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固废处理

旗下栏目: 固废处理 危废处理

垃圾分类:“关键小事”,恰恰要看苏州硬本事!(2)

来源:苏州圆桌 作者:余涛 苏平远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6-11 16:54:13

在这方面,基层部门也是下足了功夫。

平江街道执法大队副大队长孙大权介绍说,在永林新村,每天早上7-9点,晚上6-8点,在垃圾筒周边都会有垃圾分类督导员,手把手给居民指导分类。

“圆桌思享会”,不光是头脑风暴,还有身体力行。活动现场,还邀请居民代表实操垃圾分类的常识,指导大家如何按照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等科学准确地分类投放。

其中常见的“尿不湿”,很容易被错投,正确的方式应该归到“其它垃圾”里。专家特别提示,几乎所有的一次性制品都可以认为是“其他垃圾”。

一针见血,“混收”问题何解?   

值得一提的是,当天的圆桌思享汇本身,也受到了广泛的网络关注,不少人还在朋友圈跟主持人在线抛问。

从左到右:何晟、谢晓春、张倩倩

来自太仓的一位网友掷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垃圾分类完了,但一些垃圾车来了还是混合收,这又怎么办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现场有同感的不在少数,而这一公众困惑,也是长期折损垃圾分类公众积极性的一大症结。

“投放的责任在居民,但是收集、运输、处置的过程是政府的责任。” 来自苏州市环卫处垃圾分类管理中心的张晟苑,对此直言不讳,垃圾分类是个环环相扣的全过程体系,对于“混收”问题,需要各个环节参与者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据张晟苑介绍,苏州2012年就开始提出大分类的体系,之后逐步完善。“现在苏州已有1123个小区在开展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75%,今年的目标是达到80%,到明年底要达到95%以上。” 张晟苑说,她相信在这一目标任务的催动下,接下来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的体系也会加快完善起来。

“我们今天有政府的代表,我们还有投诉的公众号,如果大家再发现‘混收’现象,请一定来举报,我们绝对严处!”来自市环卫处的何晟副处长,从事垃圾分类工作已有15年,他说苏州市在三年前就开设了垃圾混收、混运举报平台,这一环节必须掐牢过硬,“政府要是连这个底气、自信都没有,就没法推进我们的垃圾分类了!”

找到那把“钥匙”

对于目前国内垃圾分类工作在推进中遇到的难题,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环保联盟理事长张益,也有其独到的观察分析。

张益说,“政府花了很大的气力,老百姓不满意,环保组织也不满意,什么原因呢?我们没有找到一把钥匙。”

在张益看来,这把“钥匙”就是垃圾分类的“新时尚、新习惯和新规矩”。新时尚,是社会层面而言;新习惯,对应的是所有的老百姓;新规矩,则是对党员干部提的要求。

而对于苏州的建议,张毅特别希望,苏州能通过立法让垃圾分类正式走上法治的轨道,进而从制度上来探索引领垃圾分类的新时尚。据了解,目前46个城市已有19个城市出台了生活垃圾分类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其中厦门早在2017年9月就已开始实施。苏州虽已启动相关立法工作,但最快也要今年底实施,相对滞后于其他重点城市。

而说到垃圾分类的法治化管理,地表最狠的可能就要数日本了。

来自日本的环保专家瀧上仁司(中)

作为在“圆桌思享汇”上首位亮相的外国专家,来自日本的环保专业人士瀧上仁司先生介绍说,日本对于违法丢垃圾的惩罚相当严苛。按照废弃处理法,任何人不得随意乱丢垃圾。如果抓到就要处1000万日元以下罚款(折合人民币要达75万元左右),或5年以下有期徒刑。而且,还有一个强大的隐形约束力,如果谁家没有处理好垃圾分类,则会被邻居极端鄙视,让人倍感耻辱。

与此同时,日本的家庭每家都会收到一本挂历,这个挂历一个月一张,每天可以扔什么垃圾,都会在日期上表明分类。要是不按日子来扔垃圾,垃圾收集公司是不给收的。

而在当下的中国,除了需要法律层面的完善,其实还有一支“神奇”的力量也不容小觑。

在“圆桌思享汇”的互动现场,来自《中国周刊》的媒体观察员周建琳特地分享了她在上海的一个小小见闻。她上海弟弟家所在的小区,上个月刚撤掉了垃圾桶,接下来扔垃圾得定时定点分类扔。家里的老人都吐槽“烦死了”,但8岁的侄女做了件特巧妙的事,她会把垃圾分类的表格贴在冰箱里面,然后关照大人分好了拍好照片,等她放学回家要逐个来检查。

瞧,这是来自家庭内部的倒逼,而且是来自孩子,这无疑是一种最好的倒逼!

有此自觉的“神力”襄助,决胜垃圾分类的明天,我们也不必有太多的怀疑。就像之前治理酒驾和斑马线车不让人的顽疾一样,带着“问号”上路,但最终收获的,定然是一个“惊叹号”!

(编辑:Wendy)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