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固废处理

旗下栏目: 固废处理 危废处理

研究|建筑废弃混凝土回收再利用技术现状与展望(2)

来源:同济混凝土外加剂 作者:孙振平教授课题组 人气: 发布时间:2017-11-14 09:35:23

       4.2 生产再生混凝土

       再生混凝土是指利用再生骨料(将废弃的混凝土块经过分拣、破碎、清洗和筛分分级后,按一定比例搭配组合生产的骨料,分为再生粗骨料和再生细骨料两类)部分或全部代替天然骨料所配制的混凝土。根据所用再生骨料的种类,再生混凝土分为再生粗骨料混凝土(只用了再生粗骨料)、再生细骨料混凝土(只用了再生细骨料)和再生粗、细骨料混凝土(同时用了再生粗骨料和再生细骨料)三种[13]。

       混凝土的性能取决于混凝土的原材料、配合比和制备工艺等多个方面。其中原材料和配合比是最重要的因素。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对再生混凝土的质量至关重要。M.C.Limbachiya等[14]对高强再生骨料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进行了研究,利用建立的28d强度与水灰比之间的关系确定合适的水灰比。研究发现,取代率不超过30%时,再生骨料对混凝土的强度没有影响。周静海等[15]把废弃的混凝土破碎制备了再生骨料,用水泥浆浸泡再生骨料,参照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配制再生混凝土,对再生骨料不同取代率的混凝土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抗折强度,以及受力后的破坏过程、破坏形态、应力-应变曲线等都与普通混凝土基本一致;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劈裂抗拉强度相对于普通混凝土均有所降低,但再生骨料取代率为50%时,立方体抗压强度比取代率为30%时提高了2%,可以获得较高的抗压强度。他们指出,不宜采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计算公式计算再生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并提出了再生混凝土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的计算公式。

       除此之外,很多学者进行了再生混凝土的抗冻、抗碳化等耐久性能的试验研究。尚永康[16]研究了再生混凝土的抗冻融耐久性以及冻融后的力学性能。通过试验得出引气骨料(将原生混凝土采用机械破碎、过筛从而得到两种类型的再生粗骨料即引气再生粗骨料ARG和非引气再生粗骨料NRG)再生混凝土抗冻性低于非引气骨料再生混凝土,并得到冻融后混凝土峰值应力降低而峰值应变增加,再生混凝土峰值应变大于天然骨料混凝土的结论。雷斌等[17]通过试验研究得出:再生混凝土的碳化深度随再生粗集料取代率的增加而增大,而当再生粗集料取代率大于70%后,再生混凝土的碳化深度有所降低;再生混凝土碳化深度随原始混凝土强度的增大而减小,再生粗集料中掺加砖类集料时,再生混凝土碳化深度增大。

       4.3 生产墙体砖

       为促进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和应用,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节能利废,建设节约型社会,国家大力提倡非黏土砖墙体材料的研发、推广和应用。目前的砌体块材有混凝土砌块、加气混凝土砌块、矿渣混凝土砌块等。废弃混凝土破碎后加工而成的再生骨料可用于生产混凝土砌块砖、铺道砖、花格砖等建材制品,也可以制作混凝土空心砌块。杨久俊等[18]对建筑垃圾(废弃砖、废弃混凝土)磨细粉进行了成分分析和化学活性评价,并以其为主要原料(80%以上),采取压制成型、自然养护的方式制备非蒸养建筑垃圾墙体砖。结果表明:废弃碎砖块磨细粉和废混凝土粉都具有一定的反应活性,其经高温煅烧的活性SiO2、Al2O3和CaCO3,可与Ca(OH)2形成CSH凝胶及AFt;废混凝土粉的活性来自水化硅酸钙等矿物,它们可作为晶胚促进未水化的水泥熟料颗粒继续水化,废弃混凝土中基质胶凝组分(MCC)含有的细砂和磨细骨料所起的骨料作用也会提高砖的强度,是一种良好的可再生资源。徐丽娜等[19]将废弃混凝土清理杂物后,放入加热炉中加热到1000 ℃并保温5h,然后随炉冷却。破碎处理过100μm筛,然后添加适量的粉煤灰和适量水混合均匀后,在压力机上成型(成型压力60MPa)。将成型后的样品在不同温度下蒸汽养护或蒸压养护得到半干压成型砖样品。这种砖的抗压强度随着养护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达到最高强度所需的时间缩短;当养护时间达到一临界值后,强度不再明显增长;碱激发可提高半干压成型砖的早期强度,但对半干压成型砖的后期强度没有影响;所制备的半干压成型砖抗压强度和抗冻性等指标都符合相关标准。

       4.4 基础和道路垫层

       将废弃混凝土破碎后的再生骨料作为建筑物基础垫层或道路基层的骨料使用,是目前我国废弃混凝土最常见的再利用方法。再生利用时,只要使用普通颚式粉碎机进行轧制,超限的粒径筛出后重新加工,这样就可以得到符合要求的再生骨料,操作简单,备料方便,经济效果显著。实践中,参照《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以合格水泥为结合料,采用击实实验和静压成型实验会使再生骨料发生不同程度的破碎,导致再生骨料内部存在缺陷,造成所成型制作的试件测试数据离散性加大。在原材料、级配、水泥用量和养护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试件的抗压强度区别很大。试验发现,如果采用振动压实成型的方法,并且选用合理的工艺参数,则可以避免缺陷的产生,试件的强度和变异性都满足公路基层规范的指标要求[20-22]。

