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林业矿业

旗下栏目: 土壤修复 濒危物种 林业矿业

最美林业故事:三代接力绘林荫

来源:中国林业网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5-23 20:12:09

河北张家口市万全区洗马林镇黄土梁村党支部书记阎会在爷爷阎忠、父亲阎万玉和母亲张贵桃的引领下,接棒植树护林事业,续写着一家三代50年绿化荒山的故事。

黄土梁村党支部书记阎会在植树 武殿森摄(中经视觉)

近日,记者踏着山路来到河北张家口市万全区洗马林镇黄花洼林场。这里树木环绕,偶尔有野鸡拍打着翅膀飞过树林,咕咕咕的叫声在林间回响。
“现在的黄花洼环境越来越好了,山泉水常年不断地从沟里流下来,汇成一条天然的溪流。”万全区洗马林镇黄土梁村党支部书记阎会一边走一边告诉记者。此时正值森林防火的关键期,每天一次进山巡查是阎会的必修课。
为保生计开荒山
沿着山沟上行,阎会带着记者来到一处废弃的土坯房前。“这房子是我跟着父母翻盖的,一共有4间,旁边石头砌的是羊圈和猪圈。”望着眼前的房子,阎会陷入了回忆。“最早爷爷在这儿盖过一个非常简陋的小屋,那时候爷爷在山上种树,长年回不了家,小屋就是他在山上的家。”
1968年,阎会的爷爷――55岁的阎忠当上了黄土梁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的黄土梁村贫穷落后,荒山连片、满目疮痍,恶劣的自然环境限制了经济发展。为了改变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阎忠毅然决定:开发荒山,植树造林!
一个决定,从此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
阎忠带领村民植树的黄花洼距离黄土梁村有20公里山路,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更好地植树,阎忠干脆住到山里。儿子阎万玉、儿媳张贵桃因为经常上山给父亲送粮、送菜,慢慢地开始协助父亲挖树坑、运土、植树,从1986年开始,夫妻俩也搬到山上和父亲一起种树。1995年阎忠去世,夫妻俩彻底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成为第二代植树人。
阎会说,爷爷去世后,每年植树季节父母就搬到山上的土坯房里住,一住就是几个月。他们在这里坚守了近30年,直到两位老人年近八旬,才不得不搬回山下的家。如今,虽然不住在山上,但83岁的张贵桃仍然放心不下她亲手种下的树木,每年都让阎会带她上山看一次。
“去年底我到山里去看过,每一条沟都走了走,松树苗长得可胖了。”张贵桃边比画边笑着说。张贵桃用一个“胖”字来形容松树的长势,那情形就像是在说自己的孩子,眼神里流露出的都是爱。
相比阎万玉和张贵桃,当时年幼的阎会对爷爷阎忠开荒植树行为的理解经历了一个过程。
“十六岁开始,我跟爷爷在山上住了三四年,帮他种树、放羊,后来说什么也不想住在那里了。”阎会说,“当时我想,出去学艺、打工挣钱,干什么不比待在山上强。”
血气方刚的年纪,面对日复一日单调的生活,阎会选择出去打工,一走就是六七年。
“1993年春节回家,我到山上看望爷爷。我才离开几年,黄花洼已经大变样了,当年我跟爷爷种下的小树苗长大了。”阎会说,绿起来的荒山深深地触动了他,那一刻,他似乎理解了爷爷执着开荒植树的意义。“爷爷说他自己干不动了,希望我能回来继续干。我当时就决定,和父母一起上山种树。”阎会说。
这一次,阎会再也没有打“退堂鼓”。他至今记得爷爷临终时紧握着他的手说:“我舍不得这片林子,我死以后一定要把我葬在这里,让我继续守着这些树。”
植树护林为子孙
阎会带记者来到距离土坯房不远处的一口水井旁。这是一口由石头砌成的水井,井水清澈见底。
“这口井是爷爷和我父母挖的,已经有四五十年了,井水就是山上的泉水。”阎会说,这口井是他们三代人在山上种树、生活的保障。“刚栽好的树必须浇透一次水,树才好活。当年爷爷就是从这口井里打水,一担一担地往山上挑,才种活了这些树。”
挑水上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对于阎会一家三代来说,和植树的艰辛相比,反而是最简单的事。
“爷爷从上山种树到去世,在山上住了28年。这期间的很多困难爷爷都是自己去面对,生病自己扛,受伤慢慢熬。”阎会说,“我16岁时,第一次跟爷爷住在山上。一天,我发现他裤子的膝盖处都打着补丁。”阎会知道上山种树经常会把鞋磨破,但是衣服怎么会破成这样?在他的追问下,爷爷道出了实情。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