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固废处理

旗下栏目: 固废处理 危废处理

给垃圾一个合适的家

来源:智慧环卫联盟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9-02 10:37:32

2019年7月底,一位古稀老人踏进了史家胡同博物馆。他半生扎根在“垃圾堆”里,为了调研,曾每周末与拾荒者为伍,也曾走遍中国不同规模的填埋厂、发电厂、综合治理厂。他是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副总工程师、固体废弃物管理处调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王维平,他是最熟悉“垃圾”的人,也是孩子们暑期环保课堂的老师。

▲ 王维平老师与孩子们合影

王维平曾是一名医生,他偶然发现环境污染导致怪病高发,只有治理环境才能从根上解决问题,便赴海外研习环境学科。直到今天,他依旧认为:治环境的病一点不比治人的病作用小。他没有课件、教案,所有的学问、数据,都刻在他的脑海里。这场跨越年龄的思想碰撞,出现在“看我们守护未来?2019华夏银行环卫子女成长计划”暑期训练营的环保课堂上,“垃圾分类”是活动的核心。

“环卫子女成长计划”系列公益活动由华夏银行、北京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协会、南方周末联合主办。史家博物馆的多媒体展厅被改造为教室,35个孩子整齐坐好、翘首以待。

除王维平外,南方周末公益合作发展总监、公益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郑硕,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理等课程讲授工作的高级讲师王玲玲,自然之友低碳+项目负责人、低碳展馆馆长青稞,自然之友低碳展馆“理工馆长”刘胜光,中国林业和环境促进会垃圾处理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曲睿晶也以老师的身份也来到孩子们面前,以环保课堂的形式,与他们探讨“垃圾分类”的痛点。

孩子们从回顾历史到直面今日;从中国看向世界;从学习理论到动手操作,几位老师以动画、音乐、玩偶、故事、实验等形式丰富了五节环保小课堂,让孩子们乐学、善学、好学。

▲ 孩子们整齐坐好准备上课

1 “垃圾”的形式

王维平老师为孩子们梳理了中国垃圾分类的四个阶段,“1983年的北京,沿着四环这一圈,50平方米以上的垃圾堆有4700个,还有很多小垃圾堆,这时期也是国家面对垃圾问题的第一阶段。”王维平老师以自身经验为例说到,“我们国家第二阶段主要以填埋为主,但是填埋的方式对土地破坏严重,垃圾都堆成了山包。老师真正去到垃圾填埋厂才知道,在垃圾填埋厂不能抽烟,因为下风侧有填埋垃圾产生的甲烷气体,一遇火就爆炸。”

在填埋之后,垃圾焚烧发电是第三阶段,如今,世界普遍进入第四阶段――垃圾减量化阶段。“其中,焚烧发电这一方式在我国发展比较成熟,截止到2018年底,364个焚烧场,是世界第一。但究其根本,都不如减少生产垃圾。”

▲ 孩子们感叹人们制造“垃圾”的速度

每人每天都在“生产”垃圾,而垃圾处理却远远无法赶上制造的速度,甚至让城市一度面临“垃圾围城”的困局。

数据有着更为直观的说服力。“以北京为例,2018年我们每人每天生产一公斤垃圾,相当于八个馒头的重量,全国是1.1公斤。北京每天将产生2.6万吨垃圾……但全市只有29个垃圾处理终端。”郑硕老师说。通过不同老师的讲述,“2.6万吨”让孩子们尤为印象深刻,有的老师以面积计――2.6万吨足足能铺满四个足球场;有的老师以长度计――用能够承重2.5吨的卡车装起来,能绕北京的四环一圈。

“垃圾分类”不只是中国的难题,也是世界的课题。

青稞老师带领孩子们将目光放至全球,把几幅艺术作品展示在他们面前,最初,他们以为只是图画,兴致勃勃的猜测图中是什么――“这是玩具”、“肯定是魔方”、“是面条吧老师”……直到老师将图片放大,聚焦在其中一角,孩子们没有了笑声——这些都是垃圾。

“这是美国每五秒被丢弃的20万个塑料瓶,”青稞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数了五秒,话音刚落便直言,“这时候,只美国一个国家就已经丢弃了20万个塑料瓶。”