       5 加快实现废弃混凝土资源化处理的有效措施

       废弃混凝土的资源化利用之所以步履维艰,既与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制约有关,又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的缺失和不完善等因素有关。

       一方面,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管理是一个涉及到分类回收、运输、存放、处理和再利用等各个环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积极的企业行为和市场运作,又需要政府部门管理的协调统一,若没有法律制度予以保障,则无法对市场和政府行为形成良好的制度约束。另一方面,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管理体制尚不健全。目前,我国对建筑垃圾的管理实行的是分级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模式,这样的分工存在主管部门不明确、联动协调机制不完善、易造成职能错位等问题,不利于建筑垃圾资源化管理和实施[23]。因此,为解决以上问题,加快我国建筑垃圾废弃混凝土的循环利用,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施工技术人员要做好建筑材料的预算,避免材料进料过多而造成的浪费;材料员要严把质量关,坚决杜绝因工程质量而导致的建筑物的质量和耐久性差的问题;施工上采用装配式工艺代替现场浇筑和制作工艺可节约建筑材料;再者,施工中应大力推广绿色建材的使用。

       (2)加强建筑垃圾尤其是废弃混凝土综合利用的研究和开发。国家和建筑开发商、建筑施工企业都应投入一定资金,联合材料研究单位和材料生产供应单位,立项开展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深入研究与开发。

       (3)建立完善机制,优化管理模式。为建筑企业制定相应的建筑垃圾允许产生数量和排放数量标准;采取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创办建筑垃圾的加工企业,积极开发和推广再生材料产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让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合理、高效、持久的利用,从而形成高利用、低排放的新型建筑模式[24-25]。

       6 展望

       废弃混凝土的回收再利用,一方面解决了堆放、填埋处理造成的用地问题,以及对土壤、空气和水资源等的环境污染问题,可以创造巨大的环境价值,另一方面对其资源化处理,变废为宝,可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废弃混凝土的资源化利用是一项长期任务。相信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对废弃混凝土的资源化利用一定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朱东风. 城市建筑垃圾处理研究[D].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0.

       [2]王鲁湘. 城市建筑垃圾与环境保护[J]. 环境科学导刊, 2010, 29(增2): 35-37.

       [3]王瑞敏, 王林秀. 中国建筑垃圾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J]. 中国城市经济, 2011, (5): 178-179.

       [4]舒杰, 陈明. 我国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研究[J].上海建材, 2010, (2): 37-38.

       [5]肖建庄, 张洁. 上海市废弃混凝土来源与回收前景[J]. 粉煤灰, 2006, (3): 41-43.

       [6]魏璟璟. 全组分废弃混凝土制备再生水泥的试验研究[D].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2011.

       [7]Weihong Xing. Quality Improvement of Granular Secondary Raw Building Materials by Separation and Cleansing Techniques[D]. Delft: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4.

       [8]艾红梅, 卢普光, 燕芳等. 废弃混凝土再生水泥技术的研究进展[J]. 混凝土, 2012, (7): 58-59.

       [9]万惠文, 钟祥凰, 水中和. 利用废弃混凝土生产绿色水泥的研究[J]. 国外建材科技, 2005, (2): 26.

       [10]袁启涛, 万朝均. 利用废弃混凝土作为水泥原料的试验研究[J]. 混凝土, 2010, (1): 75-77.

       [11]田芳, 叶青, 孙亚丽. 废弃混凝土做不同水泥强度掺合料的试验研究[J]. 河南城建学院报, 2010, (5): 19.

       [12]田芳, 叶青, 章天刚等. 废弃混凝土磨细粉作水泥混合材的试验研究[J]. 河北工程大学(自然科学版), 2010, (4): 27.

       [13]孙振平, 王新友, 谭国强. 再生混凝土技术. 混凝土, 1998, (5): 36-40

       [14]M.C.Limbachiya, T.Leelawat, R.Dhir. Use of Recycled Concrete Aggregate in High-Strength Concrete[J].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2000, (4): 33.

       [15]周静海, 何海进, 孟宪宏等. 再生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 26.

       [16]尚永康. 再生混凝土抗冻性及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17]雷斌, 肖建庄. 再生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研究[J]. 建筑材料学报, 2008, (11): 23.

       [18]杨久俊, 张茂亮, 张磊等. 非蒸养建筑垃圾砖的制备研究[J].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07, (2): 53-55.

       [19]徐丽娜, 张丰庆, 刘巧玲等. 利用废弃混凝土制备半干压成型砖的研究[J]. 新型建筑材料, 2011, (7): 24-26.

       [20]许海玲. 我国废弃混凝土再利用的探讨[J]. 福建建材, 2010, (5): 104-106.

       [21]张波. 废弃混凝土再生资源化利用研究[J]. 砖瓦, 2013, (6): 58-60.

       [22]廖春林, 王玲, 邓建等. 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探讨[J]. 建材世界, 2007, 28(4): 67-69.

       [23]王程, 施惠生. 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技术的研究进展[J]. 材料导报, 2010, 24(1): 120-124.

       [24]孙增寿, 朱缨, 张浩华. 建筑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的分析与研究[J]. 新型建筑材料, 2003, 21(9): 57-59.

       [25]邓寿昌, 张学兵, 罗迎社. 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的现状分析与研究展望[J]. 混凝土, 2006, 28(11): 20-24】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