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四川

旗下栏目: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广东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辽宁 湖南

四川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两年间(2)

来源:中国林业网 作者:暮冬 人气: 发布时间:2019-10-15 11:03:23

有力度,试点第一年,率先印发试点实施方案,明确试点期间机构设立、资源环境综合执法体系建设、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建设等23项重点工作任务,逐一落实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单位。

逐渐闯出一条新路

多项改革措施取得进展,大熊猫“安居”愿景不断铺展

从2017年至今,四川不断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着力在机构建设、人为活动管控、区划调整、规划编制等领域取得进展。

搭建管理机构体系,不断延伸管理触角。今年1月,省林业和草原局正式加挂“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牌子,承担体制试点具体工作。随后,7个市州分别设立管理分局,管理触角不断向下延伸。以此为基础,四川初步建立了三级管理机构体系。同时,创新设立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负责大熊猫、国家公园及有关科研、规划。

划定管控红线,设置试点区“防火墙”。试点第一年,四川就出重拳――全面停止试点区生产经营性项目审批,对新设采矿项目等“一票否决”。随后,明确试点期间严格管控或差别化管理的内容、条件、程序和措施。其间,整顿试点区突出问题325个,实现保护区内所有矿权和国家公园非法经营生产设施全退出。目前,四川已逐步摸清国家公园内的人口构成、经营活动设施、保护设施、资源状况等“家底”。

执法必严,保护生态。2017年迄今,在国家公园内开展涉林执法专项行动已成常态,我省划入区未发生较大涉林刑事案件。

细化执行,把“路线图”转化成“施工图”。试点一开始,四川就打破部门界限,携手相关部门制定国家公园勘界落图工作方案。两年多来,完成了国家公园边界及功能区划边界的实地勘察工作,形成了可用于保护管理、打桩定标的系列电子图集和表册。其间,结合实际两次微调划入区和功能区划,确保在国家公园总面积、栖息地面积、保护大熊猫数量、核心保护区比例“四不减”的前提下,实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和连通性,确保四川境内的大熊猫国家公园边界和功能区划更加科学合理。

既要试点,也要保护。两年多来,制定省级大熊猫野化放归指南,该指南上升为国家规范。其间,先后出台资源监测体系建设、科普游憩区建设、入口社区建设、民生保障改善和网格化管理等措施。

机制体制建设之外,以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四川大熊猫保护之路越发顺畅:

——两年多来,全面进行全省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第二轮评估;

——累计投入2.54亿元,不断修复国家公园内基因廊道,逐步打通种群间交流障碍;

——锁定生态脆弱区,在平武、松潘、绵竹等地开展栖息地植被恢复,逐步扩大小种群栖息地面积;

——先后在小相岭、大相岭、岷山建设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每年放归1―2只大熊猫回归自然;

——印发大熊猫遗传档案技术规程,建设大熊猫个体DNA档案,在16个保护区开展大熊猫种群动态监测,检测出大熊猫近500只,推动大熊猫野外种群精细化管理;

——强化栖息地巡护管理和资源环境综合执法,年均救护病饿野生大熊猫2-4只;

——探索国家公园省级立法,试点国家公园内“避让退出矿权”;

——引导社会力量共建共享,设立专项基金、建立募资平台、开展公益活动,协同推进划入区精准扶贫。

越发临近2020年底试点截止时间,四川的探索行动蹄疾步稳,大熊猫“安居”的愿景,正在从设想走进现实。

回顾·70年

四川大熊猫保护:从零起步到全球领先

四川,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大熊猫,巴蜀大地的独特物种、伞护物种,是最具辨识度的四川乃至中国文化符号。

一定程度上,大熊猫种群保护得力与否,就是四川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晴雨表”。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四川一步一个脚印,创造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案例:大熊猫圈养和野生种群以及栖息地稳步增长。保护大熊猫的回馈异常丰厚――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只要提到大熊猫,人们就会想起四川;只要提到四川,人们就会想起大熊猫。四川与大熊猫,二者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

2019年金秋时节,2019中国(四川)大熊猫国际生态旅游节开幕之际,让我们一起回眸70年来四川保护大熊猫波澜壮阔的征程,一起见证70年来四川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行动:从零起步,与新中国共同奋进

有学者指出:大熊猫的保护与科研历程,与新中国同步。

此言非虚。回顾历史,保护大熊猫的先声,正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发出的。上世纪50年代,中央政府明令妥善保护大熊猫。随后,又把大熊猫和部分伴生物种列入禁捕范围。

保护的理念不断跃升。1963年,四川设立汶川县卧龙等首批5个自然保护区,剑指大熊猫及其森林生态系统保护。

保护的节奏持续加快。1980年,改革开放大幕刚刚拉开,卧龙率先加入联合国“人与自然”保护区网。随后,还是为了保护大熊猫,唐家河保护区试点生态移民,以退为进,还给大熊猫一个完整家园。

保护的力度逐步强化。1983年,设立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生态类型保护特区——卧龙特别行政区。当年夏天,面对箭竹开花带来的“饥荒”,在全世界人民帮助下,四川人穿行于河谷丘陵、勇探原始密林,用肩膀和汗水让国宝转危为安。

要保护大熊猫,前提之一是破解其繁衍生息的基因密码。1980年和1987年,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先后设立,几乎同一时间,还设立野外观测站。双管齐下,重点锁定人工繁育以及野外生态学、行为学,逐一进行科技攻关。

保护的手段,重在修复大熊猫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为此,重大生态工程启动实施。1998年,四川率先在全国放下斧子,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次年,同样是在全国率先,四川退耕还林还草的大幕正式拉开。以重大生态工程为抓手,四川不断实施大熊猫及栖息地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栖息地质量不断好转、面积不断增加。

保护的目标,是恢复野生种群和野外栖息地。2005年开始,四川率先开展救护易地放归和野化培训放归。其间,先后建成小相岭和大相岭两处野化放归基地,大熊猫不断回归真正的“家园”。结合灾后重建、植被恢复、栖息地恢复,四川加强泥巴山、黄土梁、土地岭、拖乌山等大熊猫走廊带建设,各栖息地“破碎化”“孤岛化”有效缓解。

成绩:种群、栖息地面积和野外放归数居首,科研全球领先

四川保护大熊猫的成效几何?一组数据说明问题。根据2015年发布的大熊猫第四次调查成果,四川大熊猫的种群数量、栖息地面积、放归野外大熊猫数量稳定增长。而根据专业机构测评,四川大熊猫科研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细细分析,不难发现,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看栖息地面积,至2014年,四川大熊猫栖息地面积202.7万公顷,约占全国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近八成。同期,潜在栖息地41万公顷,占全国大熊猫潜在栖息地总面积的近一半。

——看种群数量,野生大熊猫数从上世纪80年代的909只增加到1387只,增幅超过五成。而根据第四次大熊猫调查,全川共有圈养种群387只,同样位居全国第一。

成绩的背后,是保护地体系不断完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川已在大熊猫分布区建成各类保护地95个。其中,大熊猫自然保护区46个。在此基础上,全川超过70%的野生大熊猫和60%的大熊猫栖息地被纳入其中。

成绩的背后,同样有保护理念不断与时俱进。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四川先后开展第二、三、四次大熊猫调查,其间不断更新统计监测手段,摸清四川大熊猫家底的同时,初步建立动态化、精细化种群管理体系。

成绩的取得,还来自于川人敢为天下先。迄今,全省累计放归野外大熊猫13只,其中部分已在野外“成家生子”。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小虫)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