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四川

旗下栏目: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广东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辽宁 湖南

2019澳门国际环保展开幕 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会长姜晓亭发表演讲

来源:四川环保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3-30 12:30:59

2019年澳门国际环保合作发展论坛及展览28日在澳门开幕,来自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500家展商参展,以推动区域间环保发展商机和信息交流,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环保合作。

本次论坛和展览为期3天,主题为“构建生态文明 推进绿色发展”,期间举行1场主题演讲和8场绿色论坛。近70位环保业内代表担任演讲嘉宾,围绕绿色产业新态势、绿色能源发展、城市水处理及绿色金融等议题,分享各地的最新政策、企业策略、行业趋势等。

1.jpg

作为澳门环保展环保顾问,29日下午,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会长姜晓亭以《关于绿色金融发展的思考及对策》为题发表演讲,与参会听众分享泛珠省区环保交流团赴卢森堡及葡萄牙考察的早期收获。

演讲全文如下

关于绿色金融发展的思考及对策——卢森堡及葡萄牙考察早期收获

绿色金融的内涵:绿色产业及环境政策相关的金融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也日渐突出,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绿色发展成为时代选择。

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2011年联合国环境署发布《绿色经济报告》,将绿色经济定义为可促成提高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与生态稀缺的经济。

绿色金融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考虑潜在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回报、风险和成本与日常业务相融合,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绿色经济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绿色金融是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及支撑:1.绿色金融可以通过支持绿色产业、项目投融资的方式,引导金融资本流向环境污染小、资源利用率高的企业,优化绿色经济结构;2.绿色金融通过其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使生产要素转移至环境友好的生产部门,进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高资源使用效率;3.从产业角度看,绿色金融可以促进绿色产业升级,使绿色经济结构得以优化。

绿色金融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信贷投放、期限以及利率设定等方面,金融业应当优先向绿色相关产业倾斜;二是金融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目标,利用金融业务的运作推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三是要将绿色金融作为相关环境政策的推行手段。总体讲,绿色金融旨在推动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不仅指某一特定金融产品,更是指与绿色产业及环境政策相关的一套金融体系,一方面通过一系列金融措施支持环境友好项目,另一方面通过引导金融体系做出相应改变推动融资项目和投资决策考虑环境因素。发展绿色金融,以通过环境信用评价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施绿色信贷、绿色税收、绿色采购、绿色证券、绿色股票、绿色发展基金和绿色信托等等。

绿色金融与传统金融存在明显区别:首先,两种金融模式的侧重点不同,传统金融将资金的安全性和盈利性作为重点,经济效益是整个金融体系中的重点,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等问题不够重视;绿色金融的侧重点则是生态环境效益,将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作为整个体系中的重点,绿色金融开展的金融业务以环境保护为前提来考虑经济效益的增长,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其次,政策支持是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具有较强的公益性,需要技术和政策的共同支持才能进行,因此只有在政策的支持下,金融机构才能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

国外绿色金融发展情况:德美英卢葡等多国经验可借鉴

基于对绿色金融的需求,2019年3月,由澳门特区牵头、泛珠秘书处协助、泛珠9个省区和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派员参与,选择卢森堡和葡萄牙,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实地考察。通过充分交流,我们认为两国在绿色金融方面,至少有以下做法可以借鉴:1.设立有政策目标的专业银行。如欧洲投资银行。2.多元化的人员和业务组成。如市场、人员、文化、语言的多元化,有利于在若干国家同时培育绿色金融。3.配套的评估机构。如金融认证局等,为识别绿色产业和企业提供服务。4.突出的主业特色。如卢森堡证券交易所只经营基金和债券,哪怕债券只上市不交易。5.混合的体制优势。如两国若干金融相关机构都由政府和协会共同组成。政府部门以目标为导向,协会则保持对市场的灵敏度。6.创新的金融平台。如证交所专设绿色板,并开发建立相应的科技数据平台。7.专业的推广机构。如专设金融推广署。8.著名的交易场所。如卢交所在绿色债券和基金方面名列世界前茅。9.政策性业务的相对集中。如欧投行以创新、环境、中小企业、公共设施为四大重点,以确保承办机构的规模效益。10.合理的风险规避。如第三方银行转贷、政府补贴兜底和欧盟机构担保。11.企业界清晰的绿色意识。如能源企业在发债设计和电力结构中充分体现绿色要求。12. 环境权益转化为治污基金。特别是排放权拍卖所得全部用于环境基金。13.创设金融产品支撑环境保护。如设立能源效率基金、旧房改造基金(绿色建筑)、低碳排放基金,等等。

