、水、种、机械、安全等各学科技术创新的集成,给出区域粮食提质增效的技术解决方案。循环农业技术模式发展要适应新的科技体系建设,形成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

编辑:Athena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