▲ 孩子们面对严峻的“垃圾分类”形势陷入了沉默

2 垃圾要分类

“垃圾的堆积让地球看上去像一个正在溢水的水缸,如果想让水缸减少甚至不再溢水,我们要怎么做?”青稞老师问。

有一个声音跳跃出来,大声说:“关了水龙头!从源头下手!”面对世界严峻的垃圾形势,每个人都应是前端思考者,将垃圾分类作为习惯、日常的同时,尽量减少生产垃圾,以保护环境为己任。

如今,继上海之后北京也开始要求垃圾分类,将垃圾分为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四类。孩子们对北京的垃圾分类信息了如指掌,在此基础上,王玲玲老师为孩子们展示了目前北京垃圾分类不同种类的标志、颜色以及运输形式、末端处理方式等。除此之外,孩子们还了解到了不同国家垃圾分类的策略――德国的“环保警察”、芬兰“吃不饱的垃圾桶”、西班牙“垃圾分拣机器人”、中国“厨余垃圾微生物分解智能垃圾回收箱”等等都让孩子们充满新奇。

▲ 孩子们在认真听讲、做笔记

“除了整体垃圾产量的形势严峻之外,垃圾分类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将垃圾资源化处理,我们日常理解为回收利用,将垃圾变废为宝。”曲睿晶老师说,“什么样的环境成就什么样的习惯,什么样的习惯造就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群创造什么样的社会。”

曲睿晶老师以垃圾的资源化处理为讲述重点,对中国垃圾回收主要经历三阶段进行讲述,上世纪五十年代,垃圾主要以供销社体系主导,将废物资源回收;八十年代,垃圾堆积问题严重,拾荒大军、小商小贩成为废旧物资回收的主体;现阶段废旧物资的商品属性不再突出,而是纳入城市固废综合管理体系中。

3 垃圾中有宝藏

资源化处理是垃圾最主要的归宿之一。日常生活中,塑料瓶、易拉罐、书本等都是广泛被熟知的可回收利用的“资源”,此外,厨余垃圾也能够资源化处理。

刘胜光老师带着鲜蔬果皮、可食用葡萄糖、台式电子秤、量筒等材料与设备走进课堂,孩子们要通过老师给予的“垃圾”以及设备,制作出日常用于清洁的“酵素”。

“先用量筒量出100g的水,然后按照1:3:10的比例分别对葡萄糖、鲜蔬果皮进行测量,再将三者混合。”刘老师对实验的要求以及相关计量单位进行介绍后,实验正式开始。

▲ 孩子们在对葡萄糖进行测量

实验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刘胜光老师与青稞老师走到孩子们的身边进行一对一指导。突然,一个孩子兴奋地叫起来:“老师!我们制作完了,瓶子里有泡沫!”

刘胜光老师解释道:“这是正常现象,瓶子在摇晃之后会出现白色泡沫,所以大家千万记得,将瓶子拿回家后要记得放气,盖子不要拧的太紧,小心‘爆炸’。我们现在还看不到酵素的形态,大家将实验成果拿回家三个月后会有惊喜!”

环保课程在孩子们欢声笑语中渐至尾声,下课的时候,他们没有马上冲出教室,而是捡起地上的空水瓶、果皮、废纸之类的垃圾扔进教室的分类垃圾桶中。有孩子依旧会苦恼,犹豫“废纸”可以回收吗?旁边的孩子告诉他:“这个你已经使用过的,而且这个都这么脏了,扔其他垃圾!”

为期5天的训练营里,环保课程只是其中一环,在传统学习之外,他们走进北京垃圾中转站、中国气象局了解垃圾对环境的影响,也会变身小演员,拍摄垃圾分类科普视频,还会成为小记者,走上街头,了解“大人们”对垃圾分类的看法,并将学到的知识传递出去,成为真正的环保践行者。

坚持,哪怕是屈辱漫长;积累,哪怕是点点滴滴;希望,哪怕是一线微光;当止,哪怕是荣耀辉煌――这是王维平老师的人生格言。未来,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像这句话一样的坚韧成长。

(编辑:小虫)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