循着以上线索,我们又对发达国家的绿色金融进行了比较研究。绿色金融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西德就设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环境银行。到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国会通过《环境应对、赔偿和责任综合法》,规定由联邦政府设立专门基金,从而使商业银行密切关注与环保有关的信贷风险。此后,其他发达国家以及国际组织也着手探索与环保有关的金融实践。2002年,由来自7个国家的10家跨国银行共同提出与环境治理相关的授信管理原则——“赤道原则”,成为金融机构项目融资业务中评估环境风险的主要国际惯例和财务准则。“赤道原则”要求金融机构在向一个项目投资时,要对该项目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且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005年,联合国完善“赤道原则”并提出责任型投资原则,进一步要求金融机构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充分考虑融资项目的潜在环境影响。2017年9月,为落实巴黎协定精神,世界银行宣布推出气候融资平台,通过汇集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慈善机构以及私人投资者的资金支持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目前国际上较为主流的绿色金融产品主要有绿色零售金融产品、金融机构绿色资管产品、企业相关绿色融资类产品和绿色保险等产品。

德国是全球最早开展绿色金融相关业务的国家之一,德国政府主要通过出台配套政策措施支持环保项目及企业,以构建绿色环保机制促进绿色金融发展。德国绿色贷款业务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政府部门积极参与绿色贷款业务。政府不仅是金融机构的合作对象,金融机构作为政府部门的执行机构以及环境事业的融资机构,借助政府影响力有力地促进绿色贷款业务发展。二是实行绿色金融产品自由化政策。德国绿色贷款相关产品不会由于政府参与而受限制,绿色信贷在社会了解全部信息的条件下对产品招投标,而德国政府仅提供利息补贴并进行相应监管。三是环境保护机构对企业进行绿色环境认证,凭此认证判定企业或项目是否有资格获得规定的贴息补贴,从而保证相关补贴政策可以精准地执行并用于环保事业。

美国利用信息透明和法律保障推动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美国拥有完善的绿色金融发展制度和法律环境。首先,美国商业银行主要的管理模式并非传统意义的股东管理模式,而是相关利益人管理模式,可使很多主体参与者加入到绿色金融业务相关规则制定中来,从而使多方利益得到兼顾。其次,美国的金融法律体系非常健全,能有效协调政府部门、企业及金融机构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利用健全的法律规定促使金融机构在绿色项目中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第三,美国政府通过多项配套政策推动绿色贷款发展,同时通过搭建完善的信息传输以及保障体系有效规避信息不对称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从而保障绿色金融业务的可持续发展。第四,由于完善的法律体系能够有效规避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这也促使银行在向绿色企业和项目放贷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自身的社会责任和商业利益,在积极推进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同时保障银行自身的稳健经营。

英国利用财务工具和激励措施减少绿色金融投资障碍。首先,英国政府推动制定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通过制定全球首个有法律约束力的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提出“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幅减少80%”的目标;同时提出相应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路线图,明确承诺增强对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和部署,并将其作为英国能源部门脱碳的关键环节。其次,在英国,绿色基础设施项目可以利用广泛的财务结构转移绿色金融产品的各种风险,使得企业能够通过结构性金融产品分享未来的收益或者现金流,以此抵消项目风险,从而为非传统股权投资者带来满意的回报。第三,英国还积极推出各种激励措施,鼓励绿色金融投资。例如允许投资者通过分期付款方式支付绿色基础设施的股金,或者由商业银行通过贷款帮助投资者获得股份,然后签订股权购买协议解决相关投资者面临的风险;要求金融机构为投资者提供关于绿色基础设施项目的高质量信息数据,从而使投资者能够评估其潜在的投资风险;同时金融机构提供相关风险转移工具,如推出气候保险产品以及交叉抵押现金汇兑产品等